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更新时间:2024-04-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要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必须改革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师,理应鼓励学生经由模仿借鉴之途,掌握并熟练写作技能,同时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写作环境,多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作文教学 创新能力 模仿借鉴 写作环境 创新思维
作文,是学生把自己的知识、体验、情感外化的一种表现,是学生知识重组、创新的过程。作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基本尺度。在高考试题中,作文占有着40%的大比例分数,然而,作文教学的现状却令人忧虑。
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还存在着简单化、片面化的一些误区,如只看重作文方法的指导而淡化生活的积累;只专一练“写”而忽视“听”“说”“读”的训练;只偏重谋篇布局的指导而弱化语言训练……在这样的作文教学方式下,学生作文模式化严重,结构雷同,内容空洞,思想贫乏,语言干瘪,书写潦草,材料陈旧……久而久之,学生普遍对作文产生了一种畏惧心理,语文成绩也因此一直徘徊不前。
要想大幅度地提高语文成绩,提高学生作文的水平,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我们语文作文教学的方式。新语文课标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文教学同样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作文的能力。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的作文力求别具一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尝试。

一、模仿与借鉴,是创新的基础

作文是一种技能。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吕叔湘先生对这一点说得更形象:“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技能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
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模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
一种技能的形成必然有它自己的规律。从技能形成的过程来看,人类的技能无一不是从模仿开始的。由模仿到感悟,由感悟到创造。这是技能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规律。
老一辈的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很重视模仿与借鉴的作用。张志公先生就曾说:“需要正确处理模仿和创造的关系。模仿,是学生的必经之路。不仅初入学的孩子爱模仿,中学生,大学生,以至早已离开学校的成年人,都在有意无意之间模仿自己认为好的事物。”他在评论前面引用的吕叔湘先生的话时说道:“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这些观点是超越时空局限的,长时间可用。”
仿写是学生学作文的必由之路。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及在语文教学中常强调的“听”“说”“读”,其实质就是让学生在拿起笔写作之前,先从各方方面面接受规范语言的熏陶,强调的也就是模仿与借鉴。
1.以课文为典范,模仿写作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得到范例的重要途径。
中学语文课本选用的都是典范的例文,是写作的最好范例。老师在教授学生学习语言材料的基础上更应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技巧,并可以对课文进行背诵、模仿、改编,以达到充分吸收的目的。而学生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自己从学过的课文中寻找规律,总结归纳方法,这样找出的规则比较具体实在,而且印象深刻,在写作中方可运用自如,并通过老师的批改来验证自己的实践的正确性。
2.在修改中反向模仿
鲁迅说:“我的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许多作家的名作往往修改再三才最后定稿。修改可培养人们推敲词句,使语言尽量得体适当,变笨拙为巧妙的能力。修改的方法有多种,有学生自改、学生互改、教师修改、师生共改等,应尽量让学生参与。
我曾做过一些尝试。老师先将全班学生的作文浏览一遍,分出三个档次,每个档次挑选一至两篇比较典型的例文,投影在多媒体教室的黑板上,全体同学面对投影的例文讲评。同学们七嘴八舌、畅所欲言,反复地设想,反复地修改。师生共同参与,一起评改例文,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大家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受益匪浅。而被评学生,由于直接地感受到别人的反应,面对面地接受批评、表扬,体味到写作的不足之处与成功的喜悦,心理得到满足,记忆深刻,同时更激发了作文的热情。经过几次作文点评,同学们热情高涨,纷纷要求点评他们自己的作文。
学生在写作中存在失误是正常的,但通过不断地反复修改,在批评别人错误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认识。在实际的写作训练中,他们就会自觉不自觉的避免重蹈覆辙。因此,修改错误虽然不是直接模仿吸收别人的长处,但我们也可以把修改病文看成是一种反向模仿。
3.扩大阅读面,让学生在欣赏范文中模仿与借鉴
对于偏远山区的孩子们,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决定了他们自小便没有更多的条件、更多的时间阅读和实践。作为教师,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加大其语言积累,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必经之途。教师应有目的、有步骤地介绍和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有益的书籍,一方面是为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另一方面,更是让学生在欣赏优秀范文的同时,吸取范文在构思立意、遣词造句等方面的长处。至于成篇,写作时只能求其神似,而不能照抄。
仿写的训练,还应分专题分阶段地进行规划,逐一解决学生在写作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同时,还可精选一些句、段、篇,形成一套切合实用的“模板”。这样,学生在学习写作中有了榜样,有了目标,就不会感觉无路可行了。

二、创设优良的写作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写作环境是指提供给学生的有关写作实践的各种条件的综合。学生在写作中是实践的主体,教师的职能归根结底只是为学生创设优良的写作环境,并有效地促使他们在这个环境中主动地进行写作实践,而不是将自己的思想、观点、习惯强加于他们。
1.引导学生贴近生活,走进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走向生活、深入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才能对生活有所感悟。也只有对生活有着自己的亲身体验、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写出的文章才会有所创新。
感悟生活是一种能力。教师们常常告诫学生,写作要注意观察生活,要贴近生活,但这种教导仅仅停留于口头上,对于学生,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带领学生实实在在地溶入生活,并坚持长期这样做,才能使他们的生活触角源于:论文格式标准{#GetFullDomain}
日益敏锐起来。当学生对生活的无意注意转化为目标具体、指向明确的有意注意,他们才能更有效地发现、采掘和配置写作资源。
提倡教师的行为引导,提倡生活作文,一方面使学生有话可说,另一方面又鼓励了其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发扬,真正体现了生活和作文的新鲜的交融,而不是让学生为“写什么”而搜肠刮肚。
2.更新评价观念,鼓励创新意识
要注意作文评价的开放,作文评价不能只有唯一的模式,更不能一棍子打死。
那么,应该树立怎样的评价标准?
叶圣陶先生提出“通”与“好”作为评文的标准。“怎样才能使文章好呢……我只想提出两点……这两点是‘诚实’和‘精密’。”“‘诚实’就是有什么写什么,或者是内心怎样想怎样感,笔下就怎样写。‘精密’则是文字里要有由写作者深至地发现出的,亲切地感受到的意思情感,而写出时又能不漏失它们的本真。”从叶老的话看,“诚实”与“精密”便是评文的标准,而“精密”则是“诚实”的高一层次的要求。
我们在写作指导中,往往要求学生要“思想健康”,要求作文追求典型和积极意义。这样的指导方式,往往扼杀了学生用心灵感悟生活的主观性、独特性。他们的个性被排斥,创造性服从于统一准则,写出来的作文自然就做作、无聊、雷同,假、大、空。
一般写作,首先要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事可谈,有意见要提,有观点要陈述,先让他觉得笔端不枯,才会有写作的冲动。我们应当鼓励学生“以我手写我心”,强调“独抒性灵”,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视角,允许学生表达不同的观点,提倡对同一个人、同一个事件的多向思维。这样,学生才敢于真实地写作,勇于表达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也才会写出个性化的创新作文。

三、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其中,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的前提和先导。
创新思维与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密切相关。聚合思维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它十分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试图形成对外界事物理解的种种模式,追求问题解决的惟一正确的答案。发散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它不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不追求问题解决的惟一正确答案,它试图就同一问题沿不同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的答案。
我们目前的中学教育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而忽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充分认识发散思维在学生创新能力中的重要作用。针对一篇作文的命题,要启发学生排除大家都可能想到的素材,鼓励大胆地独辟蹊径,不落窠臼地开拓和创新。
1.引发逆向思维,鼓励独创性
“逆向思维”大家都比较熟悉。在写作中一般是指与传统习惯的东西相对立,反其道而行之,从而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的一种思维方式。采用逆向思维方法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有独创性,立意深刻独到。
我们的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思维定势,写作常拾人牙慧,步人后尘,提不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毫无新意。因此,在写作指导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常规的思维的束缚,大胆地反弹琵琶,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写出人人心中皆有,个个笔底全无的文章。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对于学生写出创新作文是一条有效途径。客观对象的两面性,为逆向思维开拓了广阔的领域。但是另一面我们在求异的同时,不能源于:本科毕业论文www.808so.com
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为求异而求异往往导致我们忽略事物的两面性,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显然是不对的。
2.引发侧向思维,推陈出新
宋朝时曾有一个《踏花归去马蹄香》的画题。画师们有的画了一个骑马的人在花瓣上走;有的画了一位跃马扬鞭的少年,在黄昏疾速归来;有的画家画了一只大大的马蹄子……有一幅画却独出一帜,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残阳如血,一人正跃马疾驰,马蹄高举,几只蝴蝶追逐着马蹄蹁跹飞舞。整幅画看似毫无花的半点影踪,却把“香”之一字诠释得淋漓尽致,令人拍案叫绝。这位画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运用了旁敲侧“画”、曲径通幽的侧向思维,选择了蝴蝶追逐马蹄的新颖角度来表现主题。
著名美术家齐白石老人有句名言:“画人所不画,不画人所画。”这句话道出了他作画能出新的秘诀。画画如此,写作亦然。立意构思上妙用侧向思维法,可以使文章翻出新意,产生无穷的艺术魅力。
在写作中,“侧向思维”指的是另辟蹊径,从新的角度、新的方面去考虑表情达意,去谋篇布局。所以尽管是同一题材,同一主题,只要角度选得巧,照样可以写出新意,收到异曲同工之效果
3.引发多向思维,意在求活
多向思维实际上就是上述两种思维形式和其他发散形式的综合,它要求发挥思维的活力,从正反、上下、内外、前后等多方面去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它能散发出众多新颖独特的信息来。
在写作中运用多向思维,可以活跃人们的思想,培养人们纵横驰骋、多思遐想的习惯,让人们在广阔的天地里遨游,写出的文章也就会达到奇、新、美的境界。如果思维仅仅沿着一个方向或同一类扩散,思维的总量有限,势必局限于旧路老套,写“十年一贯制”的乏味话,作文也就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了。
比如写“粉笔”,可以想到:色彩—洁白,形体—短小,原料—纯净,质地—坚硬,属性—易碎,脾性—默然……面对同一事物、同一题材,学生可从各个角度寻求不同的感受和认识。又如同样面对春景,有人高歌“春色满园关不住”,有人低吟“流水落花春去也”。同样面对秋景,有人但见“秋天万里净,山暮澄江空”的明丽,有人却见“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凄婉。
运用多向思维,看似杂乱无章,没有固定的内在联系,其实这些互相联系的,只是或纵、或横、或反,从不同方面来阐述而已。长期不断地强化这种训练,学生就可以从中体会到多向思维的广阔性,思路灵活开阔,在写作中就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文章是写出来的,改出来的,但更重要的是想出来的。韩愈主张“行成于思”,叶圣陶先生说:“作文不仅仅练笔,实为训练脑筋,使其就某一事物评悉思之,思之既明,取舍自定,条理自见,由作文启迪精思之途。”因而,突破思维定势的创新思维就更为重要了,它能锻炼学生写出一纸新颖,写出一纸巧妙,写出一纸风格,写出一纸独秀。
总而言之,在作文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会让我们的作文教学别有洞天,充满盎然的生机。作为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努力做到,在学生写作陷于困境时,要激发起他们兴趣的火花,帮助他们燃起创新的火把,并使之越烧越旺,从而真正提高写作水平。
作者单位:广西靖西县靖西中学。

点赞:21176 浏览:95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