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晚清石印举业用书营销与流通

更新时间:2024-03-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晚清时期,随着西方石印技术的输入,其在出书速度、制作成本、印刷效果等方面的优势,使其成为晚清印刷技术的主流。通过对晚清石印举业用书流通条件的形成、营销策略和流通情况的分析,发现石印举业用书市场较为繁荣,其营销和流通不仅方式多样,而且流通渠道众多,同时还出现了现代的营销广告方式“启事和告白”。晚清石印举业用书的广泛流通,一方面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另一方面也推动了石印业、造纸业和民营书店的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繁荣。
关键词:晚清;石印举业用书;营销与流通
1003-854X(2014)09-0135-06
清代晚期的图书出版业颇为发达,其刊印的数量、质量、种类都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时期。尤其是西方印刷技术传人中国,特别是石印技术在出书速度、制作成本、印刷效果等方面都远在木刻和铅印之上,再加上点石斋石印局采用石印技术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石印技术成为晚清举业用书印刷中的主流。
本文以1877年上海点石斋石印书局的创设为起点,到1905年清廷下诏废止科举制度为终点,通过考察周振鹤《晚清营业书目》一书中所选录民营书局的营业书目、“书底挂号”,及《申报》刊登的新书启事和告白,探究此二十余年石印举业用书的兴起与发展、营销策略及晚清石印举业用书的流通状况。

一、晚清石印举业用书流通条件的形成

晚清时期,石印举业用书之所以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流通,一是社会上对举业用书需求量的增加;二是石印业的兴起与发展。
1.社会上对举业用书需求量的增加
举业用书是由于科举考试而产生的一种图书,其作为精神文化的一种客观存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种情况在晚清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科举考试生员数量的增加。清政府沿袭明朝旧制,仍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材,用以巩固自己的统治。想要入仕,只有苦读经书,参加科举。早在清初,顾炎武曾对生员的数字作过一次粗略的统计,他说:“合天下之生员,县以三百计,不下50万人,而所以教之者,仅场屋之文。”据张仲礼的观察,“清朝前两百年中,生员总数仍然是小有变化的,但是到清末发生了大变,人数剧增。”据他的统计,太平天国以前的生员总数约53万,与顾炎武的估算颇为接近,太平天国以后增加21%,约64万。逾60万的生员是科举考试用书的基本读者群,从这里可窥探到举业用书的庞大市场。光绪年间有人指出,当时考生“平日所孜孜以求之者,不过三场程序、八股声调、历科试卷、高头讲章,以是为利禄之资,功名之券”。故而出版举业用书类图书,能够给民营书局带来丰厚回报,成为当时各大小民营书局努力争抢出版的阵地。同样,生员数量的增加,很自然地也增加了他们对举业用书的需求量,进而推动了石印举业用书的生产。
二是藏书风气的影响。清朝自建立以来。由于长期的社会稳定,百业俱兴,其藏书业也承接明朝继续向前发展。就藏书的数量而言,清代超越了之前的任何朝代,就其质量而言,则集中国古代典籍之大成。晚清时期,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外国势力的入侵,战争增加,南北藏书楼屡受损毁,这一时期的藏书风气虽然逐渐衰落,但私人的热情仍未减退,江苏、浙江、山东等地出现了大量的藏书家。读书人要读书,就必须藏书。参加科举考试的生员,也要藏书,只有藏书才能使他们见多识广、读书明理,成为有用之人,并博取功名。他们也就成为石印举业用书的追随着,形成一种特殊的群体,是除了生员以外的重要读者群。这也成为形成石印举业用书流通的另一个条件。
对举业用书需求的增加,才能引起石印业的兴旺,需求与石印互为因果,互相推动。石印出版业的发达,满足了人们对举业用书的需求,推动了藏书业的发展:而需求量的扩大,为石印业的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的条件。
2.石印业的兴起与发展
晚清时期,在民营出版社出现以前,印刷业仍然主要仰赖旧式书坊生产图书,它们主要采用雕版印刷技术来进行图书的生产。随着西学东渐,西方印刷术像石印和铅印技术也输入中国。旧式书坊刻书虽然仍继续存在,但在图书事业中所起的作用已大大降低。
(1)点石斋石印局的成立,带动了晚清石印业的兴起。1872年,英国商人美查(Ernest Maior)与友人创办《申报》,除了出版报纸外,他们还承印图书,旧式书坊的成功经验,使申报馆意识到出版举业用书存在着无限商机,便有意进入这个领域。1877年,申报馆采用铅活字印刷技术推出《文苑菁华》一书,同时推出举业备考用的时事文选《金壶七墨》,从中获取了丰厚收益。与此同时,申报馆觉得铅印效果并不理想,便又引入新式的石印机器,照印各式书画,并成立“点石斋书画室”,成为近代中国较早的石印机印刷书籍企业之一,因其使用照相石印法印行书籍以及中外舆图,故亦称“点石斋石印局”。至此,申报馆和点石斋分别承担印刷铅印书和石印书的任务。
点石斋初创时的主要业务为楹联、碑帖及名画等传统书画作品的翻刻。自光绪五年(1879)初石印《鸿雪因缘图记》大卖之后,才开始真正走向了石印书籍的出版道路。石印技术印刷周期短、印量大、成本又较木刻便宜许多,如光绪六年二月《申报》上刊登了点石斋的一则“价廉石印家谱杂作等”的告白:
今本斋另外新购一石印机器,可以代印各种书籍,价较从前加廉。今议定代印书籍等,以二百本为率,以每块石连史纸半张起算,除重写,抄写费不再其内,每百字洋三分半;每半张连史纸仅需洋一分。比如,连史纸半张分四页,书内六十页共石板十五块,印书二百本功连史纸三千个半张,以每张一分计,共洋三十元。如书内共三万字除抄写价外,计洋七元五角;共书二百本,不连订工只须洋三十七元五角。倘自己刻木板,其费约四十五元,刷印及纸料尚不在内也。两相比较,实甚便宜。况石印之书比木板更觉可观乎?又如书页欲缩小、加大,亦照半张核算。
根据告白中所述石印两百本不算装订钱,只须三十七元五角来计算,石印一本书的成本仅一角八分多,即使算上装订费,石印书的成本也相当低,故而石印书比木刻书便宜许多。“以《康熙字典》售价为例:石印各种版本不同,自一元六角至三元。木版大字的售价至十五元”。一部木版书为同书石印本的二至五倍,因而石印书更易受到读者欢迎。“点石斋石印第一获利之书”是《康熙字典》,它“第一批印四万部,不数月售罄。第二批印六万部,适某科举子北上会试,道出沪上,每名率购备五六部,以作自用及赠友之需,故又不数月而罄。”

点赞:11206 浏览:45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