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谈三峡工程:这不是百年大计,是千年大计

更新时间:2024-03-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长江三峡工程,曾让倾注满腔心血。他在有生之年没有看到三峡建设工程的启动,他伤感地说:“将来我死了,三峡大坝修成后,不要忘记在祭文中提到我啊。”
“在三峡修一个大水闸,又发电又便利航运,还可以防洪、灌溉”
对新中国水利水电建设极为关注,上世纪50年代,他从战略的高度,对长江的防洪、水资源综合利用、南水北调等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
1944年时,美军延安观察组曾送给一架当时最先进的望远镜。胡宗南部进攻延安时,率主动撤退,随身带着的物品中就有这个望远镜。新中国成立后,带着这个生死与共的“老朋友”到全国各地视察。
1958年,为治理长江三峡、规划长江重大决策进行实地考察。3月29日凌晨1点多钟,乘坐的“江峡轮”经过一天一夜紧张航行后进入三峡。这天刚吃过早饭,身着睡衣来到驾驶室,他拿着望远镜,仔细观察两岸的地形。航行途中,船差点儿撞上江中心一块大石头。惊险过后,拿起望远镜专注地回头去看,他问船长:“这石头能不能炸掉?”船长立刻回答:“能炸。解放后已经炸了不少了,今后还应炸。”
继续问道:“有些地方航道仍然很不好,在三峡修一个大水闸,又发电又便利航运,还可以防洪、灌溉,你们赞成吗?”船长爽快地回答:“我太赞成了,修了水闸,航行就更加方便了。”
船经过三峡大坝坝址时,航速减慢。来到甲板上,拿起望远镜对着将要修建大坝的方向看了又看,直到船驶出很远,他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观察着。
“为什么不在这个总口子上卡起来”
长江三峡理由,要从荆江分洪工程说起。1949年夏,荆江——长江流经湖北枝城到湖南附近的城陵矶一段,险情频发。无数的生命和财产被洪水无情吞没,下定了治理荆江的决心。
1950年2月,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提出兴建荆江分洪工程的计划,国庆期间,听了汇报。
对于荆江分洪工程,湖北持积极态度,湖南却有顾虑。湖南省委书记黄克诚说,荆江分洪区等于在洞庭湖上顶了一盆水,万一溃口就要水淹湖南,搞得不好湖南出了力却自己淹自己。亲自过问后,各方面终于达成肯定的一致意见。亲自审查设计书,并立即批准兴建该工程。1952年4月5日工程全面开工后,他还专门题词:“为广大人民的利益,争取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
周恩来请示后,从部队抽调了6万人参加分洪工程。原计划100天完工的工程,结果75天完成。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极大鼓舞了的信心,也肯定了分洪工程的可实施性。
从荆江分洪工程到正式提出三峡工程,历经一年时间。到了1953年2月,乘“长江舰”从汉口到南京,专门就长江流域规划、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等理由同林一山谈了3天。林一山谈了在长江许多支流修建水库的规划。问他这些支流水库加起来能不能抵上三峡一个水库。林一山否定了。于是指着地图上的三峡口说:“那为什么不在这个总口子上卡起来,就先修那个三峡水库,怎么样?”从此,兴建三峡水库的计划开始提上日程。
1954年11月26日晚上,的专列到达汉口车站,林一山上车汇报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建设理由,刘少奇、周恩来也在车上。林一山汇报三峡坝区的选址定在花岗岩地带的美人坨,但是岩石风化厉害,而且这个河段上游的片麻岩还未勘探过。刘少奇询问什么是片麻岩,立刻说:“片麻岩是花岗岩的变质岩,很坚硬,在片麻岩地区选坝址是没有风化理由的。”在场的人都很惊讶,居然掌握了丰富的地质知识。
直到27日拂晓,林一山的汇报才结束,拉住林一山继续谈,将车停在郑州北站,又听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赵明甫汇报黄河的综合治理情况,和刘少奇、周恩来以及河南、湖北的党政领导一起探讨,并要了黄河流域的地图。
“这是千年大计,只用200年太可惜了”
对于三峡理由,非常慎重。1958年1月,他亲自主持南宁工作会议,期间有几天时间就专门研究三峡工程理由。在这个理由上,主张先修三峡工程的林一山,和主张先开发长江支流不宜先修三峡工程的李锐进行了激烈的争论。让他们各写一篇汇报材料。
林一山先汇报,他说三峡工程的报价是72亿元,对以前的汇报记得非常清楚,马上反问怎么少了,过去不是提160亿元吗?林一山解释说经过科研突破可以省下一些。
李锐的报告只用了半个小时,非常简单,但理由谈得很清楚。
听完报告后同意了李锐的观点,认为三峡工程目前搞不起来。在他的主持下。通过了《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决议》,指出:从国家长远的经济发展和技术条件两方面考虑,三峡水利枢纽是需要修建而且可能修建的,但是最后下决心确定修建及何时开工,要待各个重要方面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之后,才能作出决定;现在采取积极准备,进行各项有关的工作。
从1953年2月乘“长江舰”视察到1958年1月南宁会议5年时间,为了三峡工程和长江水利建设理由先后6次召见林一山。对三峡工程的考虑,他逐步地深入和细致,提出了很多关键性理由:一是如何解决泥沙淤积;二是投资国力能不能承受;三是怎样解决防空炸理由,同时要考虑防的理由。
这些理由始终萦绕在的脑海中。1958年夏,又请林一山到武汉专门汇报长江的泥沙理由,也就是三峡水库的寿命理由。林一山汇报说,长江的含沙量远比黄河的少,相对量少,但绝对量还很大。根据计算,三峡入库泥沙,每年约5亿吨。假定三峡以上不修其他水库的话,三峡水库使用寿命可达400年,至少也可达200年。
沉思了很久,告诉林一山:“这不是百年大计,而是千年大计,只用200年太可惜了!”
按照他的指示,水力学和研究泥沙的专家们结合古代、国外的资料,最终找到了水库长期使用的途径。
“三峡大坝修成后,不要忘记在祭文中提到我”
对长江三峡怀有一腔浪漫诗兴和雄心壮志的,为了实现“高峡出平湖”的三峡工程梦想,还曾求助苏联专家。但历史进入60年代之后,无论是国内的经济情况还是国外的政治环境都发了巨大的变化。内有三年困难之因,外有中苏关系恶化之果。同时,对战争的危险作出了极为严峻的估计,多次提出三峡建设要从备战出发。
1969年10月,湖北省委书记张体学当面向他倡议建设三峡工程,说:“现在要准备打仗,你脑壳上顶了200亿立方米水,怕不怕?”
后来,他曾以一种少见的伤感语气说过:“将来我死了,三峡大坝修成后,不要忘记在祭文中提到我啊。”
三峡工程建设缓行,但葛洲坝却于上世纪70年代先行修建。1970年12月26日,在他77岁生日当天,对兴建葛洲坝工程作出批示:“赞成兴建此坝。现在文件设想是一回事,兴建过程中将要遇到一些现在想不到的困难理由,那又是一回事。那时谈三峡工程:这不是百年大计,是千年大计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808so.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要准备修改设计。”
20年后,三峡理由重登中国历史舞台。
1992年4月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决议:“决定批准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由国务院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选择适当时机组织实施。”
2006年5月20日,世界最大的大坝——三峡大坝全线建,成。“高峡出平湖”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责编:闻立;参考资料:《在1958》、《新闻午报》、《人民政协报》等)

点赞:6374 浏览:19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