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无药可救

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最近,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接连发了好几封警告信,分别告诫几家在互联网上销售万应灵药的企业,目前FDA尚未批准任何涉及治疗、预防埃博拉的药物,倘若虚假宣传会吃到罚单。同时,FDA也再次向公众声明,请勿盲目相信任何未经批准的药物,防治埃博拉病毒目前还没有特效药可用。
这个声明固然是一种预警,但是反过来也承认了一个无奈的现实:对于埃博拉这种可怕的疾病,人类目前依然没有药物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无药可用
实际上,埃博拉(Ebola)病毒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早在1976年就在非洲的扎伊尔有过一次可怕的流行:最开始只有一人发病,几天后此人突然神秘地死去;随即,疾病小规模地蔓延开来,318人染病,280人死亡,死亡率近九成,病程又是如此迅猛,着实令人咋舌。
诡异的是,尽管这种疾病早已肆虐非洲大陆数十年,我们对它却依然束手无策。
当然,人类的科学总有彼岸性,不能期待医药研究人员充当上帝的角色。有很多疾病至今依然是我们人类无法战胜的,比如让人闻之色变的艾滋病(AIDS)、各种恶性肿瘤、渐冻症甚至很常见的糖尿病,目前都无法根治。利比里亚,搬尸体小队将进入诊所
但是,埃博拉的情况远比这些疾病糟糕。
对于艾滋病、各种肿瘤,世界各国都投入了大量的资源进行研究,无论是政府层面的拨款还是私人企业的研发投资,投入的金额都是数以十亿计的。巨大的投资也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尽管人类目前还没有征服这些疾病,但已经有了许多药物可供医生选择,可以延缓病程、延长患者生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对于埃博拉呢?很遗憾,答案就是“没有”。没有预防药物,没有疫苗,没有针对埃博拉的抗病物,没有阻断症状的药物,什么都没有。
目前,一线的医护人员对于埃博拉患者的治疗只能算是隔靴搔痒,同时尽量隔离已知的患者和疑似感染者。至于能不能活下来,基本上就得看患者自己的免疫力和运气了。还有多远
那么,理由究竟出在哪里,是什么让特效药物始终难产呢?
一个有些偏颇的段子,或许道出了部分真相:“在埃博拉和特效药之间,还差5个白人的死亡。”
也就是说,埃博拉目前还只是在非洲一些落后地区流行,对于外部世界,特别是欧美各国,基本上不构成威胁。哪怕是出现零星病例,欧美完善的公共卫生应急机制,也足以将其迅速扑灭在萌芽状态。
而开发一种真正作用上的新药,成本可能是普通人想不到的高昂:至少十几亿人民币。从设计到合成“有苗头”的化合物,再进行体外筛选(用细胞、病毒、细菌等实验室手段初步判断其活性大小,相当于歌唱比赛的海选阶段),再将其中的佼佼者放到动物身上进行筛选(这些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需要极其严格的条件,甚至要求完全无菌的环境,所以成本极高),其中表现最优秀者经过复杂的评估与审批,才能用在健康志愿者身上测试其安全性,确认没理由之后再试用于少量患者检测其药效——过五关斩六将之后才能上市,无论是时间成本还是经济成本,都绝非一般小企业能够负担。
同时,整个开发过程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只要有一项指标不合格,这种新药就不可能问世,之前巨大的开发投入顿时全部付诸东流。实际上,在“有苗头”的化合物中,平均只有不到千分之一的幸运儿能够最终上市。
当然,如果成功上市,新药也能为开发商带来巨大的经济回报,当年“伟哥”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不过这有个前提:这种药物的市场足够大,患者或医保机构也愿意为其掏钱。像埃博拉这种疾病,虽然市场很大,但那是在非洲的贫困地区,当地人显然没几个能够付得起昂贵的药费,其国家也未必能拿出这么多钱来买药。
因此,世界各大医药巨头,对于埃博拉治疗药物都保持了一致的沉默:既然花钱也未必能做得出来,做出来了还未必能收回成本,那我做它干吗?
谁也没有权力谴责他们,毕竟,在商言商,药厂职工也是要吃饭的。倘若美国出现了小规模的埃博拉疫情,有医保基金撑腰,没准特效药还真的就能搞出来呢。
在战乱不断、贫穷落后的非洲国家,普遍缺乏一个能够承担重任、调集资源对抗埃博拉的政府。仅靠国际援助和医护人员的无私奉献,实际上是无力对抗这场疫情的。
对于这场埃博拉疫情,世卫组织的预测很不乐观。尽管各国都承诺了会施以援手,但情况很可能会继续恶化下去,直到死亡速度超过病毒扩散速度而自然停止下来。
这场埃博拉疫情留给我们的启迪,恐怕不止对抗疾病这么简单。
(非洲茉莉摘自《新民周刊》2014年第40期,Getty Images、IC供图)生命在埃博拉病毒面前显得十分脆弱 WWw.808so.com 808论文查重

点赞:4389 浏览:17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