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家庭教育在“家校合作”中意义

更新时间:2024-03-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复杂的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家庭。”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带有家庭教育色彩的个体,因此本文实际案例开门见山地阐明家庭教育的性,家庭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所起到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学校教育在与学生家庭关系处理中存在的理由,最终在对家校合作的迫切性这一理由的研究中,总结出家校合作的策略。
关键词:家庭教育 家校合作
家庭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家庭教育是“家校合作”中的环节,尽管千百年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环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但家庭却依然保留了对全部制度的最大影像。我生活在一个“四代同堂”的大家族里,多元化的家庭模式孕育着几代人不同的教育理念。当我致力于一名教育工作者时,我便强烈地意识到家庭对个人成长的性,而此时,我身边的这些家庭案例就自然地了我的第一手资料。下文即结合身边典型案例,详尽分析家庭教育的性。

(一)两代家庭教育的特征

父辈的家庭教育
父母成长于“多子多福”的家庭理念中,但大家族也催生了更多的矛盾,“十个手指头不一样齐”,父母的爱总不能被公平地分派到每名子女的身上。
案例一:父亲的家庭
爷爷霸权,奶奶宽容,刚柔相济的家庭模式不时掺杂着争吵。基于当时社会背景及生活环境的作用,父母无暇过多关注的教育模式使父亲兄弟几人在自由的空间中培养出了积极乐观的心态以及独立自主的能力。但父亲是家中的老幺,自小在家中能享受更多来自父母兄长的疼爱,所以在继承父母身上的传统美德时性格中又有几分自大与霸权,遇事偶尔会冲动。
案例二:母亲的家庭
母亲是五姐妹中的老四,尴尬的地位使其父母不自觉地弱化了对其的关注与关心,因而无形中增加了其自卑感和性格中的极端化,也形成了母亲性格中冷漠的一面。外祖父的外出打工造成生活中长时间父爱的缺失,这使母亲在与异性的交往中呈现弱势。
上述案例中的教育由于时代所限、观念所囿而不自觉显现的阶级化教育差别,潜移默化地作用在每位家庭成员身上,从而使得从同一家庭中走出不同个性的子女。教育的平等性不仅能更好得帮助个人完成自我发展,也能及时有效地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因素。而像母亲这种由单亲照顾的青少年在社会极其普遍,孩子因家长工作理由由父母一方照顾,而缺乏父母任何一方的爱人类感情发展的一种缺憾,同时父母不能共同参与的教育会较多地失去天然和谐的亲情体验。
我辈的家庭教育
由于思想观念的解放和行为选择的多样,家庭规模日趋缩小,家庭类型呈现多样化趋势。
我的家庭
我是名独生子女,经历了两种模式的家庭教育,前期是“祖母家庭”的教育缩影。趋于老年化的慢节奏生活,使我在具备良好心态的同时,也形成了诸如“速度慢”、“适应力差”等与时代脱轨的习惯。初中时我开始接受父母军事化严格的家教,母亲抱守“完美化教育”,致使我的耳边总是萦绕着指责,同时母亲非常信仰“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这些严厉的家教在帮我改掉坏毛病的同时也令我承受了极大的心理阴影,在一遍遍的否定声中,我会不自觉地产生负面强化效应,因而总是潜意识地否定自己。与此同时,父母的爱也是浓厚挚烈的,并且他们在给与我爱的同时渴求我爱的回报——这是种很好的传递爱的方式,起初它以一种我被动付出的方式慢慢教会了我如何爱人、如何感恩、如何换位深思从而更加包容这个社会。
从自身出发,我经历了两种风格的教育方式,这些源自爱的家教都有利有弊,如何更艺术地表达爱、如何结合运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以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应是每位教育者思考的。,的家庭氛围是至关的,孩子有权力被视为一个独立的人,每位家庭成员都有权发表自己的感受和倡议。另外,家庭成员不应以忙碌为由而压缩一同体验亲情的时间,毕竟,彼此分享与相互的家庭生活会使人获得良好的心境,从而更加有益于学习、工作和生活。其次,家庭成员在彼此交流中,可以有效地获取彼此的信息,这也就更有利于父母走进孩子的世界,为更好地帮助孩子发展奠定了基础。再有,值得强调的是,棍棒教育并非一把能使孩子“弃恶从善”的杀手锏,这种武力的方式也许容易短期奏效,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理由,甚至使孩子在蒙受身心创伤的同时误以为“暴力是解决理由的有效办法”,从而使性格趋于狂暴易怒。适宜(即选择大家心绪皆平和时)的言教式教育更有效。

(二)家庭教育策略

上述的几起案例真实的,不管如何,这些案例中的教育对象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追求积极向上的,同时他们在道德品质方面也表现为热情阳光、乐于助人。可不得不承认:它们都存在“性格”或“习惯”上的种种“怪癖”,这些当然逃不脱家庭对他们的影响。而之所以相似的教育方式会形成截然不同的教育效果,这不仅取决于教育对象在接受某种主流教育教化时还承受了哪些可以起到平衡作用的外部教育,更不能排除先天性遗传的作用即自我对教育的选择性。
每名学生最初都对学习抱以兴趣和热情,并怀着无限的憧憬,可父母的一些言行却无形中伤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积极性。虽然同学们知道父母对他们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出于对他们的爱和关切,但生活阅历不多,心胸尚不成熟的他们还不能以理性化的处理所遇到的理由,对于父母的过激言论,他们不能或不愿表现出理解,反而以强烈的抵触情绪表现出冲动式的叛逆,而一些性格乖巧的同学则视父母为神明,父母的话如同圭臬般不可侵犯,逐渐形成胆小死板的性格。因而父母对子女的评价应当慎重,因为这些话将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内心,片面化的负面结论更易使孩子产生消极颓废的情绪。大学生都希望与父母朋友,但现阶段他们的家庭多为父母掌控着家庭的话语权,凡是学生表达的观点便被父母视为不成熟、不理智的胡言乱语。若父母能妥善处理与子女间的关系就会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子女的发展动向,进而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趋利避害。
总之,教育是一项花费时间与精力的“无定法”工程,家长不断钻研适宜自己孩子的教学策略。家庭教育在完善自身的同时要明确教育合理的作用,努力与其他教育力量做到相互推动。只有家校强强联合,才能使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收获明辨是非的能力,体味幸福的能力以及拥有崇高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陈鹤琴.家庭教育[M].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王文忠.家庭教育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松木良彦.学校与家庭交流的第一课[M].台北市:国际村文库书店有限公司,2003.
[4]大石胜男·关根正明.教师与学生:如何与孩子相处[M].台北:国际村文库书店有限公司,2001.

点赞:28887 浏览:132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