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学学视角下《好工作》中人与社会关系

更新时间:2024-03-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本文从文学学视角出发,剖析《好工作》里人与社会的关系,展现了洛奇对物欲横流的英国社会的批判,通过对比两类人的生活,表明了物质和精神在营造和谐的人与社会关系中缺一不可。
关键词:文学学;《好工作》;人与社会关系
[]: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4--02
罗宾和维克,走出了自己的“小世界”,通过“影子计划”实现“换位”,由相互讨厌到彼此理解甚至欣赏。这就是英国当代小说家和文论家戴维·洛奇的《好工作》里的情节。作品关注社会的危机与矛盾,是洛奇出色的作品之一。《好工作》的已有研究从不同的方面诠释了作品的内涵,展现了文学批评理论多元并存的局面。但我们也应看到一些研究存在重理论、轻文学的现象。聂珍钊(2004)称这种现象为“文学理论自恋现象”,形象指出当今文学批评理论忽视文学功用的异化现象。文学学批评策略则不同,它回归到研究文学的初衷,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道德的角度对作家作品进行剖析,超越了现行道德规范,将研究对象放在当时的大背景里,凸显了文学批评的社会历史作用。本文将从文学论理学的角度对《好工作》中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行解读。
在人与社会关系上,李定清(2006)主张应以求真为切入点,历史具体地传承整体社会的道德状况。《好工作》表现了不同的人在私欲纵横的拜金社会里的抉择与困惑。
1、精神矮子
《好工作》里的人物,多数都可称作精神矮子,他们又可分为两类:贫穷的精神矮子和富有的精神矮子。
以丹尼·拉姆为代表的工厂工人是贫穷的精神矮子的典型代表。为了养家糊口,他们甘愿在脏乱的车间日夜重复着出卖汗水的机械劳动,无力去文学学视角下《好工作》中人与社会关系的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808so.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填补精神空缺,是社会底层可怜的精神矮子。他们中的极大多数是有色人种,只有少数白人,连工作环境也与肤色一致:工作环境越肮脏黑暗,工人们的肤色也越暗。他们创造社会进步所需要的物质基础,但其子女却很少能享受高等教育,于是,社会地位与财富也在代代相传。他们的悲剧似乎来源于出身,因为一出生就是有色的、贫寒的。他们在用血泪赚钱,抵御来势汹汹的贫穷,却依然跳不出贫穷和的怪圈。
与工人们形成对比的是以戴碧和布里安为代表的生活阔绰的投机取巧者。罗宾的弟弟巴兹尔曾有个女朋友叫戴碧,她手里操纵着巨额资金,却不能把这些社会财富用于任何可以制造社会福利或实业的地方,自己沉浸在金钱带来的物质享受里,全然不顾精神的高度紧张与退化。这个行业的价值值得怀疑,而它的高薪却是个不小的诱惑,连巴兹尔这个牛津大学毕业生,也跻身其中,不可自拔,不得不说他是一个为了金钱与物质而弃械投降的精神叛徒。在另一个行业,布里安为他的频频迟到编造各种谎言。为了解工厂的情况,他和维克的秘书雪莉偷情。为讨好雪莉,他假装为工厂着想,极力劝说维克以雪莉的女儿为模特制作工厂月历。作为工厂的市场部经理,本应把全部精力放在工厂业务上,他却在上班时间干私活,似乎早就知道工厂会被卖掉,一直利用自己的关系揽太阳床的生意。当维克告诉他工厂合并的消息时,他一点都不惊讶,似乎还在期盼用解聘金多买一些太阳床的股份。作品展现了一味追求金钱对人们心灵的侵蚀,人们的道德责任感在逐渐丧失,取而代之的是恶欲和利己主义。
纵观这些精神矮子,有的值得同情,他们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牺牲者;有的引人憎恶,他们是不正之风的拥护者。《好工作》里这些人物的命运与经历,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给有色人种带来的艰辛与痛苦,集中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一切以金钱为出发点,以金钱为准则,贪图物质享乐,忽略精神文明的道德面貌。
2、精神贵族
鲁米治大学英国文学临时讲师罗宾是一个名符其实的精神贵族。她是个骨子里的文化人,她可以大堆大堆地使用正式专家讨论会上的学术语言,她可以滔滔不绝的谈论新潮的文学理论,她可以瞬间透析一个标志所使用的转喻、隐喻及其隐含作用,她可以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学术探讨和研究。她住在小公寓里,开着二手小雷诺,拿着比别人少得多的薪水,虽然时不时的有失去工作的危机感,但依然享受英国文学临时讲师的分内事。她是英国人文精神的捍卫者与化身,然而,这样优秀的罗宾在英国却找不到一份永久的工作,这种尴尬的处境正如同英国人文精神和英国高校的处境。国人忽视人文精神建设,还要缩减高校开支,不断裁员,造成高校危机、就业危机,这种现象又反作用于国人,加重了重物质轻精神的思想。就连查尔斯,都放弃做专职学者,投身于金融界。罗宾的危机不仅是自己的危机,也是英国所有知识分子的危机,还是英国人文精神的危机。
不可否认,没有一种现存的社会体制是完美的。《好工作》里展现的英国社会也一样。它拜金,它庸俗,它不给优秀的人才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小说里的人物要么是痛苦地活着,要么是行尸走肉般的享受着,要么是危机重重的担心着,没有任何人真正快乐着,因为他们都被社会的大网所束缚,连挣扎都无法挣扎。洛奇向我们说明了一个真理:物质与精神是缺一不可的,一个社会,只有对两者一视同仁,重视它们的和谐发展,才能真正使它的成员感到幸福。为了实现和谐的人与社会关系,每个人都应该为之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Did Lodge, 1989. Book Notes: Nice Work. The Nation 19:694.
[2] Kellman, Steven G, 1990, Books: Nice Work[J]. USA Today 118: 96.
[3] 欧荣(Ou Rong),2007,戴维·洛奇国内研究述评[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第23卷第1期。
[4] 李定清(Li Dingqing),2006,文学学批评与人文精神建构[J],《外国文学研究》第28卷第一期。
[5]聂珍钊(Nie Zhenzhao),2004, 剑桥学术传统与研究策略: 从利维斯谈起[J],《外国文学研究》,(6):6-12。

点赞:14803 浏览:6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