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汉语死亡委婉语文化来源

更新时间:2024-04-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汉语死亡委婉语文化内涵丰富深刻。影响汉语死亡委婉语的文化因素主要有封建等级制度、汉民族独特的思想文化和汉民族丧葬民俗。本文以汉语中的死亡委婉语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文化来源对其进行分类,并探究其中蕴含的汉民族独特的社会人文观念和习俗。
关键词:死亡;委婉语;文化来源
委婉语,就是使用较含蓄的语言表达各种强烈的、启齿的话语。而这些话语常常涉及各种社会禁忌。“死”是每个人避之不及的、最能引发人畏惧的事物。公开而直白地谈论死亡曾被认为是不敬而且极其不吉利的行为。同时,死亡也是人也都不得不面对的自然现象。因此,语言中关于描述“死亡”的委婉语非常丰富。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受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宗教影响、民俗风情等因素的影响,汉语死亡委婉语文化内涵丰富深刻,值得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以汉语中的死亡委婉语为研究对象,探究其中蕴含的汉民族独特的社会人文观念和习俗。

一、体现中国封建等级制度的死亡委婉语

我国封建社会历史悠久。在数千年的时间里,封建社会的基石,即封建等级制度不断发展、巩固,封建等级观念逐步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数量广大的汉语死亡委婉语中有许多能够体现这根深蒂固而且森严的封建等级观念。封建等级制度强调的是贵贱有序、长幼有差,贫富有别。凡事皆有,任何人不能逾越。用于描述各个等级的人死亡的用词也有着巨大的差别。来说“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皇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等级金字塔顶端,权力至上。他是无上的天的代言人,代表天意统治世间一切,是天地的支柱。皇帝死去就好像天地之间的支柱倒塌,天崩地陷。“崩,山坏也”。按照古人的观点,用山棱崩塌的意象来婉指帝王的死亡能够十分而又准确表达震惊和悲痛的情感。与此相关的复合词还有“崩驾”、“崩背”、“崩逝”、“崩殂”等等,都可用来形容帝王之死。除了用山崩意象,还有许多死亡委婉语只能用于帝王,如“大行”、“大优”、“弃天下”、“弃朝”、“宫车晏驾”、“晏归”、“晏驾”、“晚驾”等。
中国历史上朝代的帝王将国家分成许多大小不等的诸侯国,分封给各个诸侯。诸侯作为封国的国君,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权利。直言他们的死也是极其不敬的行为,而要用这个等级的委婉语“薨”来代称。“薨者,颠坏之声”。与这个词有关的复合词还有“薨奄”、“薨殁”、“薨殂”、“薨背”、“薨逝”、“薨落”、“薨陨”、“薨谢”等,它们可以表达诸侯王死亡,情况下还可以表示除皇帝外其他皇室成员死亡。
大夫阶层在古代社会处于社会中间地位。表达这个阶层的人死亡使用的词已经不像帝王、诸侯那么讳莫如深了。“卒,终也。”。大夫阶层的死亡委婉语是由“终”引申而来,是表达死亡是人生旅途的终点,具有中性,后来被广泛用于指称各种人的死亡。在古代,“士”这个阶层的人,具有一定社会地位,担任一定国家职务,主要依靠俸禄维持生计。后来“士”这一阶层的范围扩大至诸侯臣僚、各级官吏。这些人死亡意味着不再享用国家俸禄,即“不禄”。以上各个社会阶层均有相应的委婉语表示其死亡,而处于社会较底层的庶人阶层的死亡则直接用“死”表示,无需避讳。
中国古代封建等级观念不止存在于不同社会阶级有别,且长幼亦有别。汉语死亡委婉语中有许多能够体现出长幼之别的观念。例如,少壮而死称“天”,未满20岁而死称“殇”,老者、长者的死称“寿终”等。

二、体现汉民族思想文化、宗教影响的死亡委婉语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对汉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起到最作用的主要是儒家思想、道教思想和佛教思想。这三种思想相互融合,相互吸收,再加上汉民族原始信仰,形成了独特的汉文化。这三种思想和汉民族朴素的原始信仰分别对死亡有所深思,其死亡观体现在不同的死亡委婉语中。
原始社会中,人们把一些无法解释自然现象理解为鬼神的存在,把一些不易解释的生理现象理解为独立于身体而存在的灵魂。他们认为灵魂不消不亡,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凡人无法匹敌的力量。受这种观念的影响,死亡对他们来说不过是肉体的灭亡,而灵魂是不受其影响的,只不过是由这个世界到达了另一个世界,甚至是回归到灵魂本来存在的那个世界。与这个观念相对应的死亡委婉语有“去世”、“过世”、“逝世”、“弃世”、“大归”、“大还”、“归天”等。
儒家思想在汉民族文化中长久以来占据着正统思想的地位。儒家思想对死亡的探索虽然没有像宗教那样形成一个完整复杂的体系,但也形成了独特而深刻的价值观念。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人活着的时候,最的就是弄清楚如何活着的。如果没有弄清楚如何活着的,就无法认识死亡的。儒家倡导人们平静地面对必死的结局,但对死者及其亲属给予符合礼仪的悲痛哀悯之情和祭奠。另一方面,儒家提倡人们在必要的时刻不逃避死亡,不苟且偷生,勇于担当。因此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死亡委婉语主要在上文已经提及的等级制度和道德价值观等方面。表示受人爱戴、品行高尚的人死亡的委婉语中常出现星辰坠落的意象,例如“陨落”、“陨坠”、“星损”等,表达了人们对死者的崇敬和哀悼之情。表示为正义事业而死的常用委婉语有“牺牲”、“就义”、“赴义”、“殉国”、“捐躯”等,表达了人们对死者的感激之情,对其死亡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然而人们对恶人、仇人、罪犯的死亡则竭尽贬义、嘲讽,用“毙命”、“完蛋”、“见阎王”、“蹬腿儿”“一命呜呼”等词表示他们死亡。
道教是对汉民族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唯一本土宗教,起源于黄老,集大成于庄子。庄子在《知北游》中说:“人之生,气之聚,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认为人和世间万物一样,是由“气”构成的,是自然的一个组成,人的死亡就是循环回归自然。受此影响,道家对死亡的委婉语有“气散”、“遁化”、“物化”、“迁形”等。后来,道家思想融合了神仙方术等其他元素发展为道教,死亡观又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时,得道升仙、长生不死道教解决死亡这个难题的答案和无数道教徒的美好愿望和永恒追求。于是,产生了用“蝉蜕”、“仙游”、“升仙”等表达死亡的委婉语。同时,道教徒幻想了得道成仙后的生活景象,产生了一系列死亡委婉语,这些委婉语常常涉及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例如:“驾鹤西游”、“蓬岛归真”、“驾返瑶池”、“瑶池添座”等。

点赞:23178 浏览:105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