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化学让我们生活更多姿多彩

更新时间:2024-02-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检验溶液的酸碱性,一般使用紫色石蕊或无色酚酞试液,生活中有许多物质也能像酸碱指示剂一样,遇到酸碱性不同物质而显示不同的颜色,有些甚至可以代替紫色石蕊试液来进行溶液酸碱性实验,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文章对此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酸碱性;酸碱指示剂;替代物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9-0093-02 :B
溶液的酸碱性是沪教版第7章第一节内容,这一是酸碱盐的开始,也是酸碱盐的基础,对后面酸碱盐的学习有着较大的影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2011版新课标中要求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会进行溶液酸碱性的测定实验。
目前各种版本的教材中都介绍紫色石蕊和无色酚酞试液,但教学中发现,向酸性、中性、碱性溶液中分别滴加紫色石蕊试液,酸性溶液中显示的红色与中性溶液中显示的紫色对照可以区分,而碱性溶液中的蓝色与中性溶液中的紫色即使在白纸的映衬下也很难区分,因此向同学们介绍不同颜色时,很没有说服力,也显得底气不足;向酸性、中性、碱性溶液中分别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显示的颜色分别为无色、无色、红色,因此利用无色酚酞试液区分碱性物质与中性物质或酸性物质时,现象非常明显,有时甚至能让同学们惊呼,但是中性物质和酸性物质却无法区分,因此这两种常用的酸碱指示剂实际在使用时,都有着美中不足。
生活中是否能有着某些物质既能区分出溶液的酸碱性,又能避开上面两种物质的不足之处呢?
实验前,配制出不同的物质不同质量分数的溶液,并编号试管①-⑩,分别是:

一、玫瑰花瓣

实验用品:新鲜的红玫瑰花瓣、编号为①-⑩的试剂、试管、烧杯、胶头滴管、研钵。
实验步骤:新鲜的红玫瑰花瓣在研钵中研碎后,加入酒精,静置一会儿,倒出上面的液体。分别向编号①-⑩的溶液中加入少量的这种液体。
红玫瑰花瓣汁在酸性溶液中显红色,酸性强时为玫红色,而酸性弱时显示为淡红色;在碳酸钠、氢氧化钠等碱性溶液中分别显示、绿色;而在中性溶液中显示为红色。红玫瑰花的汁液仅从颜色的差别上可以作为家中的简易酸碱指示剂,但是这种试剂放置于空气中大约20分钟后,试剂本身的颜色会变淡,加入不同酸碱性溶液后显示的颜色也会变化,没有那么明显,因此从这个角度讲,红玫瑰花瓣汁不稳定,不合适作为实验中紫色石蕊试液的替代品来使用。

二、紫罗卜皮

实验用品:紫罗卜皮、编号为①-⑩的试剂、试管、烧杯、胶头滴管、研钵。
实验步骤:将紫罗卜皮用剪刀剪碎后,加入酒精,静置一会儿,倒出上面的液体。分别向试管编号①-⑩的溶液中滴加这种液体。
实验反思:
萝卜皮的酒精溶液在酸性较强、酸性较弱、中性、碱性较弱、碱性较强的溶液中分别显示出橙红色、浅红色、浅红色、浅绿色、黄绿色,该物质在空气中放置后的颜色比较稳定,因此觉得可以作为简易的酸碱指示剂。
三、紫甘蓝
实验用品:紫甘蓝叶片、编号为①-⑩的试剂、试管、烧杯、胶头滴管、研钵。
实验步骤:将紫甘蓝叶片用剪刀剪碎,加入酒精,静置几分钟,倒出上面的液体。分别向试管编号①-⑩的溶液中加入少量的这种液体。
实验反思:
紫甘蓝水的成分与实验室用的紫色石蕊试液相似。遇酸性物质变红,遇碱性物质变绿,中性显紫色。因而紫甘蓝能起到鉴别酸碱性物质的作用,所以它可以代替紫色石蕊试液作为简易的酸碱指示剂。
四、黑米水
实验用品:黑米水、编号为①-⑩的试剂、试管、烧杯、胶头滴管。
实验步骤:向黑米中加入水浸泡大约两个小时后,取浸泡出的水,分别向试管编号①-⑩的溶液中滴加这种液体。
实验反思:
黑米水是在生活中偶然发现的,看到这种紫黑色液体时,深思,他也显紫色是不是也会像其它几种紫色液体一样呢?实验后发现它的颜色变化最明显,也最易区分,并且变化中还发现它比较稳定,所以我觉得它倒是一种不错的生活中的酸碱指示剂,只是它的肯定要比其它几种高。
在进行这样的实验探究时,深思,国外的九年级化学教材中是不是也介绍酸碱指示剂呢?如果学习酸碱指示剂,会用哪种呢?于是查阅资料后,发现国外的教材中使用得较多的是一种叫溴化麝香草酚蓝指示剂,也叫溴百里酚蓝(Bromthymol Blue Indicator,简称为BTB),打听了许多商店后,找到了这种物质,并且进行了同样的实验。
实验反思:
BTB在不同酸碱性溶液中显示的颜色各不相同,并且很灵敏,放置几天后,重新来实验,现象相同,说明它比较稳定。用水和酒精溶液配制后的颜色也有很大的差别,说明在无机溶剂和有机溶剂中的显示颜色不同,因此我觉得它完全可以代替紫色石蕊来作为酸碱指示剂,那样的话,碱性和中性的区别则会简单得多。
生活中还有没有更多的物质可以替代紫色石蕊呢?我期待有更多的同行能与一起来进行探究,也期待能一起进步!
参考文献
[1] 制订.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中学化学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化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7
[3] 吴星,沈怡文.给化学教师的101条倡议[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点赞:5695 浏览:19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