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初中化学教学中德育教育

更新时间:2024-01-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化学学科作为一门在初三才开始接触的新学科来说,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特点,如何在化学学科中充分地渗透德育教育必须做出深刻深思.
关键词:德育教育;化学课堂;科学品质;爱国主义;环保
初中阶段的教育仍然是属于启蒙教育阶段,学生的心智有相当大的可塑性,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抓好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并且,思想素质教育应该是高于知识技能教育的.化学学科作为一门在初三才开始接触的新学科来说,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特点,如何在化学学科中充分地渗透德育教育必须做出深刻深思.
化学学科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有着自然科学的共同点,即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要求等,但是化学学科又有与其他自然科学有所区别的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

一、利用化学课堂进行科学品质的教育

化学学科作为一门学科虽然历史不长,但是利用化学知识为人类文明所用,其历史却是相当悠长的.必须要将如此丰富的资料加以开发,用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与思想素质.
对初中学生来说,化学是入门课程,教材很注意启蒙的作用,而且对于初中学生,一些直观的、趣味性的东西更能刺激大脑兴奋.因此,讲授时,除了结合实验外,也只能侧重基本概念和规律的介绍,而不宜将晦涩难懂的理论引入课堂.但如果只是照本宣科,讲些简单的事实,就会给学生造成错觉,认为化学不讲究道理,只是简单的词汇与事实的记忆过程,枯燥乏味,效果肯定不好.若是结合课本内容,适时引入一些化学史知识,情况就大相径庭.比如“空气”这一节,内容不多,规律也不难理解,讲授时一般采取的策略是讲解空气的成分,再做一个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得出氧气含量在空气中约占15的结论.实践中发现,学生觉得这些知识以前也都有所了解,就有了不重视情绪.在教学时,笔者给学生讲了空气成分的发现的曲折历史.发现氧气是18世纪的事.但人类关于氧气的研究,却可以追溯到遥远的17世纪,罗伯特·波义尔通过对抽气机及燃烧的实验,得出结论:有一些活性物质不是被磷的烟雾消耗掉,就是被它驯化.波义尔的实验,对发现氧气都是极为有益的.只要沿着这个正确的思路去寻找空气中那种具有活性的物质是什么,氧气就会很顺利的被发现.但科学发现的道路是曲折的.在氧气发现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就是“燃素说”的提出.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列进行燃烧实验,得到一种新气体,这种气体既能助燃,又能支持人的呼吸.事实上,普利斯特列已经得到了氧气,但他不能正确的认识这种气体.由于“燃素说”的束缚,他与发现氧气插肩而过.最后,拉瓦锡大胆打破“燃素说”束缚,提出物质燃烧是因为空气中的一种气体发生反应而产生的现象,最终发现了氧气.经过这样的教学变通,收效甚好,一方面,一些化学史故事可以激发学生学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由优秀论文网站www.808so.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习兴趣和求知欲;另一方面,也使学生认识到许多我们现在看来很自然很简单的规律或结论,在当年人们却一无所知,是化学家们经过重重曲折的过程,犯了无数的错误,通过严密的检验和论证后才确认下来的,化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科学.使学生认识到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要树立科学的、唯物的观点多么重要.

二、利用化学课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把我国化学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伟大成就跟我国的发展联系起来,并全面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国拥有灿烂的古代文明,在化学科技上的伟大成就及对世界文化产生的深刻影响,是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的最好素材.
首先,必须让学生更多的了解中国化学发展史,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我国应用化学可以追溯到170万年前,云南“元谋人”使用火开始,公元前5000年已制作和使用陶器,公元前2000年掌握红铜冶炼技术,公元前700年发明了.到公元前100年已相继懂得较高水平的冶炼钢铁.这些都体现了我国在历史上化学已达到一定的水平,并为世界化学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化学科学研究、化学工业和化学应用得到更大的发展,我国在世界上率先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和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并完成了猪胰岛素晶体结构的测定,在人类揭开生命奥秘的历程中向前迈开了一大步.而今我国化学工业基本齐全,目前原油加工能力为世界的第四位,水泥、化肥、玻璃、合成氨等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它的再加工产品大大丰富了我国国民的生活.这一切足以说明我国化学科研和化学工业的发达及在世界上的地位.作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引以为豪.

三、利用化学课堂进行环保主义教育

中学化学课本中,将近一百七十多个化学实验,多属于有毒、易燃易爆物的制取及性质实验,可进行环保教育渗透的内容很多.在每章、每节的教学时,加强对环保教育的渗透,从化学角度出发,讲明污染的生成及危害原理,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从原理上明白危害的理由及防护措施.
在进行初中化学CO性质教学时,教师要向学生介绍CO是大气污染物之一,它可以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重者使人死亡.例如,1984年印度地下毒气(CO)罐泄漏,造成25000人死亡,5万人双目失明.
讲破坏臭氧层的物质时,让学生明白目前臭氧层已经出现了空洞,减弱了臭氧层对阳光中紫外线的阻挡作用,使人类患皮肤癌的可能性增加.有人预言,到2075年世界上皮肤癌患者会因臭氧层空洞而显著增加,紫外线也可刺激人的眼睛,到那时白内障人数也会大增.
结合讲CO2性质,介绍空气中CO2含量的增加引起的温室效应.有机物的燃烧使大气中CO2含量升高,使全球气候变暖,有人预计到下世纪末全球气温可平均升高2.5℃~5.5℃,将使冰川融化,许多岛屿被海水淹没.防治措施:减少空气中CO2的排放量,充分利用电能、太阳能,同时要开辟新能源.
通过在化学课堂上环保教育的渗透,既能对学生拓宽知识面,又能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加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化学课堂中可以进行的德育教育还有很多很多,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研究,继续发现,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和综合科学素养.

点赞:10762 浏览:44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