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龙文化中和谐意蕴

更新时间:2024-01-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中华龙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内容。本文试图从中华龙的创造、神性、影响三个方面,探讨中华龙文化中包含的和谐意蕴,揭示中华龙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 中华龙文化;和谐意蕴;兼容和谐;天人和谐;民族和谐
1008-0139(2012)02—0081—5
龙,在古代中国人的信仰中是最神异的灵兽,它那突兀不凡、横空出世的气势,恢奇谲怪、玄奥莫测的威力,对炎黄子孙世世代代有永远的吸引力,遂致千百年来中国人以“龙的传人”而自豪。时至今日,当我们华夏民族凝聚一心,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惊喜地发现,中华龙文化中深厚的和谐意蕴早已流淌于“龙的传人’的血脉。

一、兼容和谐——中华龙的创生

中华龙创生在原始人的图腾崇拜之中,其独特形态是中国古人运用综合思维对多种生物兼容并蓄的成果,其间贯穿着、渗透着、凝聚着先民们对自己身外世界的畏惧依赖、疑惑想象、宗教体味和审美快感。
马克思曾指出,“原始人认为自己的民族都源于某一种动物、植物或自然物,并以之为图腾。图腾是神化了的祖先,是民族的保护者。”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国原始先民已不单纯地、被动地依靠上天的赏赐,他们把猎获的野马野牛等畜养起来,有选择地种植谷物以获,学会了搭建木房和制作工具,逐渐定居下来,开始了生产活动。生产活动使人们同大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宽泛,自然界作为人之外的不可思议的力量,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撞击越来越大。为什么鱼类穿游不居,湾鳄声形俱厉,蛇类阴森恐怖,蜥蜴形色怪异?为什么云团滚滚,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大雨倾盆?为什么海浪翻卷,虹贯长空,泥石咆哮,吞吃人畜?这些动物的行为和变化的天象对古人来说,是无法科学解释的。他们模糊地猜测到,应当有那么一个神奇诡异的“灵物”主宰着指挥着操纵着管理着这些动物和天象,这些动物和自然天象是这个“灵物”的品性体现。于是,龙作为一种崇拜现象,一种对不可思议的自然力的“理解”,开始了它的“模糊集合”。宋人罗愿《尔雅翼》卷二十八引王符语:龙“角似鹿,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从龙的技能来看,龙具有海、陆、空三界动物的特性,它像鸟一样能腾飞太空,又像鱼一样能遨游大海,此外还像爬行动物一样能穿山入地。《说文》卷十一下:“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管子》卷十四《水地》:“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则化如蚕,欲大则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于云气,欲下则人于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贾谊新书》卷六《容经》:“龙之神也,其惟兹能乎?能与细细,能与巨巨,能与高高,能与下下。吾故曰‘龙变无常’。”由此可见,龙是中国古人对鱼、鳄、蛇、猪、马、牛等动物,和云、雷、电、虹霓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产生的一种神物,它建立在各个具体物象之上,又涵蕴着各个具体物象的新的形象,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灌注着先源于:毕业论文总结www.808so.com
民们对身外世界的畏惧、依赖、疑惑、想象、崇拜等情感。
中华龙的创造,反映了先民们的和谐心理。生活在地球上,弱小的生命个体面对的是一个庞大强悍的世界,大量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是异己的,既难以亲近,又无法摆脱无从控制。身外世界的异己性和不可依赖性,使人们深感恐惧、敬畏和彷徨,于是,人们就自觉不自觉地采用种种办法包括造神的办法来和身外的异己力量相沟通、相感应、交融互渗。作为一种神物,龙是多种动物和多种自然天象的模糊集合,众多的对象“合”成一个生动神奇的形象,这个形象又进而同诸多的天象、动物、人事相和谐,这便构成了一个由具象到抽象再到具象的链环。在构成这个链环的过程中,人们同风雨雷电云雾虹霓相感应,同鱼鳄蛇蜥马牛猪犬相沟通,使不可依赖的异己的东西有了亲和感,搭起了和谐的纽带。
不仅龙本身是兼容和谐的一大创造,连龙的后代也是多元相容的。中国古代有龙生九子的传说,这九子各有各的个性和爱好。明代学者李东阳在《记龙生九子》一文中说:“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囚牛,龙种,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兽是其遗像;睚毗,平生好杀,金刀柄上龙吞口是其遗像;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蒲牢,平生好鸣,今钟上兽纽是其遗像;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其遗像;霸上,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是其遗像;狴犴,平生好讼,今狱门上狮子头是其遗像;负顾,平生好文,今碑两旁龙是其遗像;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像。”被中国人视为神圣的龙,并不要求儿子像自己一样成龙,而是任其自由发展。这则在民间广为流传的神话,是创生中华龙的兼容和谐心理的有力反映。

二、天人和谐——中华龙的神性

作为一种灵物,中华龙具有西方龙不同的神性。西方龙是暴力和邪恶的化身,中华龙却福佑苍生、和谐万物。
中华龙能通天人地,使天人交流。《洪范·五行纬》言:“龙,虫之生于渊,行无形,游于天者也。”《易通卦验》说,“立夏风至而龙升天”。《论衡·龙虚篇》讲,“世谓龙升天者,必谓神龙。不神,不升天;升天,神之效也。”《周易》云:“飞龙在天”。《大戴礼·五帝德》记载:“颛顼乘龙而至四海”。《史记》也记载,“皇帝乘龙升天,群臣攀龙髯随同”。早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黑陶双耳盆上,就有将鱼藻纹和鸟纹刻画在一起的图案,陕西北首岭遗址出土的鸟鱼纹,也将天上飞的鸟同水中游的鱼——龙的模糊集合对象联系起来,这就透示出,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龙的模糊集合之初,龙就开始有了通天的意味。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的帛画“龙凤导引升天图”,也向我们展示了龙的通天的神性:画面上的龙,竖身卷尾,头脸朝天,肢爪划动,跃跃而上。旁边是它的同伴——昂首展翅的凤。龙凤之下,站一位双手合十的裙服女子,显然,这位女子在祈祷着、接受着龙凤的导引,要飞升到天上去,做一名自由自在的女仙。后世的许多建筑雕刻、绘画,人们都让神龙出现在浩渺无垠的昊天云气中,如北京故宫的云龙望柱、天坛的云龙石、孔庙的戏珠飞龙等。源于:论文格式排版www.808so.com
WWw.808so.com 808论文查重

点赞:22525 浏览:104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