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文学”多种用法与观念转向

更新时间:2024-02-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关于“文学”这一事物的探讨自其存在以来就从未中断过。文学家及文学工作者从自身角度、视域、方向对其加以阐述与理解,勾勒与描绘出不同观念上的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学”[1]。基于此,以“文学”作为对象,研究其多种用法及观念的转变进程。首先,对“文学”的源流及特征进行分析,进而具体阐述其发展进程中的不同用法及观念转向,旨在厘清“文学”的发展路径,以期为推动我国文学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文学;虚构性;抽象文学;具体文学
1001-7836(2014)08-0090-02
关于“文学”,从不同的视域观察与分析,会有不同的理解。而就其实质作用而言,它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精神生产品,在一定作用上具有愉悦身心、净化心灵以及德行教化等作用[2]。
1“文学”的源流与特征
1.1“文学”的源与流
“文学”这个词语在英文中的含义最早指的是“文本著作”或者“书本知识”,泛指人们撰写出的任何文本著作。其所意指的这种“文本著作”存在时间久远,可以追溯至公元前三千年的中国、古印度、古埃及以及古巴比伦,这些国家和民族自远古时期以来就开始了这种文学实践活动。而作为一个现代作用上的概念,“文学”是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进入浪漫主义理论家的视野。斯达尔夫人在《论文学》一书就对现代作用上的“文学”概念作出阐述,她认为“文学”是一种具有虚构性特征亦即想象性特征的作品。马修·阿诺德在论述英国文学传统时,分析了英国维多利亚治下时期宗教的衰落,而文学承载了宗教的功能,为英国人提供了精神家园[3]。这些浪漫主义理论家关于“文学”的阐述中,尽管一些观点有所不同甚至互有对立,但都认为“文学”是一种精神活动,而这种精神活动能够使人们不断自我完善。
1.2“文学”的特征
“文学”是一种能够使人愈加完善的精神活动,具有自己的突出特征。一般而言,美国理论家韦勒克和沃伦所著的《文学理论》一书所提出的观点逐渐为东西方主流学界所认同,该书认为“文学”的特征包括虚构性、创造性以及想象性[4]。这三个概念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紧密相关的,甚至可以被认为是一种事物的不同面向。在进行虚构活动以及创作活动时离不开想象,而想象的事物又是通过虚构或者创造实现的。具体而言,“文学”的虚构性指的是文学作品的文本中潜藏着一个通过语言符号建构出来的、与现实世界不同的空间,但同时这个空间又现实地存在于读者阅读文学文本的过程之中。从这个作用而言,“文学”的虚构性指的是文学文本构筑了一个虚幻的、想象的世界。至于“文学”的想象性,则是“文学”虚构性的另一个层面,指的是创作者往往通过想象、虚幻出“文学”及其描绘的世界。“文学”的创造性有三层要义:其一就是“文学”是由人生产出来的,是一种人工产品;其二是“文学”具有新奇性以及独特性;其三是“文学”会构想出的事物现实世界不曾有也不会有。即使文学作品描绘的人物、生活背景灯具有现实原型,但绝不会完全一样。
2“文学”的多层用法及观念转向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学”也正不断地演变,人们关于“文学”的观念也出现了变化与转向,越来越多不同用法的“文学”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尤其是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兴技术蓬勃发展,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自文学更是蔚为风潮。
2.1抽象文学与具体文学
抽象文学指的是“文学”仅仅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以及类别而存在,并没有具体所指,泛指所有的文学作品以及文学创作。而诸如《傲慢与偏见》、《理性与感性》这类不朽的文学作品,抑或鲁迅正在写一篇长篇小说或者杂文这类文学创作,都属于“文学”中的具体文学,此种作用上的“文学”就是指被限定了范围、具化了的文学,甚至有时候就是指一部具体作品。
作为类的存在,过去人们往往在抽象作用上使用“文学”这一概念,往往代表的是表现的、再现的文学,其中包括中外古今的任何文学创作以及文学作品。不论是西方自古希腊神话以降的各种文学思潮,还是中国自“诗经”以来的诸多文学创作与作品,都被纳入抽象文学的范畴。而在抽象文学中,文学理论所着力的一个研究就是做好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分,这种区分体现了“文学”的本质。具体而言,这种区分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精神世界和客观自然的分野,而文学属于精神世界的范畴;其二是艺术及科学的界别,文学就是艺术的一个具面;其三是语言艺术同其他艺术的区隔,文学是语言艺术的组成部分。通过这三个方面的界分,抽象文学实现了文学或非文学的认证。
具体文学不同于抽象文学,往往有着明确所指,是非常具体的、独特的文学形式或者文学作品,例如莫言的《丰乳肥臀》、张爱玲的《倾城之恋》等。不论是以文学形式而存在,抑或是以作家作品的形式而存在,具体文学都是由特定作家创作,有着特定题材、样式,体现特定地域、时代、阶层的特定作品。具体文学与抽象文学一个极其重要的不同就是它是一种具体的、历史的、特定的存在,而不是一种作为类的存在。人们把具体文学也称作“文学”是因为其体现了“文学”的基本特征,亦即此间的文学之所以称作“文学”是因为其具有文学性。而这种文学性又往往不能超越其所处具体情境,例如特定时代、阶层、地域等等。
2.2先锋性文学与消费性文学
在后现代消费社会,许多文化呈现出消费性特征,而在文学领域也不例外。与过去的文学领域相比,现代文学领域产生的消费性文学走的是商品消费、通俗日常型路子,作为商品的一种形式而具有千人一面的特征,不再是过去的先锋实验性文学,走的是精英化路子。
先锋性文学一直以来具有精英化的特征,这和历史上的教育走的是精英文化的路子关系甚大。通过精英教育,产生出一批智力、能力、素养都很高的优选知识分子,这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积极进行文化传播以及文学创作,脱胎于具体时代而不局限于具体时代,具有一定程度的前瞻性,维护甚至推进着社会价值理念的实现,体现了强烈的先锋实验性以及社会责任感,而这种由精英教育诞生出的精英所创作的文学蕴含了精英文化的诸多品质,这是消费性文学所不能达到的。一般而言,过去社会中的文学都可看作是具有精英性特征的先锋文学,这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首先,过去的教育走的是精英教育的路子,教育资源不是所有人能够享有的,而精英们创作的先锋性文学更不是一般人能够完成的;其次,先锋性文学必须承载着当时的时代、地域、文化精神等,以道德教化、传播人文为目的,这些都必须要较为优秀的文人才能实现,此即“文以载道”的真意;再次,先锋性文学具有不可复制性。文学家的文学作品往往都是不可复制的,具有独创性,对审美取向、艺术水平的要求很高[5]。

点赞:8818 浏览:34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