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让点滴积累沉淀成 厚重文化知识

更新时间:2024-04-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新课程改革冲击着21世纪中国每一位教师的思想,教师想尽一切办法转变现有的死板的教学模式,力求用新颖教学策略来完成教学任务,以达到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素养的目的。可这种做法对语文教学好像是八十岁老婆婆穿上时髦的肚脐装一样,给人有新瓶装旧药玩教学的感觉。语文是对悠久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其中继承就有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积累。识记、背诵、语感的熏陶是掌握悠久文化所用到的策略。这是在进行教学改革中应该考虑的。
要积累厚重的文化知识,让学生有这种意识:语文素养的形成不是教师课堂四十分钟教出来的,而是自己积累感悟出来的。教师应该让学生形成生活中时时处处皆语文的思想意识,对生活中的人和事的感悟和判断、对周围景物的细微观察、对优秀作品的阅读等语文学习最好的策略。像一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新意,用大量的课件、视频、讨论充斥课堂,这些固然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但背离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舍本求末。那么语文教师应该怎么做才能带领学生走近真正的语文呢?本人在教学中总结了一些不成熟的做法与各位同仁商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目的,以便使语文教改能真正达到让中国优秀文化能更好的传承的目的。
一、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积累习惯。课堂四十分钟不只是知识灌输,更是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本人在教学中利用开始新课前的十分钟,让学生展示课前积累成果,具体做法是一位学生课前推荐一篇自认为最优秀的文章课前朗读给全班同学听,教师听后给予评价。然后让推荐者谈推荐的理由。另一位同学课前推荐一首古诗词抄写在黑板上并在课前为全班同学分析这首诗。这样不仅让学生对优秀文章、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有一定的感悟,还能对写作技巧有所吸收,著名作家唐立厂在西南联大教书时,就是对诗文进行声情并茂朗读后只有一个“好”字就结束对文本的分析,所以好的文化素养的养成是悟出来的,不是教师对文章字句支离破碎分析出来的。这种课前积累的策略不仅是对学生知识的积累,更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一举多得的教学策略为什么不用呢?课堂剩下三十分钟是文本的教学,对文本的教学也注重对语言的积累和创新,我让学生自读文本摘抄优美的句子和文段,写下感悟,因为高中学生有一定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他们遇到理由时会自己想办法解决,在自己阅读文本解决理由时让他们注重积累与应用。老师教学目标给予的点拨指导,真正做到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再加上一定量有性的知识性训练起到强化知识、训练技能的目的。当然课堂教学只是积累知识的一个小的方面,要想真正掌握语文知识还从生活中、从优秀的文化作品中积累丰富的知识。“聪明来自勤奋,天才在于积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从语文的学习的规律来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要想的学生有厚重的文化知识,养成点滴的积累的习惯。课堂教学虽不能让学生积累太多的语文知识,但可以借助课堂给学生一种时刻学会积累知识的意识。

二、课外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语文知识的兴趣。

我启发学生学会积累点滴知识,背诵古代名家的优秀作品,摘抄成语、名言、警句、格言、歇后语,古人云“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古人又云“不动笔墨不看书”,时刻教育学生养成阅读习惯。语文知识包罗万象,天文地理、人生百态,所以让学生多读书来扩充知识面,边阅读边摘抄。为了激发学生积累知识的兴趣,我会不定时的进行摘抄本的展览,成语接龙比赛、背诵、默写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感受积累知识的快乐。当学生厌倦时,我会用“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的来教育他们,的学生犹如一块璞玉,作为老师应是一块雕塑家,把他们都塑造成国家的栋梁人才。而作为语文老师让的学生把祖先留下的厚重的文化发扬光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植根于民族文化才会走得更远。当看到网络用语错字连篇时,当问起庄子,老子的学生哑口无言时,当学生为了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绞尽脑汁写出了一些干巴巴的文章放在面前时,是否应该反思一下,课改为了什么,当把课堂变得越来越热闹的时候,学生学会了什么,课堂不是教师讲多少知识,而是学生掌握多少知识,学会了那些能力。要求学生“下笔如有神”的能力,让他们有“读书破万卷的”积累。
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学科,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对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是语文老师的责任。郭沫若说“胸藏万汇凭吞叶,笔有千钧任翕张”这正是语文课程所要达到的,也是每位语文老师追求的。 WWw.808so.com 808论文查重

点赞:21364 浏览:95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