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时政新闻报道“加减法”

更新时间:2024-03-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编者按:“”是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报道作为时政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媒体充分体现其社会价值的一次机会,也是媒体创新传播方式及效果的一个重要阵地。时值地方及全国召开之际,本刊推出《时政新闻报道的“加减法”》、《让“”新闻报道更出彩》两篇文章,以资参考。
【摘要】在时政新闻的报道上要合理使用“加减法”,降低会议、活动、事务性工作在时政新闻报道中的比重,以人为本,注重时政新闻报道的民生化表达,最终实现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认知共识。
【关键词】时政新闻;新闻报道
【】A
时政新闻概念的运用历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时政新闻是指对于国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涉及全局性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领域的重大事件或重要理由进行的报道。狭义上则更多集中于对国家或当地主要政治事务和政治人物相关活动的报道。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层面,因其题材之重大、参与者身份之重要、信息传播影响之广泛,时政新闻历来都是新闻传播中的“重头戏”。
建立受众本位的传播理念是时政新闻改革的基础。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北京电视台大胆破题,勇于创新,在时政电视新闻制作与编排播出方面做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较好的社会传播效果。这些创新策略可形象地归纳为“加减法”:减法就是减少现有时政新闻报道存量,降低领导报道时长;加法就是扩充新增量,主要包括使时政新闻回归新闻本体价值、实现时政新闻的民生化表达、推动公共利益的表达和公共议程的设置。

一、突破框框和惯例,降低会议、活动、事务性工作在时政新闻报道中的比重

对于时政电视新闻报道而言,稿件篇幅的长短、领导在画面中的出现顺序及区别大小、每个镜头的时长,诸如此类形式化的“规矩”很多,这是时政电视新闻报道改善的最大障碍。会议、活动是政治事务重要的表现形式,其所形成的决议或行动往往承载着政治议程、政治决策、政治互动的重要信息,对国家事务和公众生活具有重要影响,正因如此,重要会议、活动在新闻价值判断上便具有了相应的重要性和显著性。而长期以来,时政新闻对于会议、活动的报道却游离于上述新闻价值轨道之外,领导身份演变成为时政电视新闻报道的主要依据,由此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一方面对重大政治事务的关注不充分,而另一方面大量事务性、程序性、礼节性的会见、走访、慰问,却占据着时政电视新闻报道的相当篇幅。
改善工作作风“八项规定”中关于改善新闻报道的要求,实际上推动了时政新闻在报道上的创新。作为时政电视新闻报道从业者,首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打破禁锢头脑的“框框”和“规矩”,大幅压缩时政电视新闻报道的篇幅和时长,对会议和活动的报道只提取其中有价值的信息,进行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符合受众需求的呈现与表达。具体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根据会议或活动所具有的新闻价值判断新闻选题的取舍,纯粹事务性、工作性的内容原则上不纳入报道范畴:设置时政新闻报道的时长“红线”,原则上单条时政报道时长不超过1分30秒,会议镜头使用最长不超过30秒,超过30秒则必须捕入相对应的新闻画面;对于重要会议提取出的信息,使用字幕、图表、动画等多种呈现方式加以表达;对于一般性时政活动,以集纳打包、简明新闻的方式加以处理。据不完全统计,时政新闻改善报道方式以来,作为北京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主要窗口的《北京新闻》,播发节目构成中会议、活动类报道总时长较以往降低了50%以上,各级领导出现的画面明显减少,更多的时长留给了社会、民生、文化新闻,留给了经过改善从价值到品质都明显提升了的时政新闻。

二、关注受众需求,提升时政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

新闻传播的本质属性,在于通过议程的设置形成或影响舆论,进而实现有效沟通。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时政新闻报道陶醉于“凡我报道必成焦点”的臆想中,从意识和理念上忽略了受众需求这一根本导向,这也是造成宣传与新闻混淆,改善新闻报道屡屡受挫的三大主因。时政新闻以受众需求为导向,就要求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持续的努力:
首先,发掘时政新闻的真正价值。时政新闻的真正价值在于其强烈的政治色彩和广泛的社会影响,政治事务蕴含着重要而丰富的信息、动向或趋势,这些资源经过转化与传播,往往形成轰动一时或引人注目的新闻,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时政新闻报道的“加减法”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808so.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注。而要将上述时政信息资源以受众需求为主要立足点转化为广为传播的新闻,需要具备敏锐的新闻意识和平民意识,即以平视态度对待政治事件或活动,满足公众的心理需求和审美需求,挖掘出受众感兴趣的话题加以媒介化表达,而非将时政新闻的呈现重点放在领导排序、文件话语等元素之上。
领导调研活动是时政电视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当前,各级领导会议安排明显减少,深入企业、农村、社区的调研活动更为密集,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诸如住房、医疗、教育、社区等民生话题高居调研议题榜单前列。调研活动本身所传递出的不仅仅是各级领导工作作风的转变和群众路线的持续推进,更为重要的是,调研课题大都是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热点、难点,这种调研活动本身就是政治决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预示着局部或全局性的政策调整。对于此类事件的报道,需要跳离简单的程序性报道的窠臼,而将其与当前的社会背景结合起来,对其所蕴含的新闻价值进行深度开掘,这是时政新闻报道的真正价值所在。
2013年底《北京新闻》播发了《强化政府住房保障职责完成100万套建设任务没退路》和《稳步提高保障水平让群众更满意》两篇报道。前者市长王安顺到北京最大的公租房项目京原家园调研,承诺“十二五”期间完成100万套保障性住房任务,且“没有退路,也不能有任何水分”。后者王安顺到密云农村调研,与患重症的低保户、社区医生促膝交谈,听取意见和倡议,论证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保待遇标准的调整机制。两项调研,两个带有项目性质的考察点,却因为与上千万首都市民的存活与发展的大计相关联,因而具有了重大的传播价值。配合调研,延伸出对首都保障性住房建设目前状况与前景的解读,对“新农合”与大病医疗保险实施效果及进一步需要解决理由的分析和深度报道,让时政新闻的价值真正发掘出来并产生积极的社会传播效果。时政新闻报道的“加减法”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GetFullDomain}提供,转载请保留.

点赞:15553 浏览:69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