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运转机制

更新时间:2024-01-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方式是目前国内教育体制改革的新产物,是高校为适应经济社会需要而必须落实的教学项目,为此本文对现阶段加强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并依据创新创业教育的性质,从社会需求、人才培养、教学运转、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了适应高校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运转机制。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必要性;重要性;实践运转机制
高校落实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工作、构建教育实践运转机制是一项综合性、长期性、系统性的教育工程,其必须从课程设置、师资准备、实践项目等几方面出发,立足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运转机制的基础上,有效结合高校发展阶段与国家政策制度,不断拓宽创新创业教学模式的发展渠道,从而让当代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得到基础性保证,因此来全面提升高校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

一、高校落实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国家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计划就务必配置专业化、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各项创业大赛正在国内各高校如火如荼地进行当中,其的兴起与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各高校创新创新业教育实践工作能否得到有效地落实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具体体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创业大赛项目的制定已逐渐适应国际竞争形势;第二,国内的创业大赛已经逐渐倾向于普遍化、多元化、全球化;第三,国内人才竞争与就业形势变得日益严峻。由此可见,推动创新创业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计划必定会对传统行业或者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且这些创新事业的发展与需求必会脱离传统岗位的形式与结构,与此同时其还可能产生与提供新型的工作岗位,而这些未知、新型的工作岗位则需求拥有创新思维能力与创业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来研究与开拓。唯有培养一批批专业化、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方可以让我国的教育事业逐渐迈向全球化、国家化的层次,方可以有效地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以及国际竞争力,从而让高校所培养出来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更加适应国际竞争局面,让其更快、更好地融入到经济社会中。

(二)严峻的毕业生就业形势需求高校落实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众所周知,2014年被称为“史上更难就业季”,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广大高校毕业生被动处于迷茫的求职状态。导致该现象生产的理由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一直以来各高校都着重关注传统型就业人才的教育培养工作,强调人才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的被动接受能力,却很少考虑到学生个体在社会中所能够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学生潜在能力对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计划的关键作用;第二,高校毕业生严重缺少创新思维能力与创业实践能力,无法在竞争越演越烈的经济市场上寻找新的发展机会,无法探索出适应自身发展的新事业。所以,高校应当立足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落实目前状况,重新认识与了解进一步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建设创业教育实践机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项目的运转机制

(一)构建以社会需要为核心的创新创业课程开设机制

高校对创新创业人才的教育培养工作与运转机制应当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于当地经济发展与社会需要,而且高校务必要深入地分析与探索地方经济发展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关系,研究出能够有效将地方经济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项目相结合的途径与策略,科学合理地调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结构,从而在根本上让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全面实现地方经济与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计划。

(二)以完全学分制模式来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学管理机制

面对社会竞争越演越烈的时代形势,为了“争夺”高素质人才,各高校都纷纷采取了扩大招生规模的策略,与此同时随着西方思想的不断渗透,当代大学生个体差异性日益显著,各行各业对毕业生的需要也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特点。为此,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时,应当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落实方针,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尽可能立足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基本情况上开展一系列创新创业工作,而完全学分制则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该教育要求的教学管理机制。所谓的完全学分制,即是指通过弹性学制与选课制来让学生在学习形式上作一选择,并且高校将以学分完成数值来衡量学生具体的学习状况,通过划分学科模块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高校教学管理机制。例如对于处于创业阶段的学生,高校能够灵活地运用弹性学制来允许学生分几阶段来达到毕业所需的学分要求,而对于创造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高校则能够通过允许学生休学且保留学籍的两大程序,让学生以全心全意的工作态度投入到创新创业的社会队伍当中。

(三)采用多种形式结合的教学考评机制

在“21世纪理想大学模式”的研讨会上,不少专家学者认为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理想大学生不应当仅仅停留于分析与研究前人所探讨出来的科研结果,而且教师评价打分与学生被动接受理论知识的当代教育局面应当得到适当地扭转。学生的毕业成绩不应当仅仅依据考试成绩来权衡,而是应该把学生掌握课程理论知识的程度以及能否培养与锻炼出创新能力的两大指标当成为教学考评的关键因素。与此同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考评的过程中,要着重关注学生素质培养工作,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各项能力是否得到一定的提升。除此以外,教师还应当根据不同的教育课程、不同的落实环节,科学合理地选择与组合教学评价模式,比如闭卷、开卷、论文、答辩等,由此对学生进行全面的、阶段性的学习评价,为后续的毕业成绩评定提供有力的可循依据。

(四)建立校企合作的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根据创新创业教育实践项目的性质与特征,各高校应当开始着手转变仅依靠教师培养人才的现代化教学模式,比如高校积极地鼓励教师校外挂职,鼓动教师主动地参与到行业交流、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当中。与此同时高校还能够聘请社会专家学者、创业成功人士担任学校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从而有效地弥补高校班主任与辅导员缺乏创业实践经验的教学不足。除此以外高校可以积极地建立校企合作模式,寻找多个能够长期合作的企业伙伴,通过学校、企业、研究所三方合作形式不断完善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提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综合实力。通过上述策略,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全校师生了解与掌握有关行业的发展咨询,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享受与体验创新创业课程资源的优势,从而逐步锻炼学生培养自主创业与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当代校企合作的开放式程度。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高校应当开始关注与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正确地认识到落实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急迫性,并结合自身发展状况以及社会需求,从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教学评价、人才培养等方面构建创新创业教学实践的运转机制,从而全面地提升当代高校的创业教育水平,提高学生自主创业能力,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效渠道。
参考文献:
[1]文丰安.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浅谈[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15)
[2]戴育滨.构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 教育与职业. 2008(30)
[3]褚东升,唐波,赵相喆. 加强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 硅谷. 2008(15)

点赞:6559 浏览:2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