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观念更新与拓展

更新时间:2024-01-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真正上的教育现代化,这是从教育教学的思想观念到组织方式的一场全面而深刻的变革,也可以说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途径。国家越来越教育,花大力气进行教育改革,并在一些地方进行素质教育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育者,如何做好背景下的素质教育呢?我认为关键在教师的观念更新。那么在新的教改形势下,如何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呢?下面就从几方面来谈一谈这个理由。

一、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的素质。这是背景下实现素质教育的一环。

提高历史教师的素质,内容是相当广泛的。如何提高素质呢?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自身理论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是教学工作的落脚点,也是教师的服务对象。要做一位合格的历史教师,就要了解学生的特点。可以看到,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学生已经不是单纯的从课堂汲取知识了。电视、杂志、电脑、家长、社会都会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因此,教师要想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更新观念,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教育思想;培养学生学会正确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理由、解决理由的策略;能够站在理论和现实结合的观察以往的历史过程,给历史科学以合乎客观实际的评价,揭示历史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揭示历史的规律。这就历史教师具备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学习教育学理论,系统地掌握史学理论,不断吸取史学研究理论和成果来充实自己。
当然,只有先进和教育教学理念是远远不能做一位优秀的历史教师的。历史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历史知识的广度。历史是贯通古今,包罗万象的一门学科。时空跨度大,知识内涵丰富,囊括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各个领域。人类历史的发展,就是自然系统、社会系统、人造系统等不同的子系统构成的大系统。这就要历史教师具有:贯通古今中外的通史知识结构;鉴别和运用史料的能力;与史学密切相关的其它学科知识(如文物考古知识、古汉语、外语、地理学、经济学、法律学等)。这又要求历史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真正博学之师。
2、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何兆武先生在《历史与历史学》中曾经提到:观察历史,总需戴上一副眼镜,观念就是那副不可或缺的眼镜。”所以,在历史教学中,不更新思维观念,思想就突破边界。我前面已经提到,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样的。那么,教师渊博的专业知识、高深的理论修养如何“教”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学?那就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因此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是素质教育对新时代教师的要求。想想看,只有掌握了现代教育理念、并真正在教学中实施的教师,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才能“授之予渔”,才能体现素质教育的初衷。
现代科学分工越来越细,但学科之间的联系却越来越紧密,掌握独自一门学科的知识已远远不够用了。同时,现代对人才的培养是多方面的素质要求,复合型的人才,科目学科之间逐渐走向综合性,文科政、史、地的小综合就是典例。因此,教育教学更复合型的历史教师。尽可能地学习和了解其它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知识。除了要掌握本门历史知识外,还多掌握政治、地理及科技、经济、法律等知识,主动地实现学科间知识的自然交叉和综合,从而复合型历史教师。并且能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以学生的引导者、者、合作者的姿态从教,最终一名具有自身教育特色的教师。
3、及时反思教学过程,积累经验,达到教育教学观念的内化。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公式是:成长=经验+反思。经验和反思在一定场景中发生的,场景的性质决定经验的效果和反思的深刻,决定成长的速度和质量,经验在富有挑战性的场景中才会迅速发生,反思也只能在观念的冲击下才会更有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勇于突破教学常规,以史实为依据,对已形成定论的史实,运用悖逆法,设立新情境,启发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挖出教学中的隐性理由,交给学生猜测、推导、反证,启迪思维,使之富于创新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善于总结和反思,提升自己。

二、创新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1、弃旧扬新,改革教法,加强创造教育的实践操作。
创新,已经近几年中学历史教学领域谈论最多的话题。现在已经有历史教师及时更新了观念,大胆新的教学思维、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充分汲取史学研究的新成果,使历史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推动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无定法,但教可择法,教亦可创法。在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勇于扬弃旧的传统教学模式,选用以适应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新教法,并大胆进行创新,以创造教育为主轴,带动创造教学的研究与投入。
2、利用感性材料,交换思维角度,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开拓未来的学生的教育,立足于精选过的教材,使之牢固地掌握创造思维”。中学生心理学认为学生对新材料、新情境具有猎奇的心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充实新材料的同时,要抓住学生的新奇刺激下的活跃力,引导学生转到“发散————再发散——再”的思维运动轨道上来。
3、打破“权威”的信仰,树立“信仰”的权威,宽容“异端”的声音。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来说,教师、教材、学习辅导材料等是“权威”,这些“权威”的积极作用不可否认。但“权威”不等于“真理”,总要受到时代或个人认识的局限。因此,要坚持“信仰”,即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物。大胆地对教材的某些观点结论提出质疑,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和主张,并引用史实加以论证或驳斥,不能盲从“权威”。
因此,对于学生的“异端”声音,言之有理的,历史教师就要多和表扬,千万不可按“常理”一棍子将其打死。对于“异端”的声音要以宽容来对待。一般每份教学资料都会为它上面的题目提供相关的参,这无可厚非;理由在于教师常常陷入思维定势,人为地将参当成标准答案来向学生讲授,只要学生意见与之相左,一概加以否定,长此以往,教师这种惰性与奴化的思想在不知不觉中带出一批不会用脑,只会盲从的学生!这种学生怎能适应时代的?怎能担起建设祖国的重担?怎能参与国际社会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而立于不败之地? 为了肩负的历史使命,不妨多听听“异端”的声音。
总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历史教学应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策略,拓展历史教学的思路,从而体现历史教学的特色性和时代性。
参考文献
[1] 柳斌《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走向素质教育》 科教新报教育周刊 2005.12
[2] 周俊宏《历史教学何妨多些“异端”的声音》
[3] 《历史教学》《谈谈几种新的历史教学策略》
[4] 韩飞《创新教育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要求》
[5]《历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深化中学历史教学改革》
[6] 何兆武《历史与历史学》

点赞:16495 浏览:7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