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英语“以过程为导向”翻译教学法探讨

更新时间:2024-01-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以过程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法强调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翻译的过程。实施“以过程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法要求学生要有较好的双语语言的基础、学生班级人数不能过多。“以过程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法的实施应与翻译的过程相一致,即可分理解、转换和检查三个阶段来进行。
关键词:翻译教学法;“以过程为导向”;理论依据;实施
1002-0845(2012)07-0051-02
作者简介:王树杰(1981-),女,黑龙江牡丹江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高师英语教学、英语语言学、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以过程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法实施的背景与条件庄智象指出:“翻译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翻译能力”[1]。然而,在翻译教学中,我们却一直采用的是“以结果为导向”的教学法,而对学生的翻译过程关注不够,忽视了学生在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忽视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以结果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法的不足,为改善翻译教学,笔者曾尝试采用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的“以过程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法。“以过程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法重视的是翻译的过程与方法,强调对学生进行获得翻译知识与运用翻译知识的能力的培养,强调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翻译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当然,要使“以过程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法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还必须与一定的条件相结合,这些条件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学生具有较好的双语语言基础
学生较好的双语语言基础表现在学生对英、汉两种语言有正确的理解和纯熟的运用能力。准确地理解原文,熟练地运用本族语,这是保证翻译质量的一个基本条件。在此基础上,再去关注、去讨论翻译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和应运用的技巧与策略以解决翻译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才有其实际意义。
源于:论文的格式www.808so.com
2.班级人数不可过多,学生应有讨论的习惯
始于上世纪末的高校扩招,对翻译课教学的一个直接冲击就是学生班级人数太多,少则七八十人,多则上百人。这不利于学生与学生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不利于教师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监控。因此,要实施“以过程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法,最好实行小班授课,最好使上课学生人数不要超过30人。此外,班级中学生若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讨论习惯,则会更加有利于“以过程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法的实施。
3.课堂教学与课外翻译实践应紧密结合
实施“以过程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法的过程中,针对一个翻译练习,往往需要学生反复讨论,反复修改要点,用的时间都比较多。但目前高师英语专业翻译课的教学时数都有限。这样,就必须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课外实践和课外练习相结合。
二、“以过程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法提出的理论依据“以结果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法提出的理论依据是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教学的具体实施模式是:翻译教师先向学生讲解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然后给学生布置大量练习,以让学生反复地进行翻译技能的练习,然后再由教师给出优秀的参考译文,以便学生通过对比形成自己的译文。这一理论过多地强调了外部条件在学生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过于重视学生语言习惯的形成而忽视了知识传授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变化,忽视了学生是如何通过一路颠簸最后才到达佳译的彼岸这个过程的。而在认知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重视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关注的是知识是如何被学习者加工和理解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要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2]。不仅如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特别强调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强调利用情景,通过协作与会话等形式来进行学习,强调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以过程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法的提出提供了理论依据,具体说,“以过程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法要求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翻译过程,要帮助学生掌握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的方法和手段。
三、“以过程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法具体实施张培基先生认为,“翻译的过程就是正确地理解原文和创造性地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原文的过程”[3]。张培基先生将翻译过程分为理解、表达和核校三个阶段。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根据Chomsky的关于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将翻译过程分为分析(analysis)、转换(traner)和重构(restructuring)三个阶段[4]。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和研究,认为可将翻译的过程分为理解、转换和检查三个阶段。“以过程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法的实施就是要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翻译的整个过程之中来,就是要让学生能在主动探讨、主动分析、主动解决翻译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并掌握双语转换的规律,培养自己的翻译思维习惯,形成自己的翻译技能。
去年,笔者在我校2009级小学教育班尝试使用了“以过程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1.理解阶段
第一次上课,笔者发了调查问卷,调查了学生感兴趣的翻译文体,也做了一个较短的关于语篇的测试,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下翻译的过程、了解学生的翻译水平。然后,笔者精心选择了课上与课下要用的翻译材料。在布置翻译练习之前,为帮助学生理解,笔者都会预设翻译情景,都会告诉学生应假想出雇主的具体要求、作者的意图、翻译的目的、译文的预期的读者、文本的文体特点、文本的写作背景和译文上交的时间等,同时也告诉学生可供他们使用的词典、百科全书以及网上的相关信息。为使学生能透彻地理解原文,笔者还以问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了引导,以使学生注意文本中可能出现的特殊的语言现象、逻辑关系及会涉及到的事物。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笔者还要求学生要记录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自己解决的方法,记录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以便最后能形成翻译报告将之与译文一并上交。2.转换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生要将自己对原文的理解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转换是理解的结果,但理解正确并不意味着转换也必然正确,它还涉及到许多具体的翻译方面的方法与技巧的问题。因此,在此阶段,笔者会提示学生应该采用哪些翻译策略、方法和技巧。当然,如此做,并不是要求学生一定要用哪一种方法,要允许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采用自己认为是恰当的方法。
3.检查阶段
检查阶段是对理解和转换阶段的进一步的深化,是对原文内容作进一步核实、对译文语言作进一步推敲、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作进一步思考的过程。“以过程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法在这一阶段的做法很有特点,它要求学生在自己检查自己的译文、最后形成自己的译文的基础上,教师还要组织学生进行组内互评和班级讨论,然后再交教师修改,由教师进行讲评。
(1)组内互评
笔者将班级中的30人分成了6个小组,每组5人。互评时每个学生均首先宣读自己的翻译报告,然后相互交换翻译心得,然后再就自己未能解决的翻译中的难题与组内同学讨论。接下来,发言者将自己的译文发给组内同学并再次宣读自己的译文,读完以后译者与组内同学共同分享宣读者译文中的优点,同时探讨其中的不妥之处。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各小组巡视,并记录学生未解决的问题。
(2)班级讨论
班级讨论时每个学生都要在班级宣读自己的翻译报告和译文,其他同学则共同分享这个同学的成功之处,同时也指出其中的不妥之处。无论是组内互评还是班级讨论都要遵循一个原则:以发现译文中的闪光点为出发点,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则以提升译文的质量为目的,尽量不伤害同学间的感情。
(3)教师讲源于:论文标准格式范文www.808so.com

在组内互评和班级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应进行讲评。讲评时注重分析,应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启发和指导,应采用讨论式、师生互动式和探究式的讲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讲评的过程之中。应多肯定学生的佳译之处,多表扬有进步的学生。
四、“以过程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法实施的效果及其意义在过去一年的翻译实践中,笔者尝试采用“以过程为导向”的翻译教学的教学方法,开展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宽松的能互相交流的课堂教学氛围 ,使学生能在与同学及老师的交流中相互学习,互相启发,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意义重大。
1.运用“以过程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翻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翻译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思维活动,做好翻译并非易事。笔者在以前的翻译教学中,经常听到学生说翻译太难了,参考译文译的太好了,自己离此的差距太大了。实施“以过程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法之后,通过对翻译过程的认识,他们能够运用各种学习 工具、使用各种方法来突破翻译中的难点,创造出优秀的译文。实践证明,学生有无限的潜力,只要教师能对之加以适当的引导,拓宽他们的思路,给予他们以充分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他们就能从中获得自信心,就能产生出学好翻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运用“以过程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翻译过程,会使学生不再盲目地去实践,而是逐渐地认识到了翻译需要哪些知识、哪些方法和哪些技巧,认识到了在翻译过程中要面对哪些困难,如何去解决这些困难。在有了亲身体验之后,学生就容易形成自己的勤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这对学来说是很重要的。
3.运用“以过程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翻译能力
对翻译能力的构成众说不一,目前一个结论性的说法是:一个成功的译者所具有的翻译能力,就意味着他已掌握了与翻译有关的各种知识、能力与策略,并能在翻译中自如地加以运用[5]。学生的翻译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是一个动态的和渐进的过程。“以过程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法注重启发学生认识翻译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翻译的程序和方法,并让学生在亲自翻译的过程中认识如何灵活地运用这些方法,如何根据翻译目的的要求来做出翻译的决策,如何根据需要来做双语的恰当转换。无疑,这当然会一步一步地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参考文献:
[1]庄智象.我国翻译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
[3]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4]Munday, Jeremy。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M]. London: Routeldge, 2001.
[5]苗菊.翻译能力研究——建构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4).
〔责任编辑:程佳〕

点赞:4341 浏览:1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