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创新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更新时间:2024-04-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教师要从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与渴望作为培养他们深思理由能力的手段;多方位进行深思,培养学生思维达到求异性的目的;拓宽解题思路,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达到思维的广阔性;换一种思维方式,加强思维联想性的训练等方面论述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 创新;发散性;数学教学;深思理由
在从事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创新,努力培养学生发散性地深思理由的能力。发散性深思理由的能力也就是指学生深思理由的深度和广度。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一、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与渴望作为培养他们深思理由能力的手段

要培养学生发散性深思理由的能力,要激发他们深思理由的能力。在数学的实际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这种求知的渴望,使他们处于一种充满高涨的学习热情的状态,这样才会使他们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例如在给学生讲《分数乘法应用题》这一节课的内容时,我给学生们出了一道应用题:甲、乙两个班级共有109名学生,其中甲班学的比例占6/11,乙班女同学的比例占4/9,两个班级的学共有多少名?甲、乙两个班级各自有多少学生是不知道的,依照通常的做法是不能解决的,如果能够让学生从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入手,甲班学生的人数肯定是11的整倍数,乙班的学生人数肯定就是9的整倍数,就能够排列的方式求解出55+54=109。55×6/11+54×(1-4/9)=60人。可以这种联系的方式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潜能。同时,学生也会开动脑筋寻找解决理由的策略。因此,的数学教学也要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将时代的特色引入到数学教学实际中,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二、多方位进行深思,培养学生思维达到求异性的目的

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之后,还要特别注意将他们思维活动进行展开。例如相对一个理由来说,可以教育学生换个角度来深思一下,这样或许会有更大更新的收获。如果学生的思维已经定型,不能展开,没有活跃性,那么在学习数学的道路上可能不会有任何收获,最终只能是停滞不前。所以,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还引导他们多加强一些发散性的训练,使他们尽可能多方位地深思理由,不要桎梏于一种深思理由的方式。举例说明:数学中的四则运算是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的,除法可能视为是可以乘以该数的倒数,减法也可以转换成加法的;乘法可以把它转换成加法的形式,如果加数相同时,又可以看成是数个相同数的叠加。这也就说明了加、减、乘、除之间是内在的联系的。比如360÷15,可以连续减去多少个15?对此理由进行换个角度进行深思,用乘法的方式看,这道数学题可以看成360中包含有多少个15的理由,这样就将理由简单化了。因此,一定要防止学生孤立、片面地看理由,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同时,要丰富学生的知识,使他们更好地掌握与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不断地培养他们求异性思维的能力。

三、拓宽解题思路,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达到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开阔性是发散性思维的一个非常的特点。如果学生的思维不活跃、拘泥定型,只能导致他们看理由的片面性与局限性,哪怕是展开一点点儿的思维、换一个角度,他们也不会迂回深思理由。所以,作为数学教师,一定要将同一个题目进行多种解决方式的讲解,以期达到对学生思维广阔性的训练。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培养,学生可以明显地克服思维方式上的局限性,开启他们的思维之门,打开他们的视野。同时,要以此为教学目标进行训练,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前提下,使学生的能力的提高。在每一次对学生进行测试的过程中,不能只看重学生考试的成绩如何,更应该去认真分析学生的解题能力与解题方式及分析理由的方式是不是有了较大提高。因此,的教学设计要以学生的能力提高为依据。
下面用一道数学应用题型来举例说明,可以分层次地让学生给出不同的解题策略,而最终结果一样的。
甲、乙两辆小汽车同时A、B两地相对开出,3个小时后相遇。甲车的速度是50公里/小时,乙车的速度是40公里/小时,问A、B两地的距离是多少公里?
解题策略一:甲车行驶了多少公里?50×3=150(公里)
乙车行驶了多少公里?40×3=120(公里)
A、B两地相距多少公里?150+120=270(公里)
综合运算:50×3+40×3=150+120=270(公里)
解题策略二:甲、乙两辆小汽车每小时共行驶多少公里?50+40=90(公里)
A、B两地相距多少公里?90×3=270(公里)
综合运算:(50+40)×3=270(公里)

四、换一种思维方式,加强思维联想性的训练

在数学教学中,换一种思维方式,加强对学生思维联想性的训练,可以使他们的思维达到一定的深度。
但是如果一味地加强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可能会导致它的片面性,也可能会物极必反。所以,思维与发散思维的巧妙配合,认真科学的分析判断,获得一种最简洁、最科学的方案与结果。传授知识不只是数学教学的目的,而更应该是在新课改的要求重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上的培养,把他们训练成有自己的解题思路,形成自己的分析理由、解决理由的能力。因此,更应该不断创新,以此为教学目标,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更注意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魏建平.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J].青年文学家,
2009(16).
[2]王子华.论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必要性[J].考试,2012(3).
(河北省卢龙县石门镇石门小学)

点赞:27163 浏览:122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