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实践与探索

更新时间:2023-12-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个知识领域之外创设了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第四个领域,教材中“数学活动”反映了这一领域对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求,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性的学习的课程主渠道。
关键词:数学活动 经验教材实践与综合应用;
当前“数学活动”课教学的现状分析
虽然《标准》已明确把学生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列入了课程目标,但对身处课程改革的第一线教师对此并未完全作出反应。笔者身为教研组长在对本校数学的常规教学检查,以及对周边学校的调研中,发现“数学活动经验”还没有成为中小学教师在日常教研中所使用的关键词,在具体的课堂上并未有意识地围绕这一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如何利用“数学活动”课来提升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呢?我根据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我对数学活动课的理解和做法。

一、“数学活动”含义及特点

理解数学活动的教学,首先要理解活动的含义。活动是指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有目的地影响客体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活动者是活动的主体,自由、自觉地追求自身活动的目标。 1.活动背景的生活化。2.活动过程的思维化。3.活动结果的个性化。

二、数学活动课的内容要以教材为蓝本

“数学活动”是一个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一个全新的领域,加强对这部分课程的学习研究,教师才能准确把握课程的意义、内涵与特点,才能体会该领域的教育价值和目标,才能够在领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保持正确的方向。由于活动课没有固定的套路,教师拥有更大的自主空间,教师可以放开手脚,大胆创新,因此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内容精彩纷呈。但是在活动课的教学中千万不要盲目的追求创新,在活动课的教学中千万不要过于偏激,一味地追求处理教材,不但把教材上的教学内容搞得支离破碎无重点,并且将教材上很好的内容也处理掉了,数学活动内容要紧扣教材,因为数学活动是安排在每一章节的最后,是每一章节的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上安排的活动内容都比较典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上册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中的数学活动为活动1作圆柱,活动2围长方形,活动3计算变化率,这三个活动都是紧紧围绕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而设计的,特别是活动2围长方形,为此次数学活动的重中之重,其内容为:用一根120㎝的细绳分别围出满足下列条件的长方形:(1)面积为500㎝2;(2)面积为675㎝2;(3)面积为900㎝2;试一试,能围出面积大于900㎝2;的长方形吗?你能解释你的结论吗?这个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与b2-4ac的值之间的联系,并发现周长为定值4a的矩形中面积最大值为a2,此时对应的矩形是正方形。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进一步理解根的判别式在解方程时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是一比较好的活动材料,教师应加以利用。

三、数学活动课的形式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根据“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特殊性,我们根据数学活动的具体内容呈现的多样性,采取了灵活的教学模式:采用丰富的实践活动的形式,包括观察、实验、操作、调查、分析、交流和总结等;实践活动的场所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相结合;问题的来源也可以是学生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出问题;活动的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活动;在教学中,我们不仅关注学生获得的结果,更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情感体验,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

四、要正确处理活动中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特点在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中更为突出,它要求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它有别于学习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更有别于课堂上教师的直接讲授。它是教师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我们在教学中突出“动”和“用”两个字,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在实践中应用。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以探索的空间(任何指向很明确的、“路标式”的、漫无边际的探索不是高效的)和适当的时间,让学生用自己的思考、策略去解决问题。对探索有困难的同学,教师可以给予适当地指导,使其积极参与进来,防止学生之间产生分化。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教与学是分不开的,教师和学生需要沟通与合作。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是学生克服困难的鼓励者和启发者;

五、数学活动的评价多元性

要判断目标是否达成,以及达成的程度,就离不开评价。将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就应开发对此目标的评价手段与方式,积极思考如何判断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以及获得的水平。这仅仅用量化的评价方式显然是不足的,也很难对数学活动经验进行量化,因此,我们应把握数学活动经验的特征,发展相应的各种质性的评价方式以改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可以考虑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教师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克服在评价中只关注知识技能的倾向。根据活动内容与活动形式的不同,数学活动评价表的内容也有所区别,但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活动主题、活动的组织形式、活动过程、结果及分析、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等。(二)尝试“表现性评价”方式:通过学生完成实际的、与数学密切相关的实际任务的过程,来表现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发展与成就的评价。表现性评价将综合来自于四个方面的材料——自我评价、老师眼中的你(来自老师的评价)、同学眼中的你(来自同学的评价)、家长眼中的你(来自家长的评价)。无论是对来自哪方面的评价者,活动过程中资料积累特别重要,包括:采访记录、调查到的数据、随笔、心得、活动中产生的一个问题等。内容包括:活动态度(积极源于:毕业设计论文范文{#GetFullDomain}
性、主动性);各种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计划和组织、解决困难和问题、与人沟通和表达、合作和团队精神、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对数学和其它主要涉及的学科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你的研究结果及你的自我评价。表现性评价,是对学生完成一个实际任务的过程的考查与评价。因此,通过表现性评价,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评价出学生多方面的表现,评价出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
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数学实验教科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
《数学课程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刘兼等
《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建议》 中学数学月刊07年第6期 董林伟

点赞:5651 浏览:1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