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基于商务成本总部经济形成机制

更新时间:2024-02-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文章以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企业为例,从商务成本角度分析了总部经济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近几年中心城市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大幅上涨,使得周边城市在硬性成本上的比较优势逐渐凸显。因此对制造企业而言,生产制造基地与企业总部的空间分离,是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要求。最后,针对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在发展总部经济过程中存在的理由,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倡议。
关键词:长三角;商务成本;总部经济;产业转移
一、引言
自2005年赵弘首次提出总部经济概念后,关于总部经济的理论研究成为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长三角各地区政府纷纷将“总部经济”概念引入到产业发展规划中,以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城市竞争力提升。近几年,虽然有学者开始从商务成本角度探讨总部经济理由,但这些研究集中在总部经济模式下商务成本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面,而从产业转移视角来看总部经济的形成,并用商务成本来解释总部经济形成机制的文章却少有。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上海市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劳动力、自然资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经济中心。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就开始显现出向工业化后期的发展阶段过度的经济发展特征,表现在产业构成中,第二产业比重逐年下降,第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具体而言,以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格局正在慢慢转变,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一般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企业通过 “脑体分离”,将生产制造基地转移到周边的苏州、无锡、宁波、台州等地,而企业总部仍旧布局在上海市内。究竟是什么理由导致企业的空间分离、总部经济形态的出现?该现象为何能推动上海市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城市竞争力的提升?

二、总部经济及商务成本定义

(一)总部经济的定义

关于总部经济的概念,有两个是学术界广泛采用的。其中,引用频率最高的是赵弘(2004)在《总部经济》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它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
史忠良、沈红兵(2005)指出上述概念中存在的不足,并在赵弘提出的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给出了自己的定义,总部经济是指企业和城市在使双方都能获取更高经济效益的目标驱动下,形成总部在城市集聚并产生外部经济效应的经济现象。

(二)商务成本的定义

商务成本是企业生产经营中考虑的主要因素,也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竞争力的主要体现。目前学术界关于商务成本的定义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具有代表性的是以下几个定义:
赵晓雷(2004)认为,商务成本是企业成本中由于地域不同所形成的差异或波动的那部分成本,是地域敏感性成本,通常包括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服务成本和政府税收四个部分。安礼达(2004)指出商务成本的主要构成是要素成本、交易成本和其他成本。
魏宗凯认为,商务成本可以分为硬性商务成本(相对固定成本)和软性商务成本(可变成本)两类。前者包括土地和劳动力的,后者包括绿色环境、交通、政府审批程度、服务、人力资源素质、居民文明程度、法律政策环境等。
根据研究的需要,本文在魏宗凯提出的关于商务成本的定义和分类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即商务成本分为硬性商务成本和软性商务成本。其中,硬性成本包括土地、劳动力以及原材料成本,而影响软性成本的主要因素包括基础设施、企业的税外负担、政府效率。其中基础设施主要考察了投资环境、信息化水平以及城市交通道路情况。

三、基于商务成本变化的制造企业行为模型及其总部经济战略

本文基于赵弘总部经济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加入地租因素,将从企业角度构建一个制造业企业按照区域比较优势原则将总部与生产制造基地分离的理论模型,以分析企业进行空间分离的内在理由和影响因素。

(一)基本假设

假设有两个地区,中心城市A和周边地区B。早期,A地区劳动力、土地资源丰富,投资环境优越,吸引很多制造业企业在A地区集群布局。但随着经基于商务成本的总部经济形成机制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808s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济发展,土地需求不断增加,而土地存量有限,导致土地大幅上涨。此外普通劳动力也急剧上升,严重阻碍了该地区传统型经济的增长。目前,A地区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丰富,交通便捷,但土地资源短缺。B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因此普通劳动力、原材料、土地等资源丰富,低廉。
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包括两种价值创造活动,一种是产品制造活动,用Y表示产出;另一种是研发、设计、管理、营销、投资等具有总部职能的价值创造活动,其提供的服务用X表示。X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H,Y则主要需要普通劳动力L,土地R,原材料M,以及服务X。为了方便模型的比较,将企业总部租用的土地面积设为S1,生产制造部门租用的土地面积设为S2。
原本在A处布局的生产制造企业有两种选择。方式一:仍旧将整个企业布局在A地区。方式二: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将企业总部布局在A地区,加工制造基地布局在B地区。

(二)制造企业行为模型

方式一:如果制造业企业仍旧选择将企业的两种价值创造活动布局在A处,则利润函数为:

(三)模型分析

下文将从商务成本的硬性成本和软性成本两个方面出发,以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为例,分析企业实现总部经济模式布局的内在动因。
1、硬性成本分析
根据上文的介绍,硬性成本即为企业的相对固定成本,主要包括劳动力、土地、原材料,在利润差公式中
(1)劳动力要素分析
劳动力的逐年上涨给原本布局在上海市的传统型制造业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近几年,生活成本上升导致的东部地区“用工荒”的出现,使得原本可以在区域内自由流动的普通劳动力资源变得更为短缺,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市普通劳动力。中心城市传统型制造业企业在劳动力成本方面的劣势逐渐显现。苏州无锡宁波台州等地,生活成本相对低于中心城市上海,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工更倾向于在生活成本低的地区工作,因此吸引中心城市的制造业企业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该类周边地区。(2)原材料成本分析
下文采用2005-2010年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原材料、燃料、动力指数来衡量原材料的变动。由于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统计年鉴中关于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指数的统计口径不一样,为了方便比较,本文选择以2000年为基期,对各年的指数做了相关调整,见表1。
表1中,不管是上海市,还是江苏省、浙江省近5年的原材料指数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江苏省的复合增长率最大,浙江省仅次于江苏省为5.2%,上海市最低为3.7%。由于统计年鉴中原材料、燃料、动力指数衡量的是一个地区一段时间内该的相对变动,而没有绝对数的变化,因此不利于纵向的比较,在这里不做论述。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原材料燃料的进一步上涨带动了相关产品的上涨,中心城市生活成本进一步提高,原本在中心城市务工的农民工纷纷选择到中小城市工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心城市的劳动力成本。传统型制造业企业为了最小化成本,选择将生产制造基地搬迁到周边城市或地区,以接近原材料丰富的地区,减少运输成本,以获得竞争优势。因此,可以认为PAM>PBM。
(3)土地成本
表2显示,2010年四个季度上海市的土地用地水平一直远远高于周边的南京、无锡、苏州、杭州、宁波、嘉兴的工业用地。虽然长三角其他城市工业用地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趋势,但是与上海市的土地仍然存在着很大的绝对差距,因此PAR>PBR。
土地成本是硬性成本中上升最快、涨幅最大的一部分。对于传统型制造业企业而言,生产加工需要占用较多的空间,土地成本成为企业成本支出中的主要部分。近几年,中心城市上海土地大幅上涨,给传统制造业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成本压力。
2、软性成本分析
组织协调成本的增量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属于敏感性成本,即软性成本。本文借鉴赵弘对组织协调成本影响因素的分类,从信息传输方式、空间距离、环境因素三个方面对软性成本进行分析。
(1)信息传输方式
信息传输方式,是影响组织协调成本高低的最主要因素。不同的信息传输方式具有不同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可靠性,比如面对面的交流,可以保证信息准确、可靠的传输,传输质量较高,但由于空间距离的存在缺乏一定的时效性;而电话传输可以提高信息交流的时效性,但传输质量则相对下降。因此,信息传输方式越方便快捷、准确可靠,企业的空间组织协调成本也就越低。
1)道路基础设施
本文用人均拥有道路面积来反映一个地区道路基础设施情况,当一个企业采取总部经济模式布局时,两个地区人员之间平凡的往来,成为增加的软性成本中的主要部分。在图1中,江苏省的人均拥有道路面积最高,上海、浙江相近,因此畅通的道路为企业人员之间及时沟通和交流信息提供了可能。
2)信息基础设施
固定电话普及率、移动电话普及率、互联网普及率都反映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指标值越高,说明信息化水平越高,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越好。江、浙、沪的固定电话普及率都成逐年下降趋势,到2011年,江、浙两省与上海市的该指标值几乎达到同一水平。
反映的移动电话普及率和反映的互联网普及率总体趋势相同。由于上海市开展信息化建设较早,2005年移动电话普及率和互联网普及率均远远高于江浙两省,但近几年江浙两省加大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信息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其中浙江省的移动电话和互联网普及率涨幅最大,目前已接近上海市的水平。
(2)空间距离
在需要组织协调频度相同的情况下,空间距离越远,所需支付的费用就越高。长三角地区高速公路、内河航道高密度分布,以上海为中心、南京、苏州、杭州等为副中心的长三角都市圈均处在“三小时交通圈”内,因此便捷的交通大大缩短了城市之间的空间距离,减小了组织协调成本的增加。
(3)环境因素
不同区域的政治、文化差异会导致企业组织协调需要付出额外的成本。首先,江浙沪地区由于离地空间的接近性,在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上基本类似,因此由于文化差异增加的组织协调成本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政治环境因素主要体现为政府的运作效率,因此用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占从业总人数的比重衡量政府的运作效率,该指标值越高,政府的办事效率越高。由图2中看出,从2006年到2011年,上海市的政府运转效率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浙江省第

二、江苏省最低。此外,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之间的差距逐年缩小。

3、结论
通过以上描述性分析,发现近几年长三角城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城市的整体软环境有了显著地提升,地区间差异以及与上海市的差距逐年缩小。各个地区的优势各异,例如南京市、宁波市投资环境较好,苏州市信息化水平最高等。因此,当制造业企业实现空间分离后并没有带来组织协调成本的明显增加,总部经济模式优势逐渐凸显。

四、政策倡议

从以上关于制造业企业总部经济形成机制的模型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企业实现总部与生产基地空间分离的理由是商务成本的变化。本文将以长三角地区为例,提出相关的政策倡议。

(一)对中心城市的相关倡议

政府部门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应着眼于未来,着力于降低企业的软性成本,做好城市资源与企业总部诉求的良性对接。为了吸引国内、外埠大型企业总部的入驻,政府部门需要通过培养高素质人才、构建创新体系来突出与长三角其他城市的比较优势。
根据波特的模型,生产要基于商务成本的总部经济形成机制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808s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素可以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越是精致的产业越需要专业生产要素,而拥有专业生产要素的企业也会产生更加精致的竞争优势。一个国家如果想通过生产要素建立起产业强大而又持久的优势,就必须发展高级生产要素和专业生产要素,这两类生产要素的可获得性与精致程度也决定了竞争优势的质量。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平台,通过国际合作,建立专业研究机构和研究所,以吸引先进制造业总部、现代服务业总部的入驻。

(二)对周边城市的相关倡议

随着总部经济概念的提出,各地政府开始认识到总部经济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城市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地方政府对总部经济的认识还存在误区,这就导致过度政策倾斜现象的存在。例如政府部门通过减税政策,以期留住本地大型企业总部,同时吸引外埠大型企业总部的入驻。需要指出的是总部经济涵盖两个主体,企业和政府。作为生产制造基地的转入地区,政府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到其在发展总部经济过程中的定位和作用,为了突出与中心城市上海的比较优势,政府部门应通过合理规划,加快产业园区、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并适当的实行政策倾斜,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吸引来自中心城市的生产制造基地的转移以及集群布局。
在上文软性成本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与上海市相比,周边城市还存在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信息化水平存在差距、政府部门办事效率有待提高等理由。因此,各地政府应着力提高各部门的办事效率,加快公路、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承接中心城市制造基地转移的能力。
需要强调的是,总部经济只是产业转移初始阶段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因此作为长三角地区的各地政府要着眼于未来,通过培养人才、提高创新能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等,为发展总部经济以及将部分制造基地转移至中西部地区做准备。
参考文献:
[1]赵弘.总部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史忠良,沈红兵.中国总部经济的形成及其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05).
[3]邹松涛,陈永华.长三角域内产业转移的实现机制分析[J].中国市场,2009(15).
[4]冯根福,刘志勇,蒋文定.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工业产业转移的趋势、特征及形成理由分析[J] .当代经济科学,2010(02).
[5]郑唯唯,姚洁.总部经济模式下商务成本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江苏商论,2008(10).
[6]姚洁,郭鹏.总部经济模式下商务成本评价体系与策略[J] .改革与战略,2009(04).

点赞:29160 浏览:133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