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提高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效果之刍议

更新时间:2024-02-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中国古代文学是高等院校中文系的核心基础课程,内容涵盖丰富,课时数最多。但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因所学内容时代距今久远,学生认为这门课的开设没有什么实际运用价值,导致目前高校的古代文学教学受到严重挑战,教学策略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欲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对如何提高古代文学教学效果作一些初步的深思与探索。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策略;改革;刍议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等院校中文系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程。这门课程涉及领域极为广泛,内容异常丰富,可以看作是一门有关文学、历史及哲学的综合学科。又因其年代久远,了中华民族文化之精髓,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组成。学好这门课,不光能加强学生对中国文学史的知识体系的掌握,还可培养学生的解读文本、鉴赏文学及审美能力,同时还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因此,中国古代文学课也曾经在大学校园学生的推崇,尤其是许多学生都受到古代文人高洁品格和人格魅力的感染。然而,近些年,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新思潮及一些新观念的入侵,导致中国古代文学这门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体的学科受到严重挑战,教学目前状况不甚乐观。许多同学尤其是中文系的一些非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普遍认为这门课程的内容距离现在久远,学习它,犹如在考古,没有任何的现实价值和实际。同时再加上,今天的教学模式依然停留在以往的照本宣科,教师按照从作家时代背景、生平思想到代表作写作特色再到其在文学史中影响的单调模式讲,学生在下面被动听,这也将直接影响了古代文学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听课效果。因此,作为一名高校古代文学教师,有责任积极探索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新思路及新策略,使这门传统学科的教学能与社会时代之音相呼应,力争转变古代文学教学的目前状况。

一、改善策略,引领学生走入课堂

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它的学科性质决定与之相适应的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导。这样有利于教师系统性、逻辑性地展示自己渊博的学识与才情,按时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但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新时期大学阶段育人的。新时代的教育把落脚点放在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及独立深思解决理由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迎接时代的挑战,更好地社会主义接班人。另外,忽略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能动作用,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精力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比如可在课堂上设置一些讨论题,如在讲到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去深思《琵琶行》的主题思想?学生在解决理由之前,肯定去查阅资料,对作者及其时代进行了解,同时还要阅读作品。在讨论中他们从不同角度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多半女同学会认为是反映爱情主题的,学持不同意见认为是反映讽喻思想的,但也有同学会认为是二重主题说。大家打开思想的火花,个个争得面红耳赤,课堂气氛活跃,取得极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及努力及时给予,促使他们积极参与下次的讨论。因为大学课堂没有固定的教科书,学术研究的知识,也是时代的进步流动变化着。教师不能固步自封,要与时俱进地辩证接受新观点。
在平常的授课中,教师要经常走下讲台,多听听学生的心声和倡议。新的教学模式下,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走进课堂。现在的大学生,容易接受新事物,思维活跃。教师要善于让他们深思理由,不能认为自己是老师,自己储备的知识丰厚,高高在上,不屑于听取学生意见。在一次讲述《三国志通俗演义》主题的课当中,一位学站起来根据小说中人物的出身提到士与庶之间的斗争这一主题的看法,这就是我没有深思到的,但学生的深思不是没有,在讨论中完成了教学相长。

二、发挥多媒体的积极作用

孔子曾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目前,在现代化高科技信息技术发展的形势下,古代文学的教学手段也受到冲击,传统的以口述和粉笔的单一手段显得呆板,枯燥,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及时代的。教师积极更新教学手段,与时俱进,把新的现代教学技术引入到课堂。大的屏幕、音响及视频,能让学生们更直观地感受古代文学的巨大魅力,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生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件的制作能够推动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虽然是教师在原有的教学教案基础上对教学过程的诠释,但教师都会深思如何创立更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去感受古代文人及作品的独特魅力。比如再学习南渡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时,可以选择她的《一剪梅》视频歌曲进行导入。学生在曲中能够体会到李清照作为婉约派词宗的温婉与哀怨,屏幕上的视频闯入学生视野里的是李清照词中优美及缠绵的意境,学生听后能够真切地把握到词的感情基调,忧愁中带有清新,哀而不伤。这种导入能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知,取得极好的教学效果。同时面对网络丰富的资源,可以促使教师拓宽学术视野、增大知识信息量,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教师可以自己搜集的资料创造性地阐释激活作品,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三、人文修养的培养

总书记曾在2006年政治局集体学习会议上指出:“全程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理由。”大学阶段是人生的关键时期,人文一词最早见于“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贲》),也就是说人文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以及自身的实践,影响个人的人生理想信念、思想情操、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心灵成长的关键时期,也可以视为灵魂的发育期,个人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的形成期。然而,这些年社会经济网络的膨胀发展及大学生就业率的下降,当代大学生在校园里呈现精神空虚,人格缺失等现象,学生过分追求金钱和物质的享受,丧失了对理想及信念的追求。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为记载了历代文人的人生信念,彰显了他们不屈不饶的意志与人格魅力。因此,有必要古代文学课提高大学生的人文修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在对历史文人及作品的解读过程中体会他们的伟大人格与个人魅力。如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一生经历可谓“一波三折”,历尽人生坎坷磨难,但其作品带给读者的是他旷达的积极人生态度。尤其是他的许多千古名篇皆是在他人生最低谷时完成的,教师在讲述其作品时要大量搜集背景资料,设置好教学情境,让学生去感受文人士大夫身处逆境时疏放、洒脱的人生境界与哲理人生,苏轼的人格魅力正是在这当中彰显。然后教师在从苏轼引导大家对人生进行思索,帮学生们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念,培养他们坚韧的意志,以更好地去面对人生中的种种挫折与困境。据了解相一成功人士,他们都受古代文人的影响,古代文学史他们成功路上的良师益友。因此教师要去挖掘作家的情操与作品渗透的精神,它将会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渗入学生的灵魂深处,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树立起高尚的人格。

四、强调作品,回归原典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包括文学史和作品讲读两个,前者是发展脉络,后者是对作家作品的解读。但由于现在大学普及的教材多是由袁行霈主编的四卷本,这四卷内容涉及非常多,从先秦到近代,所以导致许多教师把放在对文学史的讲解上,把作品解读留给学生在课下阅读,这种以史代文的策略,笔者认为不恰当。现阶段,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尤其是师范性院校毕业生,他们毕业后大多从事语文教学,做好语文教学,就具备分析解读课文的能力,这是语文教师基本素质。教师对作品的解读可以为学生传达一种文字的力量, 精彩的解读, 可以把学生带进作品中,用生动活泼的心灵去感受作品的灵魂, 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并完成与作者当时的创作环境进行对话, 从而逐渐培养学生感受作品及感受生命的能力, 这才是古代文学教学最的与价值所在。
教学改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改革,应与时俱进,贯穿于教学实践中。同时,也要讲将古代文学教学法研究课题纳入古代文学课程建设的科研规划中,以教学法研究成果指导教学实践。只有这样,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才能满足紧跟时代步伐,符合现代化社会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自主能力,体现教学内容的时代特征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趋势。也只有这样,古代文学教学才能充满活力以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
[1] 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C].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 梁晓云.《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构想》.[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 第3期.
[3] 柴超.《情境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第5期.
[4] 陈卫星,张伶俐.《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讨》.[J].文学教学,2012年第1期.

点赞:8813 浏览:33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