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医追梦者王国华

更新时间:2024-01-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年逾花甲的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主任王国华教授,从事的是中医体系中最“不起眼”的针灸专业,但他当年不但由“全科”出道,而且研究领域也远超“针灸科”三字之外;他独创和发明过两种临床治疗方式,尽管应用到临床多年,效果独到,且获过政府奖,采访时却拿这些成就“不当回事儿”;他的专业是医学,却对中医、西医、历史文化、哲学、物理、天文等均有深入研究,并与中医融汇贯通。
这是一位在医术、医德、医道几个层面都十分“立体”的医者,更是一位令记者敬佩的学者……
藏于深闺的两项“独创”
在王国华教授的一份个人简介中有这样一段话:“擅长用中西医学的理论和策略解决各种疑难病及危重病证,首创‘椎间孔刺激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获海淀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发明了‘局部真空疗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疗效肯定。”
于是,我们的对话就从王国华教授的这两项“首创”和“发明”开始了。他首先谈及的,是关于“椎间孔刺激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由。
1984年至1995年,王国华教授还在冶金部第一冶金建设公司职工医院从事中医针灸工作。这家医院设在湖北武汉。“椎间孔刺激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法的研究,就是在那里完成的。
王国华教授回忆说:“我开始从事椎间盘突出的相关研究以后,发现武汉医学院——后来改成了同济医科大学,有人用椎间孔刺激法治疗截瘫的消息。我了解了一些相关资料后,便开始把这个策略移植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方面。所以说,这种思路是建立在两种因素之上的:一是我对椎间盘突出的病理机制的研究,二是对其他人用这个策略治疗截瘫的研究分析。这些基础工作做完后,我才开始搞‘椎间孔刺激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椎间孔刺激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针感明显,见效快,便在全科推广使用。后来我的工作调动来到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在全科形成了规范化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常规,在使用‘椎间孔刺激疗法’的基础上,配合健康宣教,指导患者锻炼策略及注意事项,效果肯定,许多外地患者也慕名而来。现在正在完成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专著。”但这种疗法除在他供职的医院针灸科应用于临床之外,也仅仅是“在1998年前后,在北京市针灸学会组织的针灸培训班上,我第一次以讲课的形式向北京市全市学员进行讲解”。
王国华教授关于“局部真空疗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研究,也是在武汉工作期间开始的。他最早产生这种研究思路,是“因为我们针灸界治疗面瘫一般从面颊着手找‘反应点’。有一大医追梦者王国华相关论文由www.808so.com收集段时间我在想,能不能从口腔里头开展治疗呢?后来我发现口腔黏膜的确有‘反应点’,比如说黏膜颜色变白,或者黏膜局部有突起等等;但在口腔内实施针灸,不太容易,我就试着用注射器代替。这里边还有一个理由——给踝关节扭伤的患者治疗,在丘墟穴附近作穴位注射时要抽回血,后来我发现居然能抽出气来——我从这里找到了‘灵感’。我就在治疗三叉神经疼时,从口腔内找到‘反应点’以后,用针管抽回血的策略抽气体——形成真空,这样就使局部组织形成负压状态,达到针灸刺激‘反应点’治疗三叉神经疼的目的,后来在临床上发现效果非常不错,比在面部做针灸,效果要好得多。”
但是,“局部真空疗法”除在自己的科室内一直应用于临床治疗之外,王国华教授连一篇学术论文也没发表过。因为他认为:“这种疗法从病理机理上讲,是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的。因为三叉神经出现疼痛的机理西医还不清楚,如果一定要说它的机理的话,我们就只能从中医的角度上讲——气滞血瘀都可以引起疼痛,那么我们用‘局部真空疗法’产生负压的策略,可以使局部的气滞得到解除,致使疼痛缓解——我们只能这么说。但最终的结果是,这个策略以负压的作用使气滞得到了解除,使这个号称‘天下第一疼’的病所导致的疼痛得到了缓解,而且它比传统的针灸疗法效果要好得多:一是止疼效果快,二是坚持治疗一段时间以后,能使三叉神经疼不再复发。”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王国华教授的学术态度是十分严谨的。尽管从1995年到2005年这10年间,他一直专注于“局部真空疗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研究,临床上也取得了“能够治愈三叉神经疼”的良好效果,但他之所以没有对外公布这项科研成就,其理由就是“没有搞清楚机理,这项临床发现,就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王国华教授是个淡泊名利的学者。对于这种临床上的重大发现,他“很没当回事儿”,至今使用于临床多年,尚“藏在深闺人未识”。记者在倍感遗憾的同时,也以有缘首次披露他的这一重大学科研究成就,而倍感荣幸。
厚积广发的一专全能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王国华教授的学术视野并不仅仅局限于“针灸”这个“狭窄的范畴”。他认为:“严格地说,针灸不是一个专业,而是中医治疗策略的一大门类。”而且他从业之初,就是一名“全科医生”,当时的医院领导分配他去搞针灸,他就搞针灸去了。
在采访中,谈到医者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时,王国华教授重复了多次“做医生只要有病人就行”,并一再强调,这是他的“价值取向”。但是,王国华教授并没有像别的针灸科医生那样“专业”,他的研究视野,远远拓展到了“针灸”这个领域之外——
比如他曾撰文《麻黄汤之亲尝》中阐述曰:麻黄汤,历代医流,皆无不认为江南夏日不可与之,然愚临证所亲尝并非尽然。据五例病人高烧二三日不解所观察,即可证实前人之见不确。不过在使用此方时,必辨证准确,按愚见所使用麻黄汤之标准:一、恶寒发热身无汗出;二、现代医学诊断为“流感”,即血象不高;三、口不渴,咽不痛;四、年轻力实,正气不虚;五、或经发汗之品,如APC等药治疗后,身仍不见汗出,或偶见微汗随即身见灼热者,皆为麻黄汤所宜之病……麻黄汤治疗太阳表实证,实有奇功。不知者,反认为病者高烧39℃至40℃以上不可用,然不知仲景当时无体温表。便由此而曰:“病高烧即可谓身大热不可予麻黄。”其实这只是今人错背于古而信于今所致。根据我所体验,几例病人正因为体温都很高,皆在39.5℃以上,而愚予以麻黄汤无不一剂而愈…… 当今诸多医者说什么夏日当用苦寒,冬日方可投辛温,感冒不辨寒热皆投板蓝根大青叶。美其名曰,共存抗病毒之效,真是古今有错。又如,他还在《慢性肾盂肾炎之愚见》一文中认为:慢性肾盂肾炎,是现代医学泌尿系统疾病名,其急性发作期即感染期乃为中医之淋证范畴。急性期大都具有明显的膀胱刺激征,即尿频尿急尿痛,小便短赤,或腰痛等。其治法古今无不用清利下焦湿热为主。然确为急性期者,当用之亦非有过,但由于有些医者,不辨虚实不问新久,见“肾盂肾炎”便不离八正之类,以误伤病人正气。肾主水藏精,主二阴。今若湿热蕴结下焦,以致膀胱气化不利,则可见诸证,治以清热当然无误,但若湿热已清,重用清利湿热利小便之品,必致无湿可利而反利肾所藏之精,久之以致肾脏虚损,此一说。再则湿热蕴结下焦,下焦受病,无不伤及肾脏,因其脏与邪相争已有疲惫之意,若今邪已去,正有所伤之时,再行去邪利湿,岂有不伤正乎?由此,按愚之见,在治疗肾盂肾炎慢性期时,即无明显之膀胱刺激征者,证见,小便不利而胀,腰痛,或见脾胃不运或纳不香,余每以补脾肾,兼以少量清利之品而亦能应手。方用制首乌枸杞菟丝茯苓白术泽泻之类。尤大医追梦者王国华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808s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其在明显的肾脏虚损的见证之下,症状反映小便次数多,甚则失禁,当此之时,可予以收涩之品,如金樱芡实之类。如若小便清而不黄亦可用温肾壮阳之法,药用熟附片肉桂等。总之,切不可因受现代医学观点的束缚,应在任何情况下均以中医的基础理论进行辨证施治,方可免误。
王国华教授还对中风偏头痛眩晕之类的病症提出了独具创新性的见解。他说:“眩晕,最早的时候患者都是看五官科,很少诊断为颈椎病的。我注意到这个理由至少是在20年前了,发现按压眩晕患者风池穴可立刻缓解眩晕,或诱发眩晕,所以当时认为眩晕应与颈椎有关。那个时候认为眩晕应该是由颈椎病引起的,再后来查了一些资料,发现骨科有一个资料说,这个比率占34%。由于颈椎病引起眩晕的比率比较小,所以很少从颈椎病角度考虑眩晕。基于临床观察,我们针对颈椎治疗眩晕,效果显著,通过配合颈操及颈部保暖,眩晕复发减少。后来,大量的资料证明,眩晕的病人多有椎动脉供血不足,而且这个比例相当大。”近年来,椎动脉型颈椎病已逐步为大家所认可。
王国华教授继续说:“还有关于偏头痛的理由。我在临床中发现,西医讲偏头痛主要是血管性偏头痛,也提到过颈源性偏头痛这个概念,但神经内科绝大多数把偏头痛说成血管性偏头痛,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还比较系统完整。但是对枕神经疼的研究,西医少有系统论述。实际上我发现,我们在扎针时,在‘风池’、‘完骨’穴按压一下,偏头痛马上减轻。多年后我发现,偏头痛也是颈椎类疾病引起的,我在临床上这么多年,也没见过血管性偏头痛…… ”
对此发现,王国华教授认为:“西医把头痛诊断为血管神经头痛,是对这块理论认识上不清晰。到目前为止,我查了很多资料,西医也很少有系统性的讨论。这是西医在头痛理由上的一个重大缺陷。所以我认为,西医的血管性偏头痛这个理论,可能是错误的,我认为没有血管性偏头痛。这至少对搞针灸的人来讲,有重大作用……”
成就大医的三个层面
在采访中,记者和王国华教授聊起他平时喜欢读的书籍时,他随口说出了一长串书名,除了专业方面的如《》《伤寒杂病论》《诸病源候论》《针灸大成》《景岳全书》《针灸甲乙经》《本草纲目》《医宗金鉴》《温疫论》等等之外,还有《中国历史纲要》《中国哲学史》之类的史书,以及《中医哲学与内经》《易经》《古代汉语》等, 甚至还有《爱因斯坦文集》《科学研究的艺术》之类的“学科边缘性书籍”。
王国华教授说:“我这是通过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学、哲学、历史等方面的素养。”
谈及他的学术思想,王国华教授谦逊地说:“称不上什么学术思想,但毕竟干了大半辈子,还是有一些感悟的。比如,我首先认为,在临床科研和实践中,要将生命、健康、疾病置于天地、自然、社会、人事的背景中加以考察;其次是关于中医理论中‘气’的认识,我认为‘气’是天地的本源,也是人生命、健康、疾病的根本;第三、就我的专业而言,我认为‘通才取胜’才是针灸;第四方面,中医讲的‘四诊合参’中,我认为‘问诊为最’;第

五、在八纲辨证中,我认为识证首务是‘辨虚实’……”

谈到这里,王国华教授加重语气说:“我觉得最重要的一个认识是第六点——‘医生只有一半功’。因为医生为病人采取的治疗措施,只能起到50%的作用,剩余的50%取决于病人对医生的依从性,更取决于医生为病人所提供的日常生活、运动、康复策略的指导,以及病人遵照执行的程度……”
在采访中,记者和王国华教授用很长时间探讨了中西医乃至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理由。王国华教授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说:“我一直在深思一个理由,就是中医文化和西医文化的差别到底在什么地方。最后我归结为根本的区别在于通‘天道’。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区别、包括价值观取向也是这个。‘天道’是有规律的,人类要在‘天道’的规律下存活,要遵从这种规律,这就是中医的‘天人合一’理论。什么叫国学?国学和西学的区别在哪里?根本区别就在这里。”
王国华教授着重强调:“一名好医生应该能够上升到‘天道’的层面。”他认为,“做医生应达到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技术层面;第二个层面是医学理论、专业理论的层面;第三个层面就是‘天道’层面了;也就是说,一个好的中医师,就应该顺着这三个层面的‘阶梯’去逐级追求个人的境界……”
“同时,好医生还要具备‘四心’”王国华教授最后说,“一名好医生要具备四心——责任心、事业心、爱心和耐心;而最重要的是责任心。责任心至少是其他‘三心’的基础。如果没有责任心,其他‘三心’就不可能达到……”
在整整一下午的采访中,记者感悟到,在芸芸众生逐名逐利的今天,王国华教授在纵横四海的谈吐之间,时时流露出的是先贤孙思邈的“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的“大医者情怀”;而且在现代医疗技术动不动就要患者千元万元、甚至几十万元地消费的当今,王国华教授的科室,针灸四块钱,拔火罐三块钱……但他却“安贫乐道”,超然自在;而他每天接诊的患者,却“门庭若市”,患者大多都系慕名趋之……
专家简介
王国华,名老中医,现任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系北京市针灸学会理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王国华基层老中医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北京市级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医辞海》编辑委员会委员。曾主编著作3部,参编著作7部,发表文章十余篇。首创“椎间孔刺激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发明了“局部真空疗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疗效肯定;擅长运用中西医、中医针灸的理论和策略诊治疑难复杂病症,尤其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刺激法)、颈椎病眩晕头痛(颈三针法)、中风偏瘫(三维针刺法)、面瘫(分步针法)、三叉神经痛(真空疗法)、膝关节病(火针疗法)、痤疮(温阳托毒法)、咳喘(内外合治法)、脾胃病(针药同施法)、痛经(药灸法)、女性更年期(调补肝肾法)、焦虑抑郁(壮阳调神法)等,有独到经验。

点赞:5426 浏览:20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