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播音与主持艺术理论范式

更新时间:2024-04-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播音与主持艺术是中国特有的年轻学科门类,其独立性已经得到学界和业界的普遍承认。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其理论上借鉴了新闻传播学、语言学、艺术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的学理经验和成果。时至今日,该学科独特的理论范式和研究策略也日趋成熟。文章在回顾播音主持艺术研究传统的基础上,梳理了各种学术脉络,进而提出播音主持艺术研究的四大理论范式。
播音主持 艺术 学科 理论范式
战迪,深圳大学艺术系讲师,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文学博士。
广东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资助(2013WYM0074)。
就学科分类而言,播音与主持艺术既属于一级学科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分支学科,在教育部学科体系中也被划归为戏剧与影视学的下属学科。其交叉性、综合性、边缘性显而易见。随着电子传媒的跨越式发展,一大批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成为令人瞩目的传媒文化使者而被广泛关注,而学界重量级的专家、学者及理论著述也应运而生。每年数以万计的有志青年纷纷报考国内各大院校的播音主持专业,更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招考中一道靓丽的风景。这一切都为播音主持艺术学科的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播音与主持艺术学科的设立,不仅有助于培养更多符合现代传媒生态需求的播音员、主持人,建构播音主持队伍的评价体系,更丰富了媒介文化的内涵,拓展完善了传媒批评系统。
美国科学历史学家托马斯·库恩认为,任何一门学科只有具备了相对稳定的研究范式之后,才能称其为科学,否则,只能被看做是“前科学”。“范式”(paradigm)最早作为一个概念被库恩在其《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范式,是一种组织性的理论视角。就像一幢建筑,范式一旦被建造起来就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生命,承载了建筑者的梦想,也将梦想具体化。在库恩看来,“范式”一词与“科学共同体”十分接近,科学共同体中所包含的信念、知识基础、研究工具,及其总和都可以在范式中得到集中体现。因此,可以说,范式集研究者的信念、知识储备、研究工具、价值判断等要素为一体,聚合着一门学科的理论传统,为其发展规划了科学的路径。
在充分认同库恩所提“范式”理论的基础之上,本文将播音与主持艺术学科作为一个特定的学术领域加以研究,而相关学者则可被视为学术共同体中的成员,在特定的圈层中,他们的成果可纳入相应的理论范式,在规定的学术视域下展开研究。

一、播音主持艺术研究的传统与目前状况

相较于其他成熟的学科门类,播音与主持艺术的研究尚显年轻。如果从1940年人民广播诞生之日算起,至今不过70余年,即便从20世纪我国历史上第一家广播电台创办算起,也不过百年历史。这与其上位学科新闻与传播学几个世纪的传承相比,差距立显。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伴随着电子传媒行业的快速发展,信息时代的列车风驰电掣。在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与跨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双重语境之下,社会人文心理发生了激烈的震荡,文化观念在器物层面、精神层面、制度层面都发生了结构性裂变。这些社会思潮在传媒行业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尽管受到新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冲击,近期关于当下广播电视传媒公信力的研究表明,电视仍是受众最信任的传媒渠道,61.9%的被访者对此持认同观点。[1]作为广播电视媒介与观众之间的桥梁、纽带、,播音员主持人不仅扮演着传媒行业“把关人”的角色,也在受众潜意识的期待视界中充当了“舆论领袖”的角色。因此,对播音主持艺术研究的重视程度,恰恰折射出学界对电子传媒行业文化体认的深度。
播音主持艺术研究以播音业务研究为发端,在总结老一辈无产阶级播音艺术家艺术实践的基础上,借鉴了声乐、曲艺等相关艺术门类的学理经验,诞生了一批相对成型的理论著述,如齐越的《献给祖国的声音》、徐恒的《播音发声学》、张颂的《播音语言通论》《播音创作基础》、吴郁的《播音学简明教程》、姚喜双的《播音学概论》等等。这些论著在传承播音业务传统的过程中,归纳、总结、提炼出带有规律性的学理认知,时至今日,其思想仍在业内广泛传播。在众多著述中,已故张颂教授主编的《中国播音学》被视为集大成的扛鼎之作,此书出版十余年来,已成为国内该学科普遍认同的基础性教材,其研究视角、策略与态度体系,构架起播音主持艺术学科的一种重要基础理论范式。
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播音主持艺术研究具有独特的本体性规律,但毕竟还有待完善和拓展。播音主持创作基于其实践性、形象性、音声性、多质性等特点,给学理总结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其间分歧不断、争鸣不息。将具象化的声音、图像描摹为抽象的文字语言,不易;将转瞬即逝的文化现象勾勒为富于规律性的本行业文化地图,不易;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个性表征转化为审美体认,不易;将跨学科、交叉学科的集合点准确定位,实属不易。于是,播音主持艺术的研究与广播电视行业的日新月异同行,研究中离散性的、富于洞见的个体化言说居多,而任何一点同一性共识的达成,都举步维艰。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降,随着主持人队伍的广泛兴起,主持人文化研究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一大批新观点、新主张层出不穷。以原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为代表的传统学派,坚持捍卫播音语言本体论,进而提出播音主持一体论和播音主持涵盖论。而以白谦诚为代表的新锐学派则坚决主张替代论,意为播音员时代已一去不复返,播音员终将为主持人所替代。与此同时,播音主持传播是单向传播亦或双向传播、播音员主持人是否需要表演、节目主持人的起源等理由,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热议。理论交锋此起彼伏,你方唱罢我登场,学界与业界专家各自秉承着自己的学术立场和理论主张,相持不下。
时代跨越至新世纪,论而不争的话题被暂时搁置,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诸多后起学者借时展的东风,借各自的学科优势,以跨学科、跨文化的视野拓宽了播音主持艺术的研究视域。以深圳大学应天常教授为代表的学者,从交叉学科的视角出发,独辟蹊径,开创了播音主持研究的南方学派,其专著《节目主持人通论》《节目主持语用学》等将语言学、社会学理论同播音主持艺术研究相对接,其扎实的论证、严谨的态度和鞭辟入里的观点获得了学界的赞许;南京师范大学毕一鸣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高贵武副教授则从传播学视域切入,分别出版了专著《语言与传播——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艺术新论》《主持传播学概论》;上海戏剧学院的吴洪林教授将影视戏剧表演艺术的相关理论与训练策略同主持人培养相勾连,出版了专著《主持艺术》;吉林大学文学院孔朝蓬教授、施斌副教授带领的团队,依托本学院深厚的历史文学底蕴,重新编写了“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系列教材,以史论、价值趋附、经验认同为研究策略,为播音主持艺术的基础理论研究添砖加瓦。

点赞:18121 浏览:8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