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述捕捉自发游戏中科学火花

更新时间:2024-02-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自发游戏,即幼儿自发组织的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选择游戏目标与主题,自主开展游戏、自发交流游戏中存在的理由并进行自我完善的过程。皮亚杰认为:儿童经由自发的活动为自己建构知识。他们是天生的探索者,身边的每样事物都能引发幼儿的好奇与探究兴趣,引起他们的自发游戏与探索。
在幼儿的自发性游戏中,往往蕴藏着奇妙的科学知识,如果教师能捕捉并加以及时、正确地引导,这些科学的火花不仅能使孩子获得科学的实践认知,更能让游戏变得丰富、有趣,推动幼儿的全面发展。在实践中,我采用了如下一些引导策略:

一、创设宽松环境,支持游戏进程

游戏情景:室内桌面游戏时间,小一班的孩子们沉浸在积木搭建的忙碌氛围中,随着一阵积木倒塌的“哗啦”声,东东气呼呼地跑来告状:“老师,小宏把我们的房子弄倒了!”小宏说:“他们的房子一点不牢,我帮他们重新搭一个。”我一看,这一组孩子玩的是叠叠乐积木,东东他们把积木一块接一块整齐地往上叠,说要叠高楼,当“楼房”叠到十几层的时候,整个积木块有点摇晃,小宏大力地吹气,把“楼房”吹倒了。
火花捕捉:叠叠乐是一种老少皆宜的益智积木,多块红、黑、原木色的长方体积木,通过不同方式的叠、搭,能组成一定的造型,是一种低结构的游戏材料。不过对小班的孩子来说,这种积木造型较抽象,因此孩子们只用它做一些简单的拼、叠、排列等操作。今天,孩子们想到了叠楼房的玩法,玩法非常简单,只要一块块往上叠就可以了,但是叠的过程中蕴含着“结构、受力、平衡”等科学原理,越叠越高的愿望及叠高过程的观察、触摸、摆放、判断、尝试,能极大地调动幼儿的兴趣与探究。
引导策略:在幼儿的操作实践中,教师要为幼儿营造安全的探究氛围,接纳幼儿,善于判断幼儿冲突背后的理由,寻求幼儿的真实意图和认识水平。两个孩子看似发生了矛盾,实则都在关注着“楼房”的搭建情况呢!因此我决定忽略对争吵的关注,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导到游戏的继续开展上来。我沿用了孩子的策略,请幼儿玩叠高楼。我拓展了叠楼要求,制作了几张叠高楼示意图,(横着叠、竖起来叠,可以并排叠,也可以十字形叠……)请幼儿尝试,看谁叠得又高又稳。这种玩法去除了造型的干扰,着眼于“楼”的稳定性和高度,对小班孩子来说颇具挑战性,同时在相同动作的重复摆放中,能增加对材料的熟悉与制约,因此很快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连平时不喜欢搭积木的均文也对此产生的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能把积木竖着往上叠5块,搭成5层楼房了。

二、提供操作工具,鼓励尝试探究

游戏情景:大班的孩子中间刮起了一阵陀螺热,男孩子们一夜之间都变身为“陀螺战士”,人人拥有陀螺,嘴里都是专业名词:回旋、攻击、防御、烈焰飞凤等等,一到自由活动时间,他们便手里拿着发射器和各式陀螺聚到一起,开始陀螺比赛,主要内容便是谁的陀螺转的时间长。
火花捕捉:我们知道,幼儿是通过不断探索周围世界来建构自己知识的。通过玩陀螺,他们积累了这样的经验:“陀螺转动的稳定性与发射器的抽拉力度有关”、“尖角陀螺在转动时威力很强,碰着像刀子一样”、“在地板上转有些陀螺会打滑”……小小陀螺,蕴含着无限奥秘,不过随着陀螺热的发展,理由也出现了:由于在比赛时经常互相碰撞,陀螺的损耗率相当地高,于是孩子们便不断地买新陀螺、为自己的陀螺更新换代,想让自己的陀螺在比赛中得胜,抽屉里由此多了许多旧陀螺及陀螺零件,购买速度跟不上更换速度,部分家长对此表现得无可奈何。怎样利用孩子的好胜心,培养他们自主探究、解决理由的习惯呢?、
引导策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准备了一个多格收纳箱,在上面贴了“陀螺红十字”标记,在一格中放入不同型号的螺丝、钳子、扳手、胶带、万能胶等等小型修理工具与材料,一格中收集了一些报废的陀螺、零件,另外又提供了一些陀螺战士的相关书籍、纸、笔等,向幼儿简单介绍并重申了安全操作要求后,便将收纳箱放置于操作区。很快,收纳箱被翻成了百宝箱,男孩子们一碰到理由马上来找工具修修补补,原来陀螺里面还有很多机关,拆开、重装、重组,孩子们开始改造自己的陀螺,他们为收纳箱命名为“陀螺研究基地”,一些孩子的兴趣转向了组装陀螺,并且把工具使用得有模有样的,陀螺有了损坏,孩子们的第一反应便是去修一修,而不是之前的丢掉重新买一个。

三、参与自发游戏,培养科学意识

游戏情景:户外游戏时,毛毛突然跑来报告:“老师老师,航航死啦!”我的心砰地一下,赶紧向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航航躺在地上,一动不动,再一看,周围的孩子围着他看,却一点不紧张,再看看毛毛,竟然笑嘻嘻地,怎么回事?我跑到航航身边,跪下来看看,原来他在装死,可把我吓坏了!
火花捕捉:四五岁正是孩子全身心感受世界的年龄,生和死因为感受强烈,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开地会遇到关于“生与死”的 理由,中班后期,特别到了大班,孩子们会自发地玩“装死”的游戏。他们静静地躺着,有时会坚持很长时间不动,这时他们在想什么呢?体验生命的“静止”?想象旁人的反应?表达对死亡的好奇……他们说:这样很好玩。这样的游戏显然不是我们成人所喜欢的,但孩子们乐此不疲。
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在这个游戏中,他们对“生命、死亡”进行着主动的探索。作为教师,怎样进行“热情而积极的鼓励、支持,有效而审慎地引导”呢?我想,还是从关注生命,关爱生命入手。我设计了“抢救三步曲”,参与到游戏中。
引导策略:这一天,阳阳又“死”了,我开始实施“抢救三步曲”。
第一步,全身检查。我跑过去,表现出很着急的样子:“阳阳,你怎么了?”同时,双手使劲地摇着阳阳,阳阳憋着笑,不动。我又自言自语地说:“难道死了吗?我来检查一下”,于是,我边用手在阳阳身上按,边说:“这里是心脏,嗯,心脏在咚咚跳呢;这里是肺,肺还在有力地呼吸;这里是肋骨,数数有几根;这里是胃,早上阳阳吃了鸡蛋、牛奶……”通常孩子在我这样装模作样一番以后,会忍不住扭动起来,我就说:“好,救活了!”
第二步,心肺复苏术。有孩子在我一路挠下来之后,仍然坚持不动,于是,我就采用“心肺捕捉自发游戏中的科学火花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808s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复苏术”。正好在学驾驶时学过,在这里用上了,双手在心脏处按压三下,然后进行“人工呼吸”,当我把孩子的嘴用手撮起,假装吹气时,孩子们就会笑着把头摆开,活过来了。
第三步,打“120”急救电话。遇到忍耐性强的孩子,最后一步当然是打急救电话,于是,我们都投入到急救游戏中去了。
在这里,我传递给孩子一个信念:无论如何,不放弃救护!因为生命第一。同时,孩子们很快掌握了急救的一般策略,不过他们轻易不用,一定要等着我去救,因为和老师一起玩,特别高兴!
孩子每天都在进行着自发性游戏,当我们以科学认知的视角去观察,总会收获良多:秋天的落叶软软的,踩上去会嚓嚓作响呢!手帕是从楼上飞下去的!我的鸡蛋最硬,是斗蛋冠军……孩子们生机勃勃、不知疲倦地探索着周围世界。作为教师,我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探究的环境,提供他们探究所需,随时听从他们的“召唤”。在此过程中,有一个原则我始终坚持:自发游戏,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历程,指导时要源于自发,还于自发,发现兴趣点后切忌说教指导,将科学理念、认识等以游戏的方式融入,使孩子的自发游戏焕发奇、趣的科学魅力!

点赞:8393 浏览:3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