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建筑继承与创新

更新时间:2024-02-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站在历史深处,结合时代特点,正确处理中国建筑形式、文化、材料、技术的继承和创新关系,有利于推进中国建筑发展。
关键词:建筑;继承;创新
Abstract: In view of history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 correct treat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heritance of architectural forms, culture, material, and technology and the innovation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Key words: architecture; inheritance; innovation
2095-2104(2012)
继承与创新是科学技术文化内部矛盾运动的重要方面,两者关系密切,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继承的目的。继承要有重点,有选择,有比较;创新要结合实际,把握好基本点。源于:毕业总结范文www.808so.com
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对于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从传统建筑继承和当代建筑创新入手,阐述两者的关联。首先要科学的继承,再进一步就应当是创新。在继承传统建筑优点的基础上,既要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又应当有新的发展。民族文化的核心是创新,如果没有创新,这个民族就没有前途,在建筑文化上也是如此。
建筑,固然是技术,也是艺术,是凝固的艺术,更是历史的载体。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产品,代表了一种文化类型,既是一种历史现象,又是一种地域现象。我们国家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传统建筑更是独具一格,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不得不让我们把继承传统建筑和争取建筑创新放在首要的位置。而继承和发挥传统建筑文化不仅仅停留于形式的模仿,而是更要研究和认识形式所拥有的文化思想和技术精神,真正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本质内涵,并加以现代体现,以求得建筑的不断发展。
传统建筑怎样转换为一种当代的建筑实物存在,既需要寻找到传统建筑形式上的当代因素与材料,技术上的当代运用及拓展,又要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功能达到与当代生活方式的契合。具体表现在以下四点:

一、建筑形式的合理共存。

中国传统建筑具有严谨的程序和对称均衡的层次,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都是如此。我国的许多传统建筑如宫殿、孔庙、寺院、道观便是很好的例子。中国传统建筑的每一单位,基本上是一组或者多组的围绕着一个中心空间(院子)而组织构成的建筑群。这一原则一直采用了几千年,成为了一种主要的总平面布置方式。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美是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的独特魅力是任何别的建筑艺术形式都无法取代的。我们不能割断历史,抛弃民族传统,去追求那种没有传统根基的建筑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设计者只能墨守成规,毫无个人的建树。建筑设计者巧妙地运用现念,有意识的改变一些常规组合关系,创造出新颖动人的作品,这也就是设计上的创新。
同时,设计中也要追求自然合理,避免生搬硬套。如果我们许多城市都热衷于搞高层建筑,把摩天大楼看作现代化的标志,结果形形色色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观其效果就像是八十岁老太太穿上泳装一样,极不协调,毫无美感可言。不但没有为城市增添多少现代气质,反而大大破坏了城市原有的风貌特征。
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失去了许多永远无法复得的东西——历史文脉。比如历史形成的街道、胡同、牌坊、宗教圣地等等城市建筑,被成片成群地拆除,威胁到城市形态的相容性和延续性。尊重历史传统并不等于食古不化、拘泥于传统。相反,有意识地保留这些传统,将使得这个城市更富有地方风味。其实,“立新”不必“破旧”,关键在于如何以传统而又时尚的手法,创造出新旧共生的新的建筑形态。“新天地”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新旧结合例子,它位于上海市兴业路黄陂路、一大会址的周边地区。“会址”对面的南地块设计为不高的现代建筑,其间点缀一些保留的传统建筑,与“会址”相协调。而“会址”所在的北地块,大片保留了里弄的格局,精心保留和修复了石库门建筑外观立面、细部和里弄空间的尺度,对建筑内部则作了较大的改造,以适应办公、商业、居住、餐饮和娱乐等现代生活形态。“新天地”给予它的是合理的变化和延续,留给我们的是更多的思索与启示。

二、建筑文化的时代体现。

从传统建筑的精神文化属性来看,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传统建筑文化发展有着深厚的影响。在满足使用功能要求的条件下,建筑更反应了人们的一种观念和生活方式。从典型的四合院来说,古人信奉天地、祖先,在四合院中把最好的位置留给了他们,就是所谓的堂层,堂层坐北朝南,阳光充足而且通风良好,按现今的想法,应该是最适合卧室的位置,而古人却把卧室选在东西朝向的厢房,东西日晒而且潮湿阴暗。又如四合院的门是朝东南的,院落在纵轴线方向不段延深,几重院落,“庭院深深深几许”教人不禁遐想,封锁了几千年的封建含蓄思想,更有在院落尽头的小姐闺房,表现了男尊女卑的道德观。20世纪,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与浸蚀,现在的人们更注重人本主义的体现,更加清醒的认识自己,建筑设计也就更能表现自己的个性。
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协调发展。建筑环境自然化,自然环境人文化,是中国传统建筑创造的永恒主题。这与当前人们所关心的环境生态、所强调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息息相通的。所以,继承和发挥传统建筑文化就要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将其与当今时代和社会相适应的精华发扬光大,以指导我们的创作和实践。
现代建筑要更贴近生活,应当面向现代化,这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所决定的。新时代的建筑就应当反映出我们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努力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民族精神风貌。

三、建筑材料的不断发展。

建筑材料同样也影响了建筑的表现特征。古建筑根据材料的使用不同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以木结构为核心的砖木体系,展现了其独特性。古人在对木材的运用及把握上日臻成熟,以至到出神入画的地步,每一个构件都经过反复雕琢。屋顶形成为坡顶,是因为当时技术条件,解决不了排水系统或想象不到更好的办法而得以形成,并一直传承下来。台基以石材为主,发挥了材料的抗压特性。而现在以钢筋、混凝土为主要材料的建筑,在坚固、实用、美观的方面都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材料运用是建筑的外在体现。我们应学习古人,对材料的特性进行把握,充分发挥建筑材料的特长,只有把握了材料的特性,才能运用自如。吸收乡土建筑就地取材的优点,尽量运用采集运输便利的材料作为建筑和营造环境的原料和装饰元素。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条件和气候因素完成建筑的实用功能,减少资源的浪费,做到环保,节能,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对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提高建筑质量和档次,加速研究、开发及推广应用建筑新材料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

点赞:3792 浏览:11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