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基于创新能力培养高职《经济学基础》教学方法

更新时间:2024-04-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创新是是民族进步、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分析了目前高职《经济学基础》的教学目前状况,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引导学生多深思、多讨论、多探究,科学运用案例教学,合理运用任务驱动。
关键词:高职;经济学;创新
1673-291X(2013)10-0278-02

一、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探讨之作用

创新起源于拉丁语,有三层含义——更新、转变、创造新的东西。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也是民族进步、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才,需要其具备创新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充分利用自身理论、知识、技能进行创新的能力。不论是高职院校培养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还是本科院校培养的研究型人才,都应该具备创新能力,为社会创新驱动力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是重中之重。
经济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是对社会经济实践经验的总结,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经济学基础》是高职财经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其所包含的供求分析、最优化分析、边际分析、成本收益分析、机会成本分析等原理、策略不但与经济生活联系紧密,而且与其他课程如《会计》、《国际贸易》、《管理学基础》、《财税金融》等相辅相成。因此,应该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在教学中注重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培养。探索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不但有利于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对经济理由的分析应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利用自身理论、知识、技能进行创新的能力。

二、高职《经济学基础》教学目前状况

(一)教学内容抽象,理论性强

《经济学基础》课程内容比较抽象,是在系列假设的基础上,将在现实中存在而不影响主要结论的因素去掉的前提下,分析经济现象、表达经济学原理,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分析,具有较强的理论性、逻辑性和系统性。例如在需求函数、供给函数、生产函数、成本函数等分析中普遍运用了数学工具来论证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在边际分析、均衡分析、IS-LM模型、AD-AS模型等内容中运用了语言逻辑分析法、数学工具分析法,并图、表结合。虽然学生在刚开始学习《经济学基础》时,会感到比较新鲜,但是随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经济学基础》教学方法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808s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入,会感觉到越来越大的难度。

(二)教学内容多,学时紧张

《经济学基础》的内容比较庞杂,主要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具体包括理论、消费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开放经济理论等内容,每个部分又包含较多的相关概念、理论、模型和公式等内容。目前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一般安排在一个学期内完成,学时在48~54之间,远远少于本科院校所安排的两学期,96学时。可见《经济学基础》的教学内容非常多,相比之下所安排的学时显得非常紧张。因此为了跟上教学计划进度,往往比较“赶”,教学效果受到一定影响。

(三)课堂教学多以讲授为主

由于《经济学基础》内容庞杂、学时紧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往往以讲授为主,进行“填鸭式”灌输,课堂讨论的时间较少,信息传递比较单向,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良好的课堂交流。由于《经济学基础》的理论性较强,因此在内容层次较深的教学中比较偏重于数学论证,较多地采用数学公式推导,学生虽然学了数学计算、推导,但却不能很好地领悟其中的经济学涵义,忽视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培养,不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教学对象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不强

高职学生来自于普通高中、中专、技校和职高等不同学校,基础参差不齐,大多数学生数理基础比较薄弱。不少学生在数学计算、推导等方面具有一定困难,不能在短时间内接受、理解相对抽象的经济理论、模型,对于稍有难度的经济学练习没有兴趣也缺乏数学实力去完成,再加上课堂教学中较多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法,缺乏良好的互动,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也影响了学习主动性。

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经济学基础》教学策略之倡议

(一)以学生为教学中心

在教学中应该转变以往“以教师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的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与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摒弃“满堂灌”的方式,多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深思、分析,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培养学生敢于创造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对于难度较大的内容,应该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深入浅出地讲解,并让学生及时理解消化。在学生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策略的基础上,适当选择小部分内容由学生自学、讲解,教师进行辅导和点评,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在实践分析中,应鼓励学生踊跃发言,不以答案为唯一标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并将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为成绩考评的重要依据之

一、营造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深思发言、自由宽松的课堂氛围。

(二)引导学生多深思、多讨论、多探究

引导学生主动深思、参与讨论、勇于探究,增强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自学能力、实践分析应用能力。教师可以在完成基本理论策略讲授的基础上,开展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切合中国经济实际的讨论,例如不同条件下的商品购买选择、不同弹性商品的策略选择、中国现阶段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使用选择及效果等。
对于难度较大的讨论,对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要求较高,如果没有事先准备,学生临时深思,就会占用较多的课堂时间,会降低课堂效率。所以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资料、讨论理由、提炼观点,小组代表在课堂上与其他组交流观点。由于学生事先有所准备,发言的积极性被激发,不但能提高课堂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深思、分析应用、团体协作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在分组讨论过程中,可安排学生制作PPT,在小组代表发言时,其他组的学生可以提问,表达赞同或进行反驳,这可促使课堂上每位学生认真聆听与深思,锻炼自己的独立深思、口头表达、归纳整理、反思批判能力。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准备、展示、讨论进行点评,对部分理由进行总结与补充,尤其要对新颖独到的观点予以赞扬,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领悟到隐藏其中的理论,掌握分析策略,培养分析理由、解决理由的能力。

(三)科学运用案例教学

《经济学基础》包括了诸多的抽象理论,而学生的基础普遍薄弱,因此较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使枯燥、晦涩的经济理论变得生动活泼,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引导学生积极深思,先形成相对具体的感性认识,然后再逐步加深理解掌握。
在案例的选择上,应该注意与所授班级的专业相联系,与相关课程相联系,例如给会计专业班级讲解机会成本时,应结合会计学中的成本加以区分,在讲解“科斯定理”产权时,可适当补充介绍“物权法”的制订等。案例应该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学生的社会阅历较少,而对发生在自己周围的生活事件比较熟悉,以这类事件作为案例,可以将抽象的经济学理论变得形象直观,易于理解,例如在讲解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时,可以结合学生自身的购买过程心理体验进行分析,降低学习难度,提高教学效率。案例还应该关注当前的经济热点理由,例如结合“焦点访谈”、“经济半小时”等报道的经济理由开展案例教学,将当前经济热点理由作为案例引入课堂教学,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社会实践的自觉性。
运用案例时,不应只是简单地讲授案例,或在讲授结束后通过案例进行发问,而应该将学生放于中心地位,教师作为引导者应循循善诱,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深思、勇于创新,既可以鼓励个人发言,也可以鼓励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案例的分析和讨论。

(四)合理运用任务驱动

《经济学基础》的理论性较强,完全使用任务驱动法对于基础薄弱的高职学生而言是比较难的,容易让多数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与信心。但是如果单纯按照传统的“章—节—目”结构进行讲授,学生又会感到比较枯燥无味。可以在各模块最基本的理论、策略讲授清晰的基础上,将该模块其他内容设计为若干任务,将教学内容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任务中,引导学生带着任务进行理论探究与实践。可以引导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共同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任务所涉及的知识、策略、需解决的理由等,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互动协作与教师的指导帮助完成任务,使学生最终理解掌握任务中所包含的基本理论、策略,提高经济分析能力。

点赞:30318 浏览:135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