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年轻艺术家如何正确把握艺术创作与市场关系

更新时间:2024-02-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艺术市场的繁荣给中国当代艺术带来了生机的同时,也影响了一批年轻艺术家的创作风格趋向。存活的压力使他们在设计自己作品风格时不得不以市场价值取向为参照标准,既要迎合市场又要考虑到消费者的口味,只顾及创作的商品价值而远离了艺术本身,使作品出现了一种千人一面,没有学术价值,缺少个人风格的媚俗化现象。正确认识艺术创作与市场的关系成为当代艺术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作为年轻艺术家不应该去刻意地了解市场或直接参与市场。他们需要用主要的精力来创作艺术,加强自身文化艺术修养,提高艺术品味,在艺术市场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与品格。当艺术市场逐渐成熟了,艺术品的投资判断标准必定进入一个良性的轨道。
【关键词】 年轻艺术家 艺术市场 艺术创作
近几年来,一批20—40岁的年轻艺术家相继成为艺术市场的宠儿。他们有着与老一辈艺术家截然不同的教育背景和生活经历,大部分人拥有高等院校的书,在公办的教育体系接受并完成了专业艺术的学习创作和训练,艺术观念与创作策略更是深受当代艺术教学体系的影响。而且他们对于市场也并不陌生,在校学习期间即可有选择地进行各种实验性的艺术创作,并通过大量的展览机会来接触市场、了解市场的反应,同时引起评论界的关注。这些都会影响到他们创作风格的形成和未来艺术道路的选择。反过来他们的选择与追求势必会影响中国未来的艺术和艺术市场的发展,也势必会对中国未来的社会、经济、文化产生重要导向作用。因此,了解这支队伍的目前状况,关注他们的生活方式、创作倾向以及创作特征即是关注未来中国艺术的发展趋向。
年轻艺术家往往在艺术风格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他们乐于尝试不同的创作媒介与艺术形式,且勇于表达自己的创作理念。比如一些油画出身的艺术家转而探索装置、影像艺术等。对他们来说,学院的专业背景为他们提供的只是一种技术策略与深思方式上的训练。相对于专注某种单一的技法,有些艺术家更倾向于根据自己的创作理念应用不同的媒介。这种广泛不受限制的媒介实验,既可以看做艺术家自由大胆、勇于创新的表现,也可以说是他们在寻找新的创作策略以确立自己的艺术风格。由于尚处于风格探索期,他们并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创作策略,更多的还是在前辈艺术家与西方视觉资源中寻找突破。
当然,我们应该看到,在个人风格尚不成熟时,市场的诱惑与一些潜在的危机相伴而至。对于大多数艺术院校毕业的年轻艺术家来说,选择自由职业艺术家这一行业,虽然更利于实现自我价值,并且能够保障充裕的创作时间,但是又不得不面对存活的压力。只有作品高,市场行情好,艺术家才可以保持较高的生活水平,无后顾之忧地集中精力进行艺术创作。于是,好多年轻的艺术家们会不可避开地落到以市场价值取向为参照标准,来设计自己的创作风格的窠臼中来。导致自己只顾及作品的商品价值而忽略了艺术的本身,从而使艺术创作出现了一种刻意迎合市场和消费者口味的媚俗化的现象。对此,我们也要有充分的理解,毕竟作品走向市场是艺术家们赖以存活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唯一手段。只是在浮躁的社会大环境之下,当少数几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爆出天价行情之后,原本只有一位或者几位艺术家的,带有个人风格的创作往往会演变为一股跟风风潮。于是在许多作品中便出现了大量的消费品,、流行的服饰等消费符号,这是当代艺术创作中最普遍的一种现象。这些年轻艺术家仅仅提供了消费时代的视觉表层图像,并没有对社会政治理由进行进一步深思,更缺乏对消费时代异质现象的批判与反思。这一类型的艺术家看重的并不是把图像转换为与社会或个人有联系的观念和内涵,更多的是把注意力集中到如何将画面画得更漂亮、更吸引人的眼球等视觉语言的表现技巧上。这种市场化的思路并不可怕,但这种现象如果成为了时尚和潮流,成为了当代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我们就一定要警惕。
诚然,艺术家对其艺术母题、风格、材料、手法等一切艺术元素的选择取决于他们的学习能力、个人阅历、对某一门类知识的掌握以及所处的生活群体等因素。而这些因素的多元化趋势直接影响其对艺术方式的取向、审美。当一个艺术家为了取悦市场,一直维持一种并不属于自己的风格的时候,他们作品的创造力和价值就受到质疑,这种创作也不能被定性或者命名为某某风格。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艺术又不是生活,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距离永远都不能为零,艺术对大众和现实生活秉承的应该是一种批判的态度。它要满足的是人类精神的需要,是生活的超越,并不是要沦为大众的日常现实生活。因此作为年轻的一代艺术家,应该对社会负责任,时刻在创作中保持一种批判的精神。
艺术市场的空前繁荣对艺术创作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给中国当代艺术创作带来了生机,使得创作者在大众图像的使用和观念的表达中渗透了智慧和思辩,为作品在精神层面与读者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条件下,部分创作者对金钱过于崇拜,追风潮流泛滥,真正具有文化性的作品日趋渐少,这种现象年轻艺术家如何正确把握艺术创作与市场的关系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808s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因为艺术创作是一件体现人自身精神性的事业,如果脱离人文价值,那它就成了一幅涂满丰富颜色的画布,仅能让我们看到表面的绚丽却深入不到人的内心,更远离了艺术前进的步伐。
艺术市场给年轻艺术家的创作带来的负面影响,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
首先,市场利益的诱惑成为不少当代艺术家创作的原动力,这使得不少艺术家失去了潜心研究、艰苦探索的可能性,进而使艺术创作的水平停滞不前。艺术创作与市场经营有着一定的矛盾性,有些艺术家的作品风格一旦被市场认可,艺术家就很难放弃可观的收入与市场的厚爱,不会主动在学术上进一步探索和研究。过早结束自己的艺术生命;其次,高度繁荣的艺术市场让不少当代艺术家的年产量剧增,使艺术创作流于形式与套路,而缺乏真挚的情感寄托与内涵。某些艺术家只要有画廊或者者需求,就可以拼命地重复、复制作品。没有真挚情感的注入与抒发,就不会有经典力作问世。其三,艺术品定位标准的紊乱使不少当代艺术家迷失自我,千方百计地去寻求各种关系与人情,来实现作品的上涨。一件艺术品的高低与艺术家的身份、社会职务等有着很大的关系,而职务的高低又直接决定了艺术品的多少。因此,不少艺术家往往不是潜心研究艺术,而是终日研究关系网来提升社会地位,进而达到抬高作品的目的,这都是在市场利导下出现的乱象。许多当代艺术的先行者、美术批评家、策展人对此都十分忧虑。他们对艺术与市场有着清醒的认识。
著名当代艺术家张晓刚认为,年轻艺术家肯定都要走同样的一条路,从艰苦的探索到慢慢地接近自己的理想,这是很正常的。至于市场对年轻艺术家的影响,是否影响到他的创作状态,要因人而异。一个好的艺术家,一辈子需要经历很多东西,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他会正确地去对待很多理由,这个不用担心。
曾梵志认为艺术家的创作不应设定具体的创作思路,应有感而发。画廊也不应对艺术家的创作数量提出任何要求。以前由于种种理由,艺术家的创作受到很多限制,造成了千人一面;而现在约束相对少了许多,市场反而较好。艺术创作应该有充分的自由,对艺术家的创作自由进行过多的约束是不可取的。
四川美院的王林教授也认为画廊过早的,其实扼杀了艺术家的某种可能性。本来一个艺术家可能有很多种创作上的可能性,也许他的某一种可能性能做出成绩。但画廊根据藏家的口味来要求艺术家,让艺术家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创作作品,由此带来的风气就很不好。这使得艺术家在艺术的探索上不愿意去作更艰苦的努力,都急功近利地去找一个图式,以求被画廊。虽然艺术家总是以艺术为生,但得到画廊的资助,仅仅是一个存活保障,之后就要看艺术家自己对艺术的态度——到底是真的热爱,还是只想以此换钱。对于一个有自主性的艺术家而言,相信他还是会选择自由创作的。而且也有很多画廊懂得创作自由的重要性,也允许艺术家去自行探索和转变。当前有两种不同的艺术家,一种是学术性的艺术家,一种是商业性的艺术家。画廊也有学术性和商业性之分。做一个学术性的艺术家,道路更艰辛和漫长,但艺术价值可能更大。
策展人沈其斌倡议年轻人不要太急功近利,心态要放平。要努力让自己在学术上有所积累和建树,如果学术地位确立了,市场上的反映是迟早的事情。要重新梳理中国自身的优秀文化,从中挖掘优秀的人文精神,重新进行阐释。只有让自身创作扎根于民族艺术的土壤之中,才会获得更为深厚的知识积累和文化积淀。
为了不盲目地拒绝或者顺从,在探讨年轻艺术家该采取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市场之前,我们有必要厘清艺术市场与学术水平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必定联系,并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艺术水平较高的作品一般情况下比较高,虽然有时候也会出现低迷的现象,但其升值的潜力和空间很大。而水平不高的作品也许偶尔会出现很高的现象,但早晚会在市场的调节中逐渐退去。艺术品的投资判断标准终究会进入一个良性的轨道,即判断标准会集中在作品的艺术水平与艺术风格的独特性方面。因此,面对繁荣的艺术市场,当代年轻艺术家应趋利避害,集中精力进行艺术创作,尽量回避主动扮演纯粹商人的角色。针对这个理由,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暂时性忘却市场,潜心艺术创作。暂时性忘却市场不是永远忘记市场,更不是不进入市场,这一点需要明确。暂时性忘却市场是为了以后更加顺利地进入市场,并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因为,艺术市场化带来的经济收益不是艺术家追求的终极目的,换句话说,艺术家进行创作不是单纯地为了利益化,其终极目的还在于精神的愉悦与享受。如果艺术家不能暂时忘却市场,创作的时候心里惦记着市场带来多少回报,他的心态就不能够平稳,就不可能平心静气,潜心苦练,最终就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潜心创作首先要加强自身文化艺术修养,提高艺术品味,而这恰恰是艺术创作水平提高与否的关键所在。
其次,选准时机进入市场。当艺术家的创作作品逐步成熟,风格逐渐形成时,就需要开始考虑进入艺术市场。艺术市场可以让艺术家的劳动得到价值回报,改善艺术家的物质生活条件,给艺术家提供更加优越的创作环境。而且更为值得提及的是,这也是艺术家对社会贡献的一个重要方式。好的艺术作品不仅能够推动整个社会的文化艺术水平,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同时能够提高了艺术家的知名度。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被社会与学术界接受与认可,既是对创作的肯定,更是对精神劳动的最大的赞颂。
其三,塑造和维护良好的市场形象。艺术家进入市场以后,必须了解市场,把握艺术市场运转的规律,在艺术市场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与品格。首先,一定要确保作品的质量。吴冠中先年轻艺术家如何正确把握艺术创作与市场的关系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808s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生曾多次提醒艺术家“不要在卖画过程中将人格也卖掉”,并且身体力行,每年都会销毁一些自己不满意的作品,以防止流入市场。其次,要有独立的艺术发展方向。这一点要求艺术家在艺术市场中必须保持独立的人格,不能让市场牵着鼻子走,去一味迎合市场,迷失艺术方向,在市场中失去人格与尊严。
如今,年轻艺术家作品的艺术价值性和投资价值越来越多地受到市场关注。许多国内重要画廊都将注意力集中于这些新兴力量,推介具有潜力的年轻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加大开拓青年艺术家市场的力度。他们注重的是如何培养艺术家,让艺术家们有一个自由创作的氛围,而很少考虑他们作品的要以一个什么样的幅度上涨,更不会私下操纵市场,画廊的艺术家不是直接以市场为目的的,而是做有作用的学术展览,推广好的艺术家、好的作品给真正关心艺术的藏家来欣赏,以获得精神上的认同。
当代年轻的艺术家们大可不必去刻意了解市场,也不要在意自己作品市场价位的高低。因为艺术家不是全能的,市场也不是施展才华的舞台。直接参与市场的结果必定是弊大于利。他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集中全部的精力来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只有这样,他们的作品才会越来越富有生命力。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 [法]丹纳,张伟.艺术哲学[M].沈耀峰 译.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9.
2.[德]瓦尔德·比梅尔,孙周兴.当代艺术的哲学分析[M].李媛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法]伊丽莎白·库蒂里耶.当代艺术的前世今生[M].谢倩雪 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4.吕澎.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进程与市场化趋势[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吴明娣.艺术市场研究[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林波(1972-),山东邹平人,山东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油画学会会员,济南大学美术学院油画教研室主任,讲师。参编国家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教材《美术》;参编高等院校美术专业系列教材《素描》、高等院校设计专业系列教材《美术教学》以及美术教学全程系列丛书《素描》、《色彩》;出版专著《素描通》、《石膏挂像素描》;画集《素描肖像》、《林波油画》。

点赞:19800 浏览:84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