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艺术职业学院声乐教学探研

更新时间:2024-02-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作者在艺术职业学院声乐教学中探索性地提出了声乐教学的内容、策略、手段的改革,并且就树立正确的声乐审美艺术观;艺术语言是科学发声及养成良好发声习惯的金钥匙;咬字、吐字、归韵的训练与统一;分析声乐作品四个方面及对学生学习声乐的几点要求,论述了艺术职业学院声乐教学探研的几点重要内容,并不断地进行改革。
关键词:声乐审美艺术观 艺术语言 咬字 吐字 归韵 声乐作品分析
1003-9082(2014)12-0222-02
艺术职业学院声乐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主要任务就是学生歌唱表演能力的教学,通过教学达到一定的声乐表演能力。在十多年的职业院校教学实践中,我们对艺术职业学院声乐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内容、策略、手段等不断地进行探索性的改革,初步确立了声乐教学的教学原则和策略,供探研之。

一、树立正确的声乐审美艺术观

艺术职业学院声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对基层的大众的声乐演唱表演。即既要符合我们中华民族语言韵律的审美,又要有符合民族语言的科学发声的声乐审美。这是我们始终在声乐教学中必须时刻坚持的声乐审美艺术观。关于声乐审美艺术观的教学,我们摸索了很多年也有很多年的争论。现在虽然形成了美声、民族、流行三大类的声乐审美,但也还有些不同的审美看法与见解,我们在长期的教学中,深刻地认识到既要尊重群众已熟悉的广义上的美声、民族、通俗三种风格的不同点,也要有声乐教学上的共同的审美艺术观,那就是以科学发声为基础,以中华民族语言的韵律为核心,建立我们的声乐教学上的声乐审美艺术观,让声乐教学始终不迷失方向。

二、艺术语言是科学发声及养成良好发声习惯的金钥匙

什么是科学发声及良好的发声习惯呢,最简单的一句话就是合乎人体本身生理运动的发声。声乐教学中常常用到一些习惯语言,像打开喉咙、相对稳定的喉头、建立声音的支点、语言器官与发声器官的协调运动……,这些都是科学发声及良好的发声习惯的养成具体要涉及到的重要内容。而运用艺术语言来训练这些项目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科学发声从艺术语言的训练入门,是养成科学的、良好的发声习惯的金钥匙。声乐教学特别容易进入的误区有两个,一是刻意追求声乐教学中所谓气息的错误教学,二是单纯追求共鸣的教学;这种声乐教学观没有充分地认识到气息与共鸣是在语言的训练及歌唱中遂渐得到的,也就是说是正确的艺术语言歌唱锻炼了呼吸,不是用共鸣歌唱,是正确的艺术语言歌唱完善了共鸣。要充分地认识到科学的艺术语言中蕴藏着科学的发声以及呼吸与共鸣的道理。因此,我们要在科学发声训练中把艺术语言的训练作为重点,而不单独把呼吸与共鸣列为单独的教学过程,在艺术语言的训练中逐步得到歌唱所要求的深层次的呼吸运用,逐步得到完美的歌唱共鸣。另外,在艺术语言的训练中,还应该科学地去认识声带,科学地运用声带的作用,建立加强声带发声功能的基本概念,养成良好的、科学的歌唱习惯。在歌唱时,演唱者的身体应该是一种积极、放松的状态。身体没有一处僵硬与不自然,声音听起来既松弛又明亮,能在支点上自如发出低、中、高的声音来。
在良好的、科学的发声练习中要特别强调两点:1.重点在a”“与 “i”母音的训练上多花功夫。在得到a”与 “i”的正确发音后再练习其它母音,以求得母音的统一。2.低、中、高音都在同一个支点上发声的训练,能使声区得到统

一、男、女声及各声部都适用。

口腔的打开与放松、咽喉腔的打开与放松,这两对矛盾体的统

一、对喉头的相对稳定以及建立牢固的声音支点是有相当的作用的。教与学都应该好好领悟。

三、咬字、吐字、归韵的训练与统一

声乐的“咬字、吐字、归韵”,既要符合我们民族语言的审美习惯,又要遵循良好、科学发声的歌唱规律,这需要在曲目教学中反复训练才能得到。声乐的“咬字、吐字、归韵”训练遵循的原则是要把每个字的“咬”、“吐”、“归”都放在声音的支点上,声母、韵母都不能离开支点。也就是说要做到咬字、吐字、归韵的训练与良好的、科学的发声相统一。 良好的、科学的发声支点的训练是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但都必须是建立在我们的丹田力量上。中国语言的“咬字、吐字、归韵”是讲究“五音、四呼、十三辙”的,这也会产生声乐“咬字、吐字、归韵”训练中的矛盾。为了解决这种矛盾,声乐教师们探讨了很多训练策略供大家参考。较常用在“咬字、吐字、归韵”的训练中的策略是强调口腔、舌头、牙齿的动作不能太大,不能太用劲。起初的训练当然是“五音、四呼”好像有些损害,有点吐字不清。但它都与良好、科学的发声支持点靠近了一大步。这是公认的一种好策略,因为这毕竟是靠近了声音支持点,然而还没有真正到达声音的支持点丹田上。所以“咬字、吐字、归韵”训练还可以进一步从字的“声母、韵母”的发声规律入手。“声母”发声时声音很小甚至是没有声音的,它只是起到阻碍气流作用。“韵母”当然就是人们想要听到的一种合乎声乐审美的美妙而响亮的声音了。在小学学习汉语拼音的声母时,老师把每个声母上都加上了韵母。因此,在声母的发声中出现了很响亮的声音,这不是声母本来的面目。根据“声母”的发声规律,就是要把口腔中五个不同部位(唇、舌、齿、牙、喉)阻碍气流的力量,通过训练移到声音支点上,这就是咬字。恰当地保持“四呼”(开、齐、撮、合)的口腔力量,准确地把咬字力量推到“丹田”完成“吐字和归韵”。
由于在“咬字、吐字、归韵”的训练中,要求声母和韵母都要牢牢地紧立在声音支持点上。因此,“咬字、吐字、归韵”的训练将会使良好、科学的发声中口腔的打开与放松,咽喉腔的打开与放松更加协调,喉头也将会更稳定。尤其是喉头位置会更低、咽喉壁会更显力量,有利于良好、科学发声习惯的养成。
当声母、韵母和声音支持点牢牢结合后,声音会变得更加结实、明亮。这时才显出我们常说的丹田之力。以上声乐内容的训练我们虽然没有提及气息和共鸣,但通过上述两个内容的正确训练之后,必定会形成了我们梦寐以求的丹田之气感,就是声音中得到了丹田的气息和混合共鸣。

点赞:25882 浏览:118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