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创意产业背景下高校艺术人才培养与管理

更新时间:2024-01-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我国现在正处于从制造业加工大国向创造型产业大国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经济高速增长和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给当下艺术人才的培养与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艺术人才管理模式的创新带来了机遇。如何以管理者的身份,服务者的态度,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和艺术专业的特色出发,寻求符合创意产业背景要求的艺术人才培养致关重要。
关键词:创意产业;艺术人才;培养与管理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高等学校艺术人才培养的基石,当下创意产业的发展为高校艺术人才的发展提供的新的平台和机遇,同时也给艺术教育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意产业背景下的当代艺术活动,其内涵得到了大大丰富和拓展,新的艺术形态、艺术载体的出现。在多样化艺术活动中,社会性艺术教育的领域不断拓宽,人才需求的类型与层次更加丰富。现代传媒的发展,带来的社会信息形式的变化,使人们与艺术信息的联系和互动可能性进一步增强。这一切对传统艺术人才的培养规格、艺术教育模式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如何探索出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艺术教育与管理模式,对于培养符合国际创意产业背景要求的艺术人才致关重要。

一、探索艺术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改革

艺术人才的培养因其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动手与实践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与课程设置中对于实践课程的比重进行慎重考虑。
以“艺术+技术”的思想为教学理念,将实践课时贯穿于从基础课、专业课到社会实践全过程的教学体系。首先,围绕“艺术+技术”的原则制定教学培养计划,从大学教学“泛艺术化”或者“泛技术化”的倾向中规避其缺点,找到平衡二者的突破点,合理分布学时;其次,注重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培养,以课内培养为基础,课外实践为平台,通过设置“设计调研”、“市场考察”等课程让学生了解当下艺术产业的目前状况和发展方向,以调查报告、分组讨论等形式展示学习成果,打破原有考评模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收获。
“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要求,也成为高校艺术人才培养所必须遵循的原则。要求艺术人才具有应用性、复合型特点已经成为学界的主流见解。艺术教育的观念经过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在通过大众化追求精英化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提炼,即使是艺术人才,如果要保证其创作生命力的长久、艺术人格的健全,必须具备足够的人文底蕴与审美修为,而不是一味追求“技艺至上”。由此,丰富综合艺术修养,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美学修养类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强调艺术教育是对艺术创作人才的培养,过分偏重对于学生技能和技法的教授与训练。难免出现重“技”轻“艺”或重“艺”轻“文”的现象。这样最直接的后果是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所培养的“艺术人才”只是掌握某项技能的“工匠”,其创作的表现力和应用效果在创意创意产业勃发的时代是难以通过检验与认可的。作为艺术人才的教育和管理者我们应更早的意识到艺术作为一种审美价值评判,其背后的文化机制与话语体系的决定作用。

二、探索适合创意产业发展的艺术人才综合教学模式

“实验室+导师工作室”的实验工作室。将实验室与导师工作室相结合,成立艺术实验工作室,构建设计基础、专业实验和专业设计三大工作室模块。使实验教学贯穿于基础课、专业课、课外科研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随着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艺术教育向素质型教育转变,在重视艺术基本技能培养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基础理论和基本素质的培养,不仅仅是专业技能方面的素质,也包括综合素质,特别是文化及理论素质。注重打通艺术与人文领域间的关联,将综合文化引入艺术学科教育视野,着眼于知识结构的完善,综合能力的提高。将实验室与导师工作室的联合培养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缩短了学生教师的距离,给学生以全面的机会从专业技能和文化修养多方面充分汲取营养。
“三师”型的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教师以教学与科研方式承担着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教师队伍的能力从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和方向高度。构建一支由校内专职教师、校外设计师、专门技术实验技师组成的综合教师队伍,为培养适应创意产业需要的艺术设计人才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符合艺术学科特色。文化产业的传播与发展,教师通过引入新文化新思想而不断丰富教学的文化内涵,推动创意文化的传播与 传承。学生长期浸润于文化交融、学术自由的学习环境之中,耳濡目染,对于逐渐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有着积极的效应,有利于其自觉地成为文化创新的开拓者,也必将有利于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艺术人才,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储备,给艺术产业的蓬勃提供不竭动力。
“产、学、研”联合的教学实践一体化人才培养平台。丰富工作室功能,使之不仅成为专业教学、专业实习的场所,也成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沟通社会的窗口。将工作室建成以社会实践、课堂教学、科学科研相结合的综合性、多功能的产、学、研三位一体的艺术教学平台。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教育管理者意识到,尽管高等艺术教育一直强调艺术创新,可是实际情况却是常常忽视了对其内涵的精确把握和创造性发展。使用启发式、实践式等多元教学策略,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期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的,但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依然是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进行模仿学习,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显然滞后,培养的学生在艺术表现方面缺乏特色,面向创意产业的艺术人才培养,除了合理搭建师资结构,优化课程体系等举措以外,将所学所创及时用于实践,将“产、学、研”平台落实发挥其效应,重视文化传承创新在高校艺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改善教学策略与手段,提升高等艺术教育质量。

三、多形式教学成果推动,激发艺术人才活力

通过对外交流推广教学成果。注重专业理论、技能与市场需求、社会实践的结合。扩宽国际、校际交流推广教学成果。高校的管理者掌握和引领着学校文化的抉择方向,抓住机遇促成高校与国际间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机会,开辟专题研讨、论坛和师互动交流等形式的成果展示。
通过各类竞赛展示教学成果。重视课堂内的教学,还将其延伸到学生社团活动、课外科研、创新实验,加强对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组织参加申报大学生学研项目,以研究小组,科研团队的形式,针对项目课题进行研学,通过科研反哺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毕业作品联展形式,鼓励同行学习,检验教研成果,搭建毕业作品创作资助通道,学生利用“产、学、研”平台与校企合作单位进行互通,将毕业设计作品及成果进行系统地推广。
四、结语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高速增长和文化繁荣发展的时期,高校艺术人才培养在创意产业背景下,在国际多元文化相互交流与碰撞的环境中遇到了挑战,将文化创新、产业发展作为高校艺术人才培养的动力,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广阔的艺术视野和完整的学科理念作先导,以教书育人、学术育人的热情为艺术人才的培养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陈卫国,欧阳琰,张向东,试析高校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及对应措施[ J] .中国科技信息,2006(2)
[2]段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传承体系建构研究[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
[3]胡伟,文化传承创新视阈下的高校艺术人才培养[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4,28(3)

点赞:7521 浏览:24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