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提问艺术 提高学习效率

更新时间:2024-02-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有一次给学生讲课时,忽然把身体侧过去,让学生看他的头脑的侧面形象,并比划着说:“假如由我的眉毛,沿着额头,头顶心、后脑勺,头颈直到脊柱,画一条弯曲的线,那是标点符号中的什么号?”学生立刻回答:“问号。”“对了,我们人类头脑的侧面形象就是一个大大的问号。人生在世,一定要勤于、善于提出理由啊!假如我们不善于提出理由,我们就对不起自己的模样。就不配称个人!”
应当说,巧妙的提问正是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是沟通师生教与学的桥梁,是传授知识的有效途径。提问得法,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那么,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并实施提问呢?
首先要了解提问的特点——

一、精心设计,注意目的性

课堂教学提问不应是随意的,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来进行。教师在授课前要精心设计提问内容和形式,理由要少而精,具有典型性,否则就会偏离课堂教学中心,所提的理由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新颖别致,注意趣味性

课堂提问时要注意内容的新颖别致,使学生听后产生浓厚的兴趣,继而积极深思,激起探究的。对于那些学生熟知的内容,要注意变换角度,使学生听后有新鲜感。

三、循循善诱,注意启发性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缺少启发性的提问,是蹩脚的提问。为此,千万要避开那种不分巨细,处处皆问的做法。要尽量避开单纯的判断性提问(如“对与不对”“是不是”等),多用疑问性提问,还要注意运用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使学生在提问中受到启迪,在提问中创新。

四、因势利导,注意灵活性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学生答问中也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理由,如答非所问,或干脆答不出来等。因而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根据变化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发问。不能不顾课堂情况的变化生硬地照搬照用课前设计好的理由,也不能在学生答不出时一个劲地等待或追问学生。要多运用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

五、培养创新精神,注意开放性

开放,主要指题目的条件不完备或结论不明确,从而蕴含多种可能,而要求学习者自行推断。开放性理由指理由的条件、结论、条件到结论的思维距离均开放。这样的理由学生可以从多种角度去深思,寻求答案,答案具有不标准性和唯一性。
了解了提问的特点,我们再来探索创新提问的策略——

一、切中要害,启迪思维

所提的理由,要能联系学生的实际,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点燃他们强烈的求知,比如分析《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时,当抓住这篇文章思想内容深刻、语言鲜明准确的特点,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理由: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不用“停止了呼吸”“心脏停止了跳动”,而用“停止了思想”来表达?这个理由学生是感兴趣的。于是,我抓住词语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懂得马克思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思想家,他创造了科学共产主义的学说,他给人类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思想财富。因此,他的逝世不同于一般的人,用“停止了思想”来说明,就十分准确地突出了马克思作为伟大的思想家的形象。
可见,联系实际的启迪性提问,能有效地制约学生的注意力,启发他们心灵的门户,这正是我们追求教学艺术的一个理想境界。

二、巧选角度,变中求异

提问要尽量避开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谈,不能总在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上绕圈子,而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书本与生活相结合,注意采用比较新颖的说法,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理由富有形象性、启发性,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比如在教《晏子使楚》时,先创设一个情境,假如你是晏子,正面对楚王的诬蔑:齐人固善盗乎?然后提问:“你是晏子,那么你将如何反驳楚王呢?”学生们各抒已见后,教师再说明晏子对楚王的反驳,通过学生们的回答与晏子的反驳两相比较,分析总结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显然比直接问《晏子使楚》表现了什么,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更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兴趣,也更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三、利用矛盾,激发疑问

对立的事物都是互相排斥的,人们碰到这种情况时,容易引起深思,学习也是如此。教师在提问式教学中可以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如《本命年的回想》文中有这么两句话:“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教师可以提出:既然“舍不得吃”,却又“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两者是否矛盾?这一理由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通过思索会明白:“舍不得吃”是因为腊八粥太珍贵、太可爱、太好吃,出于珍惜、俭约、好日子要细水长流的心理,从而舍不得吃它;“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也是因为“太好吃”——吃起来就忘了其它,怎么吃也不过瘾,吃了还想吃。这两句话看似矛盾,其实一点也不矛盾,它们是统一的。这种写法使人感到真实可爱,富于情趣。学生弄懂了这两个句子,就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化难为易,深题浅问

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理由难度过大,就会导致学生思维“卡壳”,课堂冷场,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对一些难度较大的理由,要做降低难度的处理。如讲授课文《沁园春?雪》时,如果教师直接问:词的上阕写景与下阕评古论今有什么联系?学生恐怕难以跨越理由的鸿沟。那么,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几个较容易的理由,以降低理由的难度:
1.词中的承上启下关系说明下阕由景到人,作者用哪个字概括他对哪些历史英雄的评价?
2.作者这样评论古人,目的是什么?
3.歌颂今天的哪种人?
4.那么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句?你如何理解?这样一问,使学生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对原来较难的理由的理解:上阕写景是下阕评古论今的基础。这种深题浅问的策略,可以化难为易,四两拨千斤。
当然,上述课堂提问的艺术并非是孤立的,单独存在的,一堂课并非只是运用其中的一种策略,更多的是多种策略的综合运用、互相渗透。这就需要教师对理由教学法有更深的理解,努力掌握,灵活运用这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学生效率。

点赞:16400 浏览:71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