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艺谋电影色彩艺术

更新时间:2024-01-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张艺谋是我国第五代电影导演中的代表人物,他的多部电影在票房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并且受到广泛好评,同时,也对其他的华语电影和华语电影导演产生了重大影响。除了环环相扣的剧情、仔细地选角、适当的表演外,张艺谋电影广受好评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他出色的色彩驾驭能力。本文将以张艺谋电影的色彩艺术为主题,以色彩理论总领全文,分析其色彩运用的特点和其色彩运用的民族作用,并简单介绍张艺谋电影中色彩的典型特征。
[关键词]张艺谋;电影;色彩艺术;色彩意象;影视审美
张艺谋,曾名张治谋,1950年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张艺谋是中国电影乃至华语电影圈当之无愧的领头羊和代表人物,他每部电影从创作、改编开始就受到巨大的关注,公众和专业影评人的议论页聚焦于其创作、拍摄、上映和影片后续动作的全过程。张艺谋之所以能够在华语电影圈打下地位,与他很大的作品量当然密切相关,但是,其作品的质量也在中国电影中属于上乘,尤其是我国电影进入市场化改革以来的十年中,他的作品更是在多数情况下充当了典范,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其影片色彩设计和搭配。从他的《红高粱》到2011年轰动全国的《金陵十三钗》,其色彩设计都有一以贯之的特性,这囊括了其镜头运用、色彩搭配、人物画面与构图、形象塑造、叙事节奏等诸多方面,这些镜头都用独特的张艺谋式的风格表达了其特有的蕴涵。但是对于张艺谋电影的色彩运用,文艺界和影评人士确实是说法不一,大概包含有两大分析:支持和赞扬的一部分人认为张艺谋电影色彩设计的运用有很强的民族气息和民族感,比如以大红、大黄等为基调的作品不在少数,而且他也是有意识的运用西方色彩搭配和设计的第一批中国电影导演,色彩的表现力强,十分突出;反对派和批评的一些人认为张艺谋电影的色彩过于夸张,艺术美感逐渐走向偏激,而且色彩尽显“后殖义”的特质,色彩的视觉冲击力远大于其影片所带来的思想内涵,近期的三部电影《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三拍案惊奇》更是饱受非议。可见,张艺谋电影评论的主要焦点仍然是在影片的视觉形式与内容表达上。

一、色彩艺术及其在电影中的地位

(一)何为“色彩意象”

色彩意象的两个核心要素即“色彩”和“意象”。
意象是从中国古典美学中提取出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意象”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意”是指思想、情感和主观意见;作为一个美学概念,“意”则是指主体情、思、意的综合体现。“象”则是客观化的物象,也可以是狭义的形象或想象性的表象。在西方,“意象”被认为是一种意向性活动的产物,并非与主体无关的客观物。心理学中对“意象”的界定还未达成共识,只把它看作是表象的一种,即由记忆表象或现有知觉形象改造而成的想象性表象。综上可见,“意象”即主体的情、思、意与外在物象相融合的所产生的心理图像,是作用和表象的有机结合体,是一种融合了主观情意的创造性表象。
色彩也一样,它并非无形无象,它可以在人的视觉上呈现出色感,必须依托于客观物质世界中与色彩相关的素来实现,色彩与“物”密不可分,进入人的大脑而成为“象”。同时,色彩也具有“意”,心理色彩着重体现在主体对色彩的主观判断中,是主体内心对视觉能感受到色彩现象的审美价值的判断和表达。色彩作为视觉符号的一种,其象征作用源于人们内心对色彩的认识、理解而产生不同的寄托和表达。

(二)电影中的色彩意象含义

色彩意象的生成遵循着“意与象融”这一规律,由实到虚、虚实相生。第一层即象与情融,也就是说通过把色彩附加在一定的物象之上,唤起人们对该物产生一定的情感;第二层是情感的二次外化,经过第一层情感的唤醒后,这种特定的情感便与特定的物结合在一起,虚实相生,幻化为主题情感的再次表露和外化,即美学中所说的“创作型表象”;接着进入第三层,创作型表象成为一定的审美意象,这种审美意象张艺谋电影的色彩艺术由优秀论文网站{#GetFullDomain}提供,助您写好论文.又会带有特定的“色彩意象”,这个循环过程便完成了。
电影是一门综合的审美艺术,色彩意象在电影这门审美艺术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与作用。电影色彩从根源上说也是色彩意象的一种,也包括所有色彩意象都具备的“意”和“象”两个元素,但又具有其特殊性。这主要指的是,电影色彩的意和象的范围是有限定的,它不是自然界和社会中所体现出来的万事万物的色彩,而是仅限于存在电影之中、被导演设计和表现出来的色彩意象。电影色彩意象是导演的思想、情感、文化价值观等主观条件与物象客观本身的象征作用相融合且依附于电影的产物。

二、例释张艺谋电影的色彩艺术

(一)体现各式色彩设计的影片

张艺谋导演拍出个人执导的第一部作品来,便每隔几年拍制一部电影,作品颇丰,为了说明张艺谋导演电影的色彩艺术,笔者在此部分先以其执导的各部影片为例,分析说明这些电影中的色彩意象和色彩配合。
1984年完成的《黄土地》中,主要表现了黄土地、窑洞、黄河、红嫁衣、红盖头、黑粗布棉袄、白羊肚毛巾这些物象,而与之搭配的色彩则是饱满凝重、温暖沉稳,对比强烈,大面积块,土黄为主色调,黑、白、红等为辅。三年后完成的作品《红高粱》进一步发挥这种特色,红头盖、红轿、红衣鞋、红高粱、红日、红高粱酒、红酒坊是作品主要渲染的物象,搭配剧情,色彩设计也表现出浓郁饱满,饱和度局,色彩纯粹,且块运用,酣畅淋漓,红色为主的特色。1990年的《菊豆》继续继承张艺谋电影的主要特色,染坊、瓦墙、服饰、灯笼、各色染布、红烛、棺材、白布、纸钱、火焰等纷纷出现,色彩依旧浓郁饱满,环境以青灰色为主,人物着装色彩对比突出,以红、黑、白为主,黄、紫、蓝等色为辅。一年之后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更有民族气息,红轿子、红灯笼、黑布套、服饰、院墙、雪都被纳入色彩建构的范围内,浓郁饱满,艳丽,块单色运用,以红色为主,黑白蓝灰为辅。1992年的《秋菊打官司》里展现了红辣椒、服饰(红衣、绿头巾等)、黄工米、土屋、白雪、窗花、对联,浓郁饱满依然是一贯风格,且更多了纯朴自然,极具地方特色,以红色为主,黄、绿、黑、白、蓝等色为辅。1993年的《活着》是一部很沉重的电影,以暗红色为主,表现了红手印、红灯笼、红烛、红袖章等。2002年上映的《英雄》是我国电影市场化改革之后张艺谋导演的首部电影,这部电影也堪称商业电影的典范之作,在《英雄》中,导演注意到了色彩的国际化理由,服饰、竹林、碧水、青山、书馆、酒肆、秦宫等,鲜艳明丽,饱和度高,大面积单色运用,色彩对比强烈,酣畅淋漓,以红、绿、蓝、白、黑为主,为辅。2006年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把渲染的色彩风格发挥到极致,以金黄、红金色为主,银黑绿等色为辅,表现了宫殿、琉璃装饰、服饰、黄菊花、银色盔甲、墨绿色的药碗。

(二)张艺谋影片色彩设计的选择

张艺谋电影在色彩设计的选择上都有很强的预先行为,所有在他电影中呈现出来的色彩都是精心挑选、长期酝酿和尝试的结果,所以才能呈现出来以色彩立意的高端效果。例如《黄土地》中为了表现民族精神、自强不息等内涵,张艺谋选择了极富民族特色和生命活力的,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典型的发生地——陕北黄土高原的颜色,用沉稳厚重的土黄表达人类从原始梦寐中迸发出来的力量和生命的呐喊是很柔情,又很厚重的。再如在《十面埋伏》中,为了立意爱情与危机的矛盾,张艺谋特意营造了一篇苍翠的竹林,然而在危机重重的竹林里又伴有金色的花海,真是危机与浪漫的结合。

三、张艺谋电影在色彩运用上的特点

张艺谋电影的色彩不仅仅形成一种风格,从上文对《红高粱》中的色彩运用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张艺谋是对色彩运用有极高体察力的导演,很多时候,色彩有它自身的多重特殊含义,这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也都有体现,接下来,笔者将结合《红高粱》和张艺谋的其他作品,分析其电影在色彩运用中的特点。

(一)普通的色彩,独特的寓意

颜色的运用产生的是一个非常直接的审美效果,可以把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含义宿主视觉,从而在心理上吸引了人们的审美情感。《红高粱》中,整个空间充满血红、调,已经刺激了观众的视觉、听觉和情感。这种色彩的艺术表现手法让张艺谋得以把情感和丰富的内涵透过电影高度传达出来。
《红高粱》中遍布令人炫目的大红色。尤其是《红高粱》的结尾中运用的一大段大红色,给观众以极大的心理冲击,产生难以磨灭的印象。红色的扩张力获得了一种凝固的近乎永恒的沉寂效果。黑红色的高粱舒展流动充满了整个银幕空间,极为辉煌、华丽、壮美。结尾这一段恢弘的红色画面,使观众久久伫立,沉浸在极度的美的感觉中。张艺谋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大胆运用了色彩的特殊的审美价值,为观众创造了一个红色的世界。

(二)民族化气息的色彩运用

“艺术无国界的,而艺术家是有国籍和民族的。”上文已经说过,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在色彩上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张艺谋的电影将表演民族化,颜色也有很多民族气息。色彩的民族化展现是一种对事实的尊重。通过民族气息的色彩展现得到国际认可,也应该是张艺谋的过人之处。

(三)色彩的表现特色意味着深刻的情感释放

颜色是最强大的视觉语言。色彩作为电影艺术的一个重要的视觉元素,不仅能表达主题、刻画人物形象的,还可以反映时间和空间的转换,推动情感的表达,创造具有情感意境、氛围的电影,形成一部电影的风格,是强大的艺术手段之一。

四、张艺谋如何用色彩表现电影的民族性

经过上文的论述,笔者已经把主要的信息传达清楚。也即在张艺谋电影中,色彩构成的场景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剧情和理解人物心理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推动影片情节发展和深化主题也具有着重大的作用。
我们很容易发现,它的很多电影中大量运用了金,如《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菊花高台、皇宫等,这也很让我们容易联想到所蕴涵的东方审美意境。张艺谋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很强的民族文化表达的导演,结合他在《红高粱》等影片中表达的具有民族气息的色彩意象:红轿子、黄土地等,接下来我们可以分析下张艺谋电影中的色彩所蕴涵的民族性。
张艺谋电影中大量很具有民俗作用的色彩的使用,不仅丰富了影片的内涵,也使得影像具有“奇观”性,凸显的不仅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色彩观,更为外国人提供了一个“了解和想象的空间”。
五、结语
在人类悠久的文化历史中,色彩的运用无可比拟地获得了全社会的关注和文化期待,色彩超越了所有文化作用上的存活,成为完全文化作用上的生活。在今天的信息社会中,互联网计算机技术中的视觉信息采集、存储、传输和显示等技术被广泛使用,视觉交流有继续发展的潜力,同时,电视、视频、摄影等视觉讯息大大扩展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视觉艺术享受。
[参考文献]
[1张艺谋电影的色彩艺术由优秀论文网站www.808so.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 赵伶俐.艺术意象·审美意象·科学意象——创造活动心理图像异同的理论与实证构想[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07).
[2] 陶陶.论诗歌中的色彩意象与创造主体审美的抒情机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06).
[3] 王悦.论张艺谋电影在艺术表现上的民族化美学特征[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
[作者简介] 张研(1979—),男,河北邯郸人,艺术学硕士,邯郸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美术。

点赞:4207 浏览:14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