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合唱艺术特征

更新时间:2024-03-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合唱艺术从萌芽到成型再到繁荣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文艺复兴时期被世人公认为音乐史上欧洲合唱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音乐史上的文艺复兴始于“新艺术”的产生,“新艺术”的产生理所当然的带来了与其前期音乐所不同的风格和不同的新艺术特征。
关键词:文艺复兴;欧洲合唱;艺术特征
保罗·亨利在他的《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一书中说:“我们如果把“文艺复兴”一词作风格标记,那么必须摆脱重生的思想,而是把它理解为一种风格潮流,继哥特风格而起,以重新感受大自然、比例和构造,以利用自古代源泉的动力来达到它的创作理想”。从上述可以看出,文艺复兴时期的合唱音乐应该明显表现出具有继承性的新艺术特征。本节就从节奏、速度、力度、和声等方面论述文艺复兴时期合唱艺术的风格特征。

一、节奏、节拍特征

音乐中的节奏、节拍在文艺复兴以前的时期表现的非常模糊。在中世纪时期以前还没有复调合唱音乐。在当时的音乐中,节奏通常表现为“无量”,歌唱时的节奏通常由歌唱者自己根据歌词和歌曲的情绪即兴掌控,从另一方面看,当时的音乐总是同舞蹈、诗歌紧密结合,所以,当时的节奏有时随舞蹈而奏,有时随诗歌的韵律而奏。中世纪后期被称为早期复调合唱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合唱艺术的开端。在中世纪合唱艺术中开始出现“有量节奏”(见注释),并发展出一套节奏形态。由于当时的人们非常重视“3”这个数字,认为“3”是一个完美且神秘的数字,所以当时的节奏模式总是以三拍子为计算单位,相当于现在的3/8、6/8拍。这种节奏模式一直延续到文艺复兴早期。
节奏经过中世纪的发展,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一直延续到文艺复兴早期的有量节奏发展迅速。在原有三分法的基础上增加了二分法,使节奏产生了更加丰富的组合形式。
三分法是13世纪有量音乐的主体内容和重大成就,这种分法称为“完整拍”划分。三分法最早见于法国音乐理论家D·J莫里斯的《音乐艺术知识》一书中,它将有量节奏分为四个等级系统。从最大时值Maxima开始,依次细分为长音(Long)、短音(Brevis)、次短音(Semibrevis)和比次短音更短的瞬时minima,分别简称为M、L、B、s、m。其中一个M可分为三个或两个L;一个L又可分为三个B或两个B,次级关系依此类推。这时的三分法上一级如果分成三个下一级被称为“完全的”,如果分为两个下一级被称为“不完全的”。
二分法又称为“不完整拍”划分,其中拍与拍之间为二分比例关系。二分法是文艺复兴早期“新艺术”时期音乐家们一项伟大音乐理论创举。因为中世纪时期的节奏三分法由于一个短音符所能细分的下一级音符不能超过三个,这大大的束缚了当时复调合唱音乐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世俗音乐的飞速发展,音乐不再是宗教的依附品,世俗音乐的发展极大的拓宽了当时音乐的发展面积,而三分法也成为那个时期音乐发展的瓶颈。所以,法国新艺术音乐家莫利斯和维特里相继在传统“三分法”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二等分划分音符时值的“二分法”,并进一步认为可在一个短音符的时值中填人四个或更多更加细小时值的音符,除此还首次提到切分音符等。在这种理论观念指导下,当时的多声音乐中出现了大量错综复杂的节奏形态,这种节奏的变革成为当时艺术表现的重要特征。
虽然这一时期的合唱音乐节奏出现的“有量”分法几乎和当今音乐理论中的节奏完全一致,但就这一时期的合唱作品而言却是非节拍的,也既是这一时期虽有明确节奏划分,作品中也开始出现小节线,但却没有节拍重音。现在乐理中的每小节第一拍为重音的规律在文艺复兴时期几乎不存在。文艺复兴时期合唱作品中的重音的划分都是根据歌词的抑扬顿挫为依据的。

二、速度、力度特征

音乐的速度是音乐作品再现时重要的表达方式,不同的速度可以表达出不同的作品情感。同一部音乐作品用不同的速度演唱(演奏)也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情感意境。所以准确的表达出一部音乐作品的速度是音乐作品再现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合唱音乐对于作品速度的要求十分苛刻,这一时期复调合唱作品的速度主要根据作品歌词以及作品的情绪而定。首先,虽然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世俗复调作品,但赞扬和服务于宗教的复调合唱作品仍然占主要地位。这些作品的对象大多是教堂的专职人员或虔诚的教徒。他们在演唱这些作品时必须抛开一切杂念,做到“心如止水”,以保持作品速度的稳定来表现内心的虔诚。只有当歌词和情绪需要速度转变来衬托的情况下才能转变速度,但这种转变也必须保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严禁出现速度的突快或突慢。其次,当时的复调合唱作品的歌词大多选自圣经和诗篇,由于受歌词宗教性质的影响,不同段落的歌词具有统一的连贯性,所以对于不同段落的音乐速度也必须根据歌词来合理安排。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合唱作品中,渐慢和渐快是不存在的,当某些作品根据歌词需要用“渐慢渐快”,通常的做法就是用扩大音符时值的做法来取得转变。
音乐的力度往往是和音乐的速度相互联系的,一首乐曲力度的变化往往也伴随着乐曲速度的变化,如乐曲渐强时往往伴随着乐曲速度的逐渐加快,而乐曲的渐弱则往往伴随着乐曲速度的逐渐变慢。然而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合唱音乐中,由于“渐慢渐快”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所以,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合唱音乐在力度上的“渐弱渐强”也是不存在的。这一时期音乐力度的变化往往出现在段与段之间,在一个段落内部的力度变化极为少见,段落间力度的变化主要是根据歌词的情绪变化而定。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复调合唱作品的歌词多来自于圣经和诗篇,受这一歌词特性的影响,这一时期复调合唱音乐的歌词中很少出现“激动”的情绪表达,加之演唱者一般都怀着虔诚的和敬崇的心态演唱,所以整段内的演唱通常表现的非常“平稳”。此外,由于当时的复调合唱作品中大多主要使用协和音程,和声上的“进行、解决”等相对较少,所以这一时期的复调合唱作品从作曲技法来看缺少和声进行的“紧张感”,相应的就很少出现乐曲“”,从而无需力度的变化来加以表现。

点赞:21210 浏览:94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