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弟子规》教育

更新时间:2024-03-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党的教育方针开宗明义地提出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小学阶段正是一个人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因此小学教育更应该把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作为教育的重中之重。“童蒙养正”教育思想经古代教育家的实践,留下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文献,如明代朱熹的《童蒙须知》、清代李毓秀的《弟子规》等。尤其是《弟子规》,它凝聚着儒家千年处世哲学与存活的智慧,是良好的“养正”教育的教材。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落实养正教育,其主阵地依然是课堂。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弟子规》教育呢?结合近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我谈谈在语文教学中趁机渗透《弟子规》教育的几点做法。

一、反复“涵泳”,夯实基础

教育必须先入为主,让学生从小接受正确的思想,在学生尚未受到外界不良思想的浸染之前,先让他们熟悉相关的道德规范,并将这些规范铭记于心,率先在思想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成为防止外界不良思想侵入的一道屏障。朱熹的教育思想中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就是“涵泳”,“涵泳”就是通过反复的诵读,品味作品的语言内涵和思想作用。《弟子规》的韵语形式非常有利于这一目的的实现,读来朗朗上口,易于记诵,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且《弟子规》中有许多关于读书、学习的策略,这些策略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终生有益的,这必须让学生时刻牢记。如让学生读书时可教育学生“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读书时要注重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再如“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一段,指教育学生对有疑问的地方进行反复深思,还不能了解的话,就用笔把理由记下来,便于向师长请教,一定要得到正确的答案才行。这些都是古人几百年前就归纳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策略,语文老师应该从一年级就开始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持之以恒,夯实基础。习惯养成了,基础牢固了,对学生今后语文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势必有利。

二、因势利导,顺水推舟

在学习和践行《弟子规》的热潮中,我们首先让学生诵读和背诵《弟子规》,然后相机渗透,不只单纯停留在表面上,尽量避开空洞说教。尤其语文教学更应与经典的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教材顺势引导,对学生择机而教。如在教六年级上册第五课《负荆请罪》时,在教学行将结束时,我们是这样渗透《弟子规》教育的:“这篇课文的内容,我们都已经掌握了,但老师还有一个理由不太明白,就是廉颇他身居要职,为何要负荆请罪?请同学们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帮老师解答一下心中的疑问,好吗?”这时,同学各抒己见,有声有色。然而,有两位学生的回答引起了我的注意:“老师,廉颇之所以这样做,正如《弟子规》上所说的‘见人善,即思齐’。蔺相如既能顾全大局,廉颇应该向他学习。”另一位学生却说:“‘有则改,无加警’,廉将军已经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于是他放下将军的架子负荆请罪来了。”学生的回答令我欣喜。又如我教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时,抓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诗渗透《弟子规》教育。首先,我问一位学生:“你能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吗?”这位学生谈了一些自己的理解,但感觉不太到位。我又引导:“如果我们借用一些别的名言警句来分析的话,一定会生动许多。”果然有一部分学生跃跃欲试,我叫了一位平时表现不太突出的学生,“我觉得这句诗的意思应该是告诉我们‘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教育我们不要读死书”。他的精彩回答引来了全班师生的一片掌声。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学生能在老师的点拨引导下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并接受教育,这是一件快事。

三、故事引导,潜移默化

根据小学生特别喜欢听故事的这一特点,我们学习《弟子规》时可以用故事情节激励的策略,抓住那些表现人物美德的情节,让学生进行朗读、分析,从而既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使其潜移默化地深受感染。例如:在学习“兄道友,第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时,我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个叫赵礼的人,在逃难的时候,哥俩一起被强盗抓去了。哥哥为救弟弟,就苦苦哀求强盗说:“他还太小,没有过过好日子,把他放了吧!我愿意拿我的性命换弟弟的命!”可是弟弟却不肯,说:“哥哥能够照顾父母,杀了我,放了哥哥吧!”最后强盗被他们的真诚感动了。把他们两个人都放了。从这个例子我们看出:古人能够拿自己宝贵的生命去换兄弟的性命,我们还有什么不能放弃的呢?此外,还可让学生了解《孔融让梨》、《黄香温席》等通俗易懂的故事,用这些人物形象打动学生,让学生效仿他们的行为。而五年级上册的《少年王冕》一文是“入则孝”的最好表现,我告诉学生:“什么都能等,只有孝敬父母不能等!让我们从今天就开始孝敬自己的父母,为他们做一点事。”同样,四年级下册《三顾茅庐》中刘备与张飞的行为对比可让我们感受到“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的人格魅力。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分析这些人物的形象美、内在美,使学生在受到感动之时,灵魂也得以净化。

四、古今结合,妙笔生花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每册都安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一内容,从读写姿势到预习、复习再到阅读策略,可谓面面俱到。如果从一年级开始,每位老师都严格照此要求学生遵照执行,那么到六年级时,学生的语文学习根本不用老师费心了。可是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高年级时,能真正养成这些习惯的学生实在太少了。我是一直从事高年级语文教学的,深知在小学最后阶段对学生把关的重要性。因此,每接手一个新班级,我总让学生把以前所有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全部整理归类,温故而知新。因为我始终相信: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无论对于老师还是学生来说都是这样的。学习《弟子规》以来,一方面让学生更易理解、更好接受《弟子规》,另一方面让学生乐于学习,巩固各种学习成果。我尝试让学生把现代语文书上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古代《弟子规》中的类似语句对应起来写一写、读一读、记一记,看谁写得多,对得准。要求一说完,学生便热情高涨,神情专注,结果让我喜出望外。如“认真写铅笔字”、“认真写钢笔字”、“认真写毛笔字”对应的是“心不端,字不敬”;“读书有选择”对应的是“非圣书,屏勿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弟子规》的教育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808s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读书做记号”、“读书做笔记”对应的是“心有疑,随札记”;“不懂就问”对应的是“就人问,求确义”;“爱护图书”对应的是“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等。这一古今结合的做法,让学生的成就感倍增,如果再让他们具体讲解更是奇思妙想不断。这种老师乐教,学生乐学的策略,何乐而不为呢?
语文课堂是实施人文理念的主渠道。语文教师只有担当起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才能使“养正”教育的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充满活力。

点赞:6402 浏览:1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