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理念,放飞小学品德课堂教学

更新时间:2024-02-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生本教育是由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以生命为本的教育。生本教育实验证明:这是一种成功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本文以苏教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从一滴水说起》为例,试谈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放飞。
关键词:生本教育; 小学品德; 课堂教学
1006-3315(2012)08-072-002
生本教育是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式。全国各地轰轰烈烈的生本教育实验证明:这是一种成功的教育理念和方式。生本教育积极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简言之,生本教育摒弃了原先的“师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指向学生发展的教育,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源于:论文格式要求www.808so.com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学会解读生本教育理念,放飞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下面就以苏教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从一滴水说起》为例,从“一重一轻一求”三方面,试谈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放飞。

一、心中重生

生本教育的儿童观认为,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具有天生的求知欲,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社会是影响孩子成长的大学校,每一位父母都有教育好孩子的主观愿望,也有履行教育职责的客观行为。在进入学校教育之前,孩子或多或少接受着一些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教育。所以说,每一个孩子的起点并非为零,他已经拥有先前从家庭和社会中习得的知识、技能和情感。生本教育的儿童观认为,儿童本身就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我们必须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真正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为学生设计教学,做到心中有生,目中有人。
1.合作探究,生生主角
现代人才必须具备合作精神。新课程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探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全员的参与性和更多的开放性。合作探究,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双赢意识以及乐于探索的好奇心。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生命之水”的重要性,我设计了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课前观察,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水?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一下子就认识到水与人类关系密切,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离不开水,动物、植物都离不开水。有了水,才有了地球上一切的生命。在这教学活动中,根本无需教师的任何点拨就可达到教学目的。松一松我们教师紧拉孩子的手,给孩子留出更多的空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孩子原来可以走得出乎意料的稳。
2.自主探究,生生互补
新课程倡导基于实践、基于个性的自主探究。实践活动是学生真正认识世界的源泉。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无不是在实践中得以实现的。只有在多姿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发掘学习资源,这样的探究才是鲜活的,才会显示无限的生命。学生的个性差异值得珍视,我们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状况和实际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平等地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尽量创设条件,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智力与实践活动去体验、感悟与领会。
小桥、流水、人家是我们江南水乡的特色。“水危机”,对于我们这些身处江南水乡的孩子来说是个难点。虽然心里没底,但是我还是布置了课前调查。课前,我了解到学校附近有一条小河道刚刚干涸不久。也许再过不久就会被填埋,会被人们遗忘这里曾经是一条小河。我多想提醒他们去发现,但终究忍住了,没有去左右孩子的眼睛。没想到,孩子的调查在我的所谓担心中开展得很顺利。孩子交流的内容非常之多,孩子特有的语言也让这些现实材料更形象:从工厂附近的彩色河流,垃圾遍布的黑色臭水河沟,挤死螃蟹的超低水位水池,到这条刚刚没有水的干河道。每天并没有真正感受到“水危机”的江南水乡的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了身边的“水危机”。
“水危机”,对于家乡发生过旱灾的孩子来说,是有话可说的。也许为了不让孩子受旱灾之渴,他们的家人几年前就带着孩子下江南。虽然,这些孩子没有目睹家乡的旱灾,但是他们对家乡的旱灾是有所耳闻的。来自旱灾地区的孩子介绍了家乡旱灾状况:人们喝不饱水,洗不了澡,种不了地,见不到雨,更看不到河……这些孩子嘴里描述的干旱场景,更加深了大家对“水危机”的认识。真是不要小看孩子,教师如果放宽心,给孩子一份发现的自由,原来孩子的视野可以这样开阔。

二、心中轻我

生本教育理念要求将师生关系转变为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要求教师做促进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和指导者,做师生课堂平等对话中的首席。生本教育越来越淡化教师“教者”的概念,倡导教师应是学生生命的牧者,把学生放在首位,明确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作为教师,我们要摆正自己的角色定位:不再“教”教材,不再将自己置于课堂内高高的权威讲台,用教鞭定向、指挥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淡出,隐身在学生的身后,达到“不见自我”的境界。
1.导学单导,抓重难点
人的潜能是巨大的。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潜能金矿。我们要善于挖掘孩子的潜能。在教学中,我通过导学单串联教学重难点。解放孩子的头脑,让学生与导学单文本对话,激越着学生的思维。对于导学单的使用,我坚持做到:一预习,二导学,三交流。学生会的,教师不讲;学生都不会的,教师才去导。放手用导学单,大大促进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
节水护水,人人参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导学单上,安排水的浪费现象、家庭用水量、家庭节水、学校节水、社会节水的调查,让学生学会理性分析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祸害水”、“爱护水”的现象。这样的调查,达到了用事实和数据说话的活动目的,让节水护水的意识深入人心。
2.成果交流,促生命力
生本课堂提倡采取学生学习,小组成果交流的方式,倡导在课堂上,留出充裕的时间,创造最大的空间,迎接学生积极飞扬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学习。在节水护水调查交流中,导学单上的《广而告之》:如果每人浪费1滴水,全国就浪费13亿滴水,大约为120吨水。假如一个三口之家,每月平均用水10吨,这样算,能用多久呢?学生课前算出了那惊人的数据。交流时,有学生想到这13亿滴水,如果供一个人用,可以用几年呢?学生能这么想,说明他们的心已经沉浸到了教学中。这里看似多花了点时间,但是值得。
这种带着生命温暖的计算,触动了学生心灵深处的那根要节约每一滴水的绿色生活之弦。这种感悟是学生精神生命拓展的重要标志。教学中,没有了生硬的说教,达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心中求美

生本教育认为,当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头脑,去体验和感悟真善美,就可以使教学中饱含的真善美最大限度地影响学生,从而起到最大的德育作用。品德课堂教学更是学校最自在的、素朴的、无形的德育过程。品德课堂教学只有将学生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生活连成一体,使教学活动延伸和扩展到课堂之外,才能让课堂教育的作用辐射到孩子的整个生活,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课堂上的效果。
1.媒体辅助,引冲击力
现代社会离不开网络。网络已经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网络资源是教育教学的重要资源。在“水危机”环节,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后,辅以媒体出示放大动态效果播放的一个个令人触目惊心的画面:土地开裂,庄稼枯萎,鱼儿干死,排队取水,巴望下雨,浑水解渴,非洲孩子渴死……从国内到国外,这些丰富的、立体的真实画面震撼着学生的心灵,加深了学生对世界性水资源危机这一严峻的现实问题的认识,让孩子感受到如果人类再不改变用水方式,那么灾难性的真实存在的水危机将离我们不远了。
2.节水标兵,扩影响力
课末,在学生中开展“节水小标兵”评选,旨在小手拉大手,使节水宣传走进千家万摘自:毕业论文提纲格式www.808so.com
户,使学生的节水行动扩大影响范围。这里所设计的“节水小标兵”评比要求简单易操作:一是每天有一次节水行动;二是每周做一次节水宣传;三是每周评一次,不限人数。苏霍姆林斯基说: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每天有一次节水行动”,就是督促学生每天想方设法节水。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该要让社会精神和公民精神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中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培养合格公民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所在。品德课程肩负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的责任。“每周做一次节水宣传”,这是希冀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产生“1、2、4……”的影响效果。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缺乏这种或那种具体知识,并不说明一个人在道德上没有教养。“每周评一次,不限人数”,为贫困生搭建起了展示的舞台,使我们的教育真正面向每一位学生,也为了让学生的节水行动长期化,养成节水好习惯,达到长效教育的目的。只有当品德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相融,才能使学生的品德在生活中得到升华。
究竟什么是一堂好课?不禁又想起叶澜教授的五个“实”的标准:“一实”,有意义的课——扎实的课。所谓“扎实”的课,对学生来说,就是不仅要学到知识,掌握技能,还要发展真切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愿望。“二实”,有效率的课——充实的课。所谓“充实”的课,对于学生来说,投入了学习的时间,就应当尽可能多的习得。“三实”,有生成性的课——丰实的课。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学习资源越多,课堂就越丰厚。课堂生成,是老师精心预设的结果,更是课堂开放的结果。教师要关注学生,关注课堂生成,及时捕捉课堂生成资源,回应学生生命的互动。“四实”,常态下的课——平实的课。我们需要的是褪去“粉饰”的家常课。这种具有生命本色的常态课,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真诚的对话。它体现着一种自然之美,淳朴之美。“五实”,有待完善的课——真实的课。真实的课堂,追求完美,但难免会有一些缺憾,具有不“完美性”。这种有缺憾的课堂,是可以发展的课堂。课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学永远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这也是在生本理念下,我所追求的激扬学生生命的品德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杨九俊,吴永军.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通识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4]肖川.教师的诗意生活与专业成长,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9
[5]王天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点赞:13867 浏览:59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