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从思想管理入手, 实现战略制约力

更新时间:2024-03-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编者按:本文是根据林左鸣同志2007年,即出任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中国一航)党组书记、总经理一年后,在国务院国资委央企负责人会议上和一航大学的演讲录音整理而成,略有删节后发表,以飨读者。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运转方式都在发生急剧变化,经营和发展的战略理由备受关注,企业已步入了战略管理时代。

一、思想管理是与“熵”作斗争、实现战略制约力的关键

如果把“管理”机械地理解为制约、掌管、施压等,则思想是不能、也无法管理的。但如果把引导、优化、凝聚等也定义为管理的范畴,思想则是可以也应该管理的。本文的思想管理意即为此。
众所周知,“熵”是衡量混乱程度的一个指标。作为一个企业,实际上始终存在一个熵增理由,即普遍存在三大理由:战略与执行不一致,整体与局部不协调,组织与业务相冲突。因此,企业审时度势,制定发展战略,确定战略目标,按照既定战略目标,实行战略管理,以期凝聚整体力量。这实际上就是战略制约过程,是与熵作斗争,将企业由无序变为有序,由正熵系统变成负熵系统,由熵增系统变成熵减系统的过程。与熵作斗争始终是企业家的使命,这一点,我相信在座的各位企业家一定有所体会。
要有效推进战略转型,实现战略制约,从思想管理入手,彻底实现“变心”,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过去20年,企业家如果不关注企业管理是无知;而今天,企业家如果还只关注企业管理则是无能。松下说过:“当我的企业只有10个人时,我最能干;当我的企业有100人时,我和他们一起干;而当我的企业有1000人时,我只能站在后面感谢他们,同时,信任来自责任,我会更加负责地看好松下的未来。”也就是说,大型企业有远见卓识的思想。今天,拥有思想者得天下,一个企业成功的关键在于始终把思想创新、思想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松下的话也表明,几十万人的大型企业,如果企业领导人只沉迷于企业经营管理,沉迷于在业务层面奋战,那么在产业变革和转型升级时期,缺乏战略和思想的企业领导人,就会陷入迷茫和恐惧。
的战略是转型升级时期的战略,是变革中的战略,而不是沿着既定路线的战略。外国人把战略转型称为“这是一场战争”,“就像是在您驾驶着的飞机上更换引擎一样”。如果沿着既定路线前进,靠着惯性,整个团队的员工都能够自觉或不自觉地、不由自主地跟着战略,基本上能够对准。但在战略转型的时候,员工就很难对准,因为按照过去的思维惯性,如果没有一个强制的行为,他是不会自动对准的,因此熵增现象突出。这就告诉,战略有一个制约力的理由。这个时候怎么加强集团制约力,靠一般的简单的经营管理解决不了理由,那么就得靠思想管理,要想办法形成一种文化、一种哲学,用这种文化和哲学统一整个集团员工的思想,把整个集团员工的思想从原有的轨道上扳过来,统一到新战略上。一个国家有国家的思想、民族有民族的思想、一个人有自己的思想,一个企业当然也应该有自己的思想。一个企业的生命力全在于它的思想力,思想力又在于主体心灵的海洋有多宽广。把客户、员工、股东的体验和感受汇成心灵的海洋,再用这全新的思想引领客户、员工、股东的思想和行为,这就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只有从思想管理入手,才能真正谈得上所谓战略制约。思想有多远,才有可能走多远。

二、古今中外治企高手,无不是在做思想管理

我在成都工作过年,武侯祠诸葛亮殿正中有一副楹联,被推崇为武侯祠诸联之冠,并受到等领导人的赞赏。我对此联也极为顶礼膜拜,从中悟出治理企业的。联曰: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思考。此联为清末四川盐茶道赵藩所撰书,其大意是:能采取攻心办法服人的,会使那些疑虑不安、怀有二心的对立面自然消除,自古以来深知用兵之道的人并不喜欢用战争解决理由;不能审时度势的人,其处理政事无论宽或严都要出差错,后代治理蜀地的人应该思考。寥寥数语,既肯定了诸葛亮善于用兵、理政的才华,又从攻心、审势、和战、宽严的辩证关系总结了诸葛亮治蜀的经验。1958年3月,曾在这副名联前伫立沉思良久。1972年,刘兴元调任四川省委书记时,特意叫他去武侯祠看这幅楹联。同志曾说过,凡是到四川为官者,都应到武侯祠参拜,认真体会名联之深刻含义。
此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治国治军的两大特点:“攻心”和“审势”,道出了两种加强国家制约力的要方,发人深省,具有较强的现实。上联谈的是诸葛亮的军事成就,而其主要特点是“攻心”。所谓“攻心”,即从精神上或心理上战胜对方,并使人心服,属于思想管理范畴。赵藩认为,自古以来那些真正懂得军事的人并不“好战”,而是注意从精神上或心理上摧毁敌人,这样才能有效地解除敌对双方的对立关系,从而保持长久的安定局面。诸葛亮“七擒孟获”便是中国战争史上以“攻心”取胜的典范。诸葛亮北伐中原前,为了解除后顾之忧,曾于公元225年三月先率军平定南中。他采纳了马谡“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策略,对南中夷军的首领孟获“七擒七纵”,从而使得孟获心服口服。下联谈的是诸葛亮的“治蜀”,而其特点是“审势”,即对大势的准确把握。经验证明,只有对大势的特点有了准确的判断之后,才能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战略、策略和政策,当宽则宽,当严则严。否则,不明形势随意施政,则政策无论“宽”或“严”,都注定要失误。在刘备集团入蜀之初,法正就曾劝诸葛亮要学习“高祖入关,约法三章”,“缓刑驰禁,以慰其望”,即应先施恩惠,放宽刑罚,以收人心。但诸葛亮对蜀地形势的深入分析,却了与法正相反的结论。他在著名的《答法正书》中指出,刘备入蜀与当年高祖入咸阳所面对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时代背景。秦朝政苛,高祖法宽,故能顺应人民的意愿,从而推动国家的安定和生产的发展。但蜀中统治者刘璋原本就暗弱,以致形成了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中豪强专权恣横的散漫局面,如再对他们一味施行恩惠,只会纵容姑息,促使其气焰愈来愈烈,不晓得什么是君臣之道了。对此,只能“威之以法”、“限之以爵”,这样才能使人们感到恩惠之不易、禄位之可贵,从而令上下有节,人人守法,以达到社会安定、国家大治之目的。因此,诸葛亮对蜀中反叛势力的镇压毫不手软,对一些违纪官员的处理也十分果断。而蜀国经过诸葛亮这样一番严刑峻法治理之后,不但没有发生动乱,反而出现了“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的社会景象。而对诸葛亮本人,也是“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

点赞:21626 浏览:95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