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我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美学特征

更新时间:2024-01-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自华夏子孙初次踏足于这片土地,声乐美学便成为国人民族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文艺更是其中之翘楚。而随着时代的不断更迭,戏曲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不再拘泥于单一框架式的曲艺形式,上至唐诗宋词元曲,下衔近代的茶馆说书,乃至于现在极具特色的地方民歌,无不显示着中国人民对艺术的不断渴求。本文试图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探索中国民族声乐的独特美学特征,同时对各个时期的声乐表现形式及自身艺术特点做一个范围性的解读。
关键词:中国民族声乐艺术 美学特征 解读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古代以唐诗宋词元曲为代表且参杂各类表演形式的古典民族声乐表现形式;近代以茶馆说书形式,包括近代单一的演唱形式等在内的声乐表达策略,以及在进入到20世纪之后的现代民族声乐表演形式。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这个古老的民族孕育出了一段又一段的民族乐章,古人们通过搜集各个不同区域的地方曲艺,集大成汇于一体,不断地整理、糅合、创造,驾驶着民族声乐艺术的车轮不断滚滚向前。可以说,中华人民对于民族声乐艺术的执着不单单是对于美学的渴求,更是国人对于这个古老民族声乐艺术发自内心的尊重。在世界声乐表现形式上,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通过其自身独特的魅力,紧紧围绕民族发展的根基,不盲目跟风,做到以我为主,抓住中国人民的生活气息,表现出新时期承载华夏子孙独特艺术魅力的中国民族声乐。

一、美学基础之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重要性

无可厚非的一点是,不论是世界上的任何民族,都有其自身独特的艺术发展阶段。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美学的发展阶段可以追溯到青铜器发展的时代甚至更早以前。早在商周时期,打击乐器的出现使得当时的贵族阶级在日常生活中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舞蹈表演,而是开始试图通过声乐与舞蹈的糅合创造出一种更强烈的感官享受,而至此,民族声乐艺术开始逐渐出现在中国民族艺术的历史舞台上。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初期阶段,受到了传统文化思想的感染,在当时,活跃在传统文化这一层面的代表学派则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以及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在之后的民族声乐发展历程上,这两个富有哲学思想的学派对于那一时期的乐曲表现影响颇深,二者在不断的相互制约中渗入对方的思想,相互融合,在这个艺术萌芽的时期创造出极具哲学思想的民族音乐表现形式,最终奠定了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基础。

二、在“感官思维”下的情感美学

在古典民族音乐形式下,鉴别一首曲目的好坏不单是要有丰富的哲学思想,还应该兼顾诗词艺术美学,包括诗词内表达的情感、唱腔乃至于到后来要求演唱者应具有一定的文学造诣,在演出中能够很好的将诗词与情感融合,既能够达到那个时代的审美标准,又能够因人而异地照顾到观众们的情绪,实际上这体现了对于表演者极高的要求,亦是出于对高层次情感艺术表现形式的尊重。而当时梨园之内唱功高绝的戏子,往往受人追捧,她们具有相当的文学功底,能够读出一首词内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再辅以自身的演唱特点,从不同角度去演绎不同词曲,在反复的表演之中形成自己的风格,自己特有的手势、身姿、唱腔等,而通过这些表现手法,表演者自身将情感全方位地渗入到一首曲中,将这首曲目淋漓尽致地展现给观众。诚然,这种表现形式极大化地强调了曲目自身的情感,能够将曲目自身携带的音乐价值完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这或许在某一角度上可以说是中国古典民族音乐的特色,然而,亦是制约民族音乐发展滞后的框架之一。古典民族乐曲要求更多的是对于曲目自身的一个呈现,将曲目承载的情感发挥到极致的表现形式。相对而言,西方乐曲则更加重视表演者自身,他们看惯了单一的曲目表演,疲惫于常态曲目自身情感的展现,倡导表演者应该以自己的角度去演绎一首曲目,将自身情感作为一首曲目的音乐价值所在。战争的爆发带来的这种新的思潮,将东西方戏曲文化糅合之后推动中国民族音乐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国近代的表演者们开始逐渐以自身的情感去驾驭一首曲目,人们开始从简单的“看人听曲”发展为后来的“辨曲识人”。
简单的来讲,一首曲目所承载的情感可以通过三种不同的“情”来划分,既“词情”、“曲情”、“声情”,三者相互依存,得以给观众完整的感官享受。“词情”的出现始于宋朝,词人们将寻常的所见所闻辅以自身的感受,寄情于物,寄物于人,以词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词自身的抑扬顿挫展现出词人不同的心境变化。之后出现的“曲情”事实上是“词情”的载体,词人不满足于简单的通过腔调去读出自己的词曲,他们试图为自己的词谱曲,通过变调、和声等各方面的音乐手法更好地展现词曲自身的魅力,曲是一种流动的音乐形式,是人类在长年累月的生活中为艺术创造出的独特表现形式,一首曲或悲或喜,或怒或忧,都是人们表达自身情感的载体,而将曲与词进行有效的融合,把自身的情绪更加具体化地表现出来,让曲不再是没有灵魂、形式化的流动音乐模式,而是更加明亮,更着眼于人类情感的需求。“声情”则是在二者的基础上的延伸,上述提到的词情、曲情,终究是书面化的东西,如何将声乐艺术实体化,既是“声情出现的基础”。对于声乐艺术的把握程度,是衡量一个表演者功底高深的基础,通过感受词曲本身的意境以及创作者的内心,以及自身的实际情况,歌者结合多方面的考虑进行表演,让聆听者和其自身一同去体会声乐所带来的美感,而这,即是声情传递词情与曲情的最终目的。

三、“贯穿古今、融合内外”的创造性美学

早在古文明时期,人类就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通过不断的创造实现自身文明的发展,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文明体系。而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声乐艺术涵盖范围大,覆盖面广,其作用远非表面上简单的歌曲形式或是其他。大致上声乐艺术可以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其一是具有民族色彩的古典音乐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更多参照的是某一区域内的地方特色,类似北方人民的粗犷,形成了潇洒豪迈的曲风;江南水乡则更倾心于淡雅,寄词情于山水墨画之中,以词载曲,以曲寄情,以情托声,从而形成各具南北色彩的不同声乐艺术,而这长时间的整合,汲取各地区优质的声乐部分的过程,使古代声乐艺术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第二阶段则是在战争时期中西方文化碰撞产生的具有中国古典艺术气息与西方先进演唱形式的近代音乐。实际上这并非是简单的融合过程,中国民族声乐在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演唱形式之后,更加生动,也更加符合国际音乐的审美标准,开始在世界音乐舞台之上展露身姿,之前大开大合的演唱方式也更加趋于缓和、平实,在这一阶段,人们开始喜欢上这种新音乐,评审也趋向于专业化,在近代歌手演唱曲目的同时,在专业性评委们的眼中,固然要有自身民族乐和西洋乐的把握,也要有创新精神,对于音准、音色、音高的点评上,更是达到了一个挑剔的程度,而实际上,创造性美学在声乐美学中的体现,正是在于不满足于目前状况,从不满足之中促使民族音乐的不断向前。

点赞:3745 浏览:8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