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圣城艺术范儿

更新时间:2024-03-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艺术土豪房东
我住的屋子是外婆年代的装修,房东是美国犹太人。这间屋子已经租出去十多年了,落到我头上时,空调、冰箱都老得嗡嗡作响,灯也坏掉了几盏。都说犹太人在金钱上比较计较,所以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我给房东发了邮件,她回答得十分热情,约好了时间,回国过光明节的时候,带着修理工就敲门进来了。这间屋子户型很奇怪,走廊长,客厅小,只能精简装修,看得出来房东当年是奔着“简约而不简单”的路子走的,长走廊一侧错落有致地挂了几张木框画,颜色鲜艳的水彩画,笔法精致的油画,简单抽象的铅笔画,还有古希伯来圣经中的摘录句子,细看会发现都是手绘,另一侧就是面具、纸草画、金属装饰品、罗马玻璃等千奇百怪的物件,最小的画只比一块钱硬币大一点,还用极细的木框框起来。
刚开始的时候我很震惊,纳闷房东在哪里淘来这么多好东西,高人啊!后来逛了艺术市场,才觉得这类东西于以色列人来讲,跟柴米油盐一样,是生活的一部分。厨房是敞开式厨房,房东的大烤箱到我这东方人手里就没有用武之地了,才来没几天我就支起铁锅开始煎炸炖炒,被油烟殃及的首先就是粘在灶台上方墙上装饰用的瓷盘子,房东来之前我清扫的时候才留意到微波炉的上方也有巴掌大的一幅画,置物架里面是各色餐具,粗瓷描花的瓶子,橙色金边的大水果盘……我甚至从角落里翻出一个木制托盘,擦掉厚厚的一层灰,上面的花纹居然是手绘的节奏。
每当我看着挂在客厅和书房毕加索和夏加尔代表作的大幅复制品,发出一声“艺术土豪啊”的感慨,倒一杯当地的最便宜的红酒都能喝出高大上的优越感。最后房东还给了一颗彩蛋,她指着卫生间个别瓷砖上别致的彩色符号对我说,这些都是她当年亲手画上去的,“您是艺术家?”房东瞬间受宠若惊,直呼不敢当,“我在美国是做物业管理的。”即便我去的以色列人家有限,但还是能感觉到那种把艺术揉碎了渗透到每个细节的感觉,老楼几乎每一户人家的门牌都是精美的DIY产物,而在以色列,这样的老楼并不少见。
10米之内必有艺术家
MAMILA是一条类似于王府井的商业步行街,两侧店铺林立,偶尔打折,是逛街血拼的好去处,估计在建设之初大概就是为了让去老城路过此地的游客花点银子。艺术是挡不住的,和商店一样吸引人眼球的是街边的露天艺术品,艺术家也是挡不住的,可做到十米之内必有艺术家。露天艺术品被十分规整精致地放在方形石上,最具代表性的露天艺术品是爱因斯坦、安迪·沃霍尔、头像……非常遗憾的是,几天之前去MAMILA的时候,那个头像被买走了。
没来以色列之前,提到街头艺人,想到最多的就是弹着吉他唱歌的文艺小青年,以色列虽然也不能免俗,但街头艺人的表演内容就丰富得多了,单拿乐器来说,海螺、小提琴、大提琴、竖琴、阿拉伯琴,夏威夷吉他、架子鼓……原谅我认识的乐器有限,有些是真的不知道是什么。大多人往熙熙攘攘的街道边一站就开始忘我演奏,事了拂身去,深藏功与名。或者你走到某条不知名的小巷,偶尔会看到店主抱着吉他在自己店门口即兴演唱,没有观众亦可自娱自乐。
SHUKE类似于以色列的果蔬批发市场,这种地方也有着各种各样的街头艺人,记得有一次去买菜看到一个装扮成雕塑的街头艺人,我买菜回来,看孩子们围着她,她依旧一动不动。耶路撒冷街道上的表演都随性惬意,我跟朋友说你赶紧把我国内的笛子带过来,不能错过在这种氛围下来一曲的独特体验。
可以跟街头表演比肩的应该就是涂鸦了,这里街头经常可以看到那种超出“涂鸦”这个概念的作品,把整个10层左右老楼的一层外墙当做画布,在上面画了窗户人家,远看可以乱真。耶路撒冷是山城,我上课的路上有个大陡坡,累得时候觉得对面的马路伸手就能够到了,最给力的是在坡的最顶端有一朵“奇葩”,一副巨大的涂鸦就那么突兀地出现在坡顶的一面旧楼墙上,红色的花被黑色和一圈一圈的包围,远看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齿轮,给人空间的错觉,涂鸦作者们往往不追求单纯的好看,政治宗教讽刺现实都是他们常用的题材,所以看看涂鸦也很享受。
艺术=面包
我曾经在埃及也看到过大量的艺术涂鸦,但耶路撒冷的艺术市场还是第一次见,耶路撒冷每个星期四都有跳蚤市场,跟传统跳蚤市场一样,以色列人大多也买二手货。在特拉维夫的跳蚤市场里面二手的东西应有尽有,中国的青花瓷瓶、孔雀蓝打字机、一股霉味的旧书,甚至断底掉跟儿的鞋也拿出来卖,生锈的铁质饼干盒里面盛满了各种小物件,也比较便宜。耶路撒冷的就要贵很多,东西也大多走文艺范儿,黑胶唱片、摄影杂志、二手相机、光明节烛台、纪念币、望远镜等等。
每逢星期五艺术市场就更上一层楼了,当地的手工艺人云集荟萃,卖的东西风格也十分鲜明,如果这个工匠是做珠花的,那么他卖的所有东西都是珠花攒成的艺术品,用纸做花,用彩色布条围成的圈圈拼成各种图案,烧制当地特色石榴挂件……看起来就像是艺术学校做毕业设计展,但在耶路撒冷,这种艺术的怪诞和创新真真切切地存在于生活中,而人们也把这些东西当做生活用品来买。
木板雕刻的摊主跟我们说他原来是一家软件公司的IT男,薪水也不错,后来为了“follow my heart”,辞职搞起艺术来,虽然奔四了,生活也比较艰苦,但还是觉得这样比原来好些。我固有的观念就是面包和艺术不可兼得,而以色列人是把艺术当成像面包一样的生活必需品,所以在以色列有很多以艺术为生的人。
贴心小广告
朋友早就跟我说以色列是发达国家,科技尤其强悍,什么滴灌技术balabala,我没往心里去,因为科技这种东西离我比较近,高科技这种东西离我比较远。很快,我就在生活中享受到了这里高科技的贴心照顾,印象最深的就是小广告,我初中的时候当过清理楼道小广告的志愿者,对这粘上去容易揭下来费劲的东西深恶痛绝。
我第一次见到住的老楼,刚进去的时候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儿,后来才发现楼道里面墙壁雪白,几乎没有小广告。他们的小广告十分特别,是一张有磁力、差不多名片大小的厚纸,可以自动吸附在门上,如果住户需要的话可以直接拿下来摁在冰箱上,跟冰箱贴差不多,方便实用,低碳环保。周围的超市、商场、饭店的传单会直接放到楼下的信箱里,有的在形式上大显身手,包装精致故弄玄虚,非常有趣。
垃圾的分类十分让人头疼,做成篱笆栅栏有花的那种是回收塑料瓶子的,旁边的鸟窝一样的东西是回收光盘的,如果还有一个更小的盒子,那应该是回收电池的。这样的例子很多,细碎到让人一时想不起来,不论是饮水机热饮口的贴心防烫设计,矿泉水瓶利于区分的彩色盖子。让人佩服的不是这些琐碎的分类,而是没有人会乱扔东西,也没有在马路上看见过清洁工。我震惊于他们爱惜资源的程度,因为连部分谢客(当地币)都是耐用的塑料材质。
救赎
不知道是不是精神食粮比较富足,以一个中国人的角度看,犹太人在饮食上就非常的寡淡,对于一个温饱才会思艺术的吃货来讲,满街的大店面多是艺术品店而不是饭馆,这多少让人失望。这里的浓郁的艺术氛围并不能让每个人都适应和满意。我常去买酸黄瓜的超市,收银的俄罗斯小哥儿经常是一边看电视一边漫不经心地结账,有一次我忍不住问“你看什么呢?是以色列电影吗?”那小哥轻蔑地嘟哝道:“我看的是武打片,以色列不生产武打片,他们只会看那些无聊的歌剧。”想想我也深有体会,每当有国际大片上映,在国内随便找家电影院一定能得到满足感,在这边费好大劲找到一家,售票员看我是东方面孔,就推荐给我一部日语的文艺片。影院剧院要么是小众文艺片,要么就是歌剧音乐剧舞台剧之类。以色列人休闲的时候就看看报纸,在路边咖啡店喝喝咖啡果汁、吃吃冰激凌,朋友聚会奢侈一把就去法餐日料,这让我们喜欢热热闹闹大口啤酒烤串、川菜火锅的人情何以堪,听说旅游指南上推荐了一不错的酒吧,大伙儿兴高采烈去了,结果酒吧很艺术,我们安安静静围着桌子喝了点柠檬水就撤了。
最近天下了点小雨,大片的云彩掠过屋顶,街上人很少,石板路被洗得光滑干净,圣城入冬之后就更忧郁沉默,晚上从市场的小酒吧里出来,菜市场的摊都打烊圣城的艺术范儿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GetFullDomain}提供,转载请保留.了,一位中年妇女在灯下忙碌,衣着整洁,举止优雅安静,如果不仔细观察的话不会注意到她在捡摊贩们扔掉不要的菜叶,一直以来对于艺术的印象都是曲高和寡,那一瞬间好像才迷迷糊糊地明白,如果不是那种精神上的不将就,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变的姿态,或许我就见不到今日的以色列,艺术对他们而言,何尝不是一种精神救赎。
责任编辑:方丹敏

点赞:29833 浏览:14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