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述鲁迅小说中色彩语言艺术特点

更新时间:2024-03-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阅读鲁迅作品的关键在于深刻领会作品的语言,本文结合中职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从色彩语言的艺术特点这一角度,尝试对鲁迅小说进行浅析。
关键词:鲁迅小说 色彩语言 艺术特点 形象 性格

一、用色彩语言对比描绘人物的肖像,揭示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小说《祝福》中,对祥林嫂的肖像描写达十次之多,但主要的描写有四次。第一次描写作品运用的“白”“乌、蓝”“月白”“青黄”这些冷色,给人以深沉的感觉。唯独她的两颊还是“红的”,说明这时的祥林嫂虽然受了折磨,但还没有完全丧失青春的活力。第二次的描写稍有些变化,“两颊已经消失了血色”。这里不再用“红色”,而是用“血色”,除了说明色彩,还包含有生命活力的意思,说明祥林嫂仅有的一点活力也消失了,揭示出祥林嫂的悲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第三次描写与前两次完全不同,写祥林嫂“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地站着”。是从动作上,特别是从脸色上、神态上,揭示祥林嫂心灵所受到的打击和痛楚。第四次描写是祥林嫂倒下前的肖像:“五年前的花白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这段描写十分深刻地反映了祥林嫂的悲剧已经发展到最后,她已经完全丧失了生命的活力。
在以上四次描写中,特别是对祥林嫂脸色变化的描写,运用十分恰当的色彩语言,一步步显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发展,以及性格和精神的变化。

二、用色彩语言表示人物的形象特征,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

在小说《药》里,鲁迅没有整个描写华老栓的形象,但几次提到他的“黑眼圈”。华老栓是个开茶馆的,常常烟熏火燎,同时又为儿子的病日夜操心,早起鲁迅小说中色彩语言的艺术特点相关论文由www.808so.com收集晚睡,他的眼圈发黑是必定的。“黑眼圈”在特定的条件下,也成为具有特征的色彩。鲁迅特别注意抓住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脸部表情特征,用色彩语言表现出来,起到了“勾灵魂”的作用。在《孔乙己》中,别人说孔乙己“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这些是他急于要和别人争辩的心理在脸上的一种表现。当有人说他“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这戳中了他的要害,他“脸上笼了一层灰色”,这是他羞辱心理在脸上的一种表情。这样就把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灵魂勾出来了。
对次要人物,有时甚至是一笔带过,鲁迅也用恰当的色彩语言表现其特征。如《药》中“红眼睛阿义”,使人们想到了牢头的贪婪和残暴;《明天》中的“红鼻子老拱”,使人们看到了一个酒徒的面容。总之,鲁迅用色彩语言表现人物形象的特征,容易唤起读者的想象,使读者根据鲁迅所描绘出来的主要形象特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再现形象。

三、用色彩语言描写景物,揭示人物形象的心理变化和时代特征

小说《故乡》是一篇描写农村生活和农民形象的小说,描绘了近代中国农村的图景。小说以抒情的笔调,竭力渲染了童年生活的美丽,将回忆中海边西瓜地上手提钢叉的小英雄闰土,和眼前被生活压瘪了的闰土对照,写出中国农民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层层逼迫下的深重的灾难。
在小说中,鲁迅还用色彩语言的描绘把写景与抒情和叙事结合起来,通过对故乡景色的感受,渗透了“我”对于反动统治的憎恨,对于故乡的爱,对于故乡人民生活命运的关心。“我”离开家乡,在船上看到“两岸的青山在黄昏中,都变成了青黛颜色,连着退向船后梢去”,表达了“我”的悲凉和沉重。“我”在朦胧中眼前出现了“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色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这段回忆,激起了“我”的希望,表达了对未来新生活充满了信心。两幅图画中,色彩由“深黛”到“碧绿”“深蓝”“金黄”,正反映了“我”的心情从“悲凉”到“希望”的变化。这里,寓情于景,情、景的色彩很好地统一起来,揭示了人物形象的心理变化和时代特征。

四、用色彩语言渲染气氛,烘托主题

鲁迅小说常常在环境的描写、故事情节的叙述中,用色彩语言来点染气氛,烘托主题,点出小说的时代背景,画出人物的本质色彩,从而寄象征意味于其中。在小说《药》中,鲁迅抓住刽子手康大叔粗暴凶残的特点,写他是“一个浑身黑色的人”“黑的人”。在小说的结尾处,特别安排了一只乌鸦,“乌鸦”也就成了有特定含义的色彩语言,渲染了荒凉、阴冷的气氛。在《药》的结尾处,夏瑜的坟顶“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数目不多,倒也整齐;而小栓和别人的坟顶“却只有不怕冷的几点青白小花,零星开着”。对照一下,看出夏瑜的坟是与众不同的。这里,出现在革命者坟上的“红白”花环,就“显出若干亮色”,透露了代表时代特征的革命的希望和力量。
(作者单位:阜康市高级技工学校)

点赞:4540 浏览:13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