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莫言小说《蛙》戏仿叙事艺术

更新时间:2024-03-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莫言小说《蛙》是一部结构独特的作品,是莫言近几年来推出的力作。小说采用书信与话剧相叠加结构完成。在这一新颖结构支持下,作品大量采用互文叙事技法莫言小说《蛙》戏仿叙事艺术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808s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特别是戏仿手段的运用,不仅丰富了作品内容,增强了作品趣味,而且还深化了作品主题,突出了作者的反思意识和作品整体的反讽效果。小说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的四封长信和一部话剧构成,自叙与客观展示相结合,多声部共鸣,混响效果突出,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风貌。小说《蛙》叙事艺术值得深入研究。
关键词:莫言;《蛙》;互文;戏仿;反讽
1003-0751(2014)03-0162-04
《蛙》是莫言近年来推出的力作,2009年底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出版后,好评如潮,直至2011年8月获得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对于该书,莫言颇下工夫,自称是“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一部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力作”。对于该书,莫言颇费心思,规定了特殊的阅读群体,“本书献给:经历过计划生育年代和在计划生育年代出生的千千万万读者”,以唤起他们尘封已久的记忆。毫无疑问,动人的传奇故事和深刻的忏悔主题是赢得读者青睐的主要理由。小说“讲述了姑姑——一个乡村妇产科医生的人生经历,在用生动感人的细节展示乡土中国六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的同时,毫不留情地剖析了当代知识分子卑微的灵魂”①。但另一方面,《蛙》一书中戏谑语言、戏仿式人物塑造、独特结构体式及反讽性整体风貌也为作品添色不少,需要重视。应该说是深刻的反思性主题和独具匠心的互文叙事艺术造就了《蛙》的成功。本文着重论述后者。

一、戏仿技法的巧妙运用

莫言是一个勇于探索创作技巧的作家,每一部作品都留下了作者深深探索的足迹。《红高粱家族》中第一人称叙述手法的大量运用,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传奇色彩;《天堂蒜薹之歌》用瞎子歌唱、报纸报道和作家叙述三个角度讲述同一个故事,使得作品具有多声部的混响效果;《酒国》三重文本叠加交织叙事的方式,则使故事扑朔迷离,讽刺效果凸显;而《生死疲劳》则以地主西门闹死后托生为驴、牛、猪、狗、猴的动物“眼光”讲述新中国成立五十年来西门家族的兴衰变迁,勾勒国家政治对个人及家庭社会的影响,小说故事不仅生动有趣,而且具有陌生化效果。《蛙》在叙事艺术上的最大突破就在于采用了互文手法,将戏仿技法发挥到了极致。
“互文性”概念最早由克里斯特娃于1969年在其《符号学》中提出:“每一个文本都把自己建构为一个引用语的马赛克,都是对另一个文本的吸收与改造。”②即每一个文本中都包含了其他文本涉及的因素,每一个文本都不可能是一个与外界绝缘的封闭的语言体系,而是与其他文本有这样、那样的联系。互文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兴起的一种文本观念,它来源于结构主义文本观,但又是对结构主义封闭文本观的有意反叛。互文理论在立足文本客观存在基础上,突出各文本之间以及文本与文本之外因素的复杂联系,强调文本作用阐释的开放性、多样性和不可重复性,构成了对传统理论的强有力挑战。
互文形式多种多样,戏拟与戏仿是其中之一。戏拟与戏仿(parody)有时被译为嘲仿、谑仿和滑稽模仿,其原意是指模仿别人的诗文而作的游戏文字或讽刺诗文。在文学接受活动中,时常遇到这样一些文字,它们似曾相识,却又别具用心,这有可能是作者有意为之的结果,此即为戏拟或戏仿。戏拟或戏仿不同于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传统诗学所主张的文学是对社会生活模仿和再现的观念,模仿是以严肃态度对生活进行再现。戏仿与其最大的区别就是在模仿生活或传统文本事件时运用了戏谑的态度,以此达到颠覆传统观念与定论的目的。“拟仿的前在文本一般都有崇高、神圣内容和优雅形式,并且内容和形式达到了有机统一,拟仿的目的就在于破坏这种统一性,以优雅的形式表达粗俗或不那么严肃的主题,借内容与形式的反差以造成‘笑’的审美效果。拟仿产生的心理机制就是前文本的严肃、高尚与此在文本的通俗、平凡产生交流,读者由前文本的严肃而积聚起来的情感因此在文本的空虚、轻飘突然转化为虚无,‘笑’便由此产生。从根本上讲,拟仿不是对前文本进行了转化,而是以漫画形式重新创作了前文本,新文本与前文本之间存在着张力关系,前者对后者进行了否定与讽刺。”③
小说《蛙》最突出特征就是大量采用戏仿形式进行叙事,强化了作品艺术表现力。
第一,狂欢、戏谑的语言运用。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需要最大限度调配语言、挖掘语言潜能,增强作品表现力、感染力。莫言是一个语言大师,其作品突出审美风格就在于通过充分的形象化语言描写,极其细腻、酣畅地书写作品人物的细微感受。这在其作品《丰乳肥臀》《第四十一炮》《酒国》等中都有突出展示。《蛙》与上述作品相较,语言已经收敛,描写已经冷静,其对语言的出神入化运用主要通过戏仿形式得以凸显。戏仿一方面增加了作品容量,另一方面又以狂欢、戏谑方式颠覆了前在语言,造成或幽默或讽刺的艺术效果。例如,作品在讲述侄子象群入伍要当飞行员时,写道:“大哥忧心忡忡地说:你可别去寻求刺激,人要爱国,当兵的更要爱国,当飞行员的尤其要爱国。”④这让我们想到了“”期间某些领导人的讲话,还让我们想到作品中准姑夫王小倜驾机叛逃台湾一事,作品得以扩容。在写母亲劝说姑姑放弃计划生育工作时运用如下语言:“说,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办事,人是活宝,有人有世界!我母亲说。还说,不让老天下雨是不对的,不让女人养孩子也是不对的。”⑤这种有意的篡改不仅符合说话者身份和当时语境,而且表现力增强,具有突出讽刺效果。在《蛙》中类似的语言活用现象俯拾皆是。
第二,戏仿、夸张的人物和情节。小说以丰富曲折的故事叙述和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塑造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莫言小说尤其擅长于此。在《蛙》中莫言巧用戏仿手法在增强故事曲折性、传奇性的同时,书写了生活的多样与复杂。头顶西瓜皮凫水、躲避计划生育的耿秀莲让我们想起了抗战小说中与日本鬼子打游击战的武工队员;陈鼻一家利用地道、地洞逃避计划生育的细节很像电影《地道战》抗日战士与敌人周旋的细节;王脚利用运桃掩护女儿出逃的细节,就像中国现代战争小说中群众掩护、转运八路军、解放军伤员;水陆运桃的场景让我们仿佛看到解放战争时期的支前大军。作品中大量存在的夸张场面描写,唤起读者想象,让我们仿佛回到了如火如荼的革命建设时期,“吃”煤的场面映射了饥荒年代的残酷;隆冬时节胶河北岸滞洪区批斗会场面,反射出“”的狂热与荒谬。而堂吉诃德饭馆的巧妙布置使名著《堂吉诃德》成为阅读“底本”,戏中戏《高梦九》剧情设计与胡断“案”让人想起包公判案及“狸猫换太子”事件。这一别具特色的互文手法让我们回到历史,在与历史经典的对照中体会到现实的阴暗与残酷。上述互文叙事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强了作品讽刺效果。莫言小说《蛙》戏仿叙事艺术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808s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

点赞:13499 浏览:57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