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电视时政新闻报道弊端及策略

更新时间:2023-12-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新闻媒体已经成为政府树立形象、增强公信力的重要手段。当今,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正在进行,使得时政新闻报道更加令人关注。如何平衡党性原则和传播原则是,时政新闻报道必须要认真面对的理由。如何克服当下报道弊端,本文提出了合理的策略和个人观点。
关键词 时政新闻;媒体;意识形态;传播
A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8-0051-01
中国的电视时政新闻从开始到现在,就一直带有强烈的党性原则,主要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和政策,因此被业界形容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新闻节目报道不断推陈出新,在节目内容和播报形式上有了很大的优化。央视《新闻联播》是国内收视率最高、影响力最大的时政新闻栏目,各省市电视台基本都有专门播报时政新闻的栏目。比如《北京新闻》、《湖北新闻》、《福建新闻联播》、凤凰卫视《风暴眼》、《长春新闻》等等。而具体到某一则时政新闻而言,从标题即可区分,比如《对全国党委秘书长会议作出重要批示强调 狠抓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确保政令畅通、决策落地生根》、《李克强出席德国总理默克尔举行的欢迎仪式》、《全国政协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建言核电和清洁能源发展 俞正声主持》、《纪委监察部召开年度新闻发布会》、《王国生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工作》等。
电视时政新闻的播出内容和顺序研究形成了固定格式,领导职务排名决定播出顺序先后,主要领导必须有正面特写镜头、指出和强调成为稿件主要内容,这系列党性,导致时政新闻在传播过程中有两个主要弊端:
其一、形式乏味。领导讲话、重要会议、政策实施、公务活动的文稿的固定格式基本上都采用模仿央视《新闻联播》的套路。比如2014年06月13日《主持召开会议》,文稿结构是什么时间,谁主持,研究什么,领导强调或指出,出席领导点名。在电视画面拍摄上固定为:大全景进入,领导画面,听众画面,大全景切出。
其二、文字刻板。由于带有较强的政治性,一般时政新闻除了要求文字严谨、画面考究之外,文稿的措辞也相对固定,同时领导职务、会议全程、文件标题等等一些硬性的信息必须加入到新闻之中。这就导致一条新闻干干巴巴,使得在播报中二次创新的空间非常小。
在传播过程中,政府与媒体的关系在彼此调整,组成一个有序的政治传播体系。一方面要保证公众媒体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在政治领域要发挥能动性,发挥积极的舆论导向作用。本文以为,时政新闻的的改善,无法从根本上动摇内容要素,但是却可以从形式上下工夫。
1 挖掘会议新闻信息
一般情况下,政府重要会议、领导活动等新闻是时政新闻节目的“规定动作”,是属于必须报道的内容,相对社会新闻报道来说,可读性或吸引力较差。然后,会议新闻的信息量是十分丰富的,只要认真挖掘,让这些硬新闻出彩,也是比较容易的。首先,严格制约字数,缩减“指出”、“强调”的内容,挖掘受众关心的有效信息。其次,抓拍细节和领导有个性的语言和动作,突出现场感,以人文叙事的方式展开。2013年7月21日上午,来到武汉考察,一下飞机就冒雨来到武汉新港阳逻集装箱港区。在报道中,记者就抓拍了打伞的镜头:雨下得很大,积水没过了脚面,他卷起裤腿,打着雨伞,向工作人员了解物流等情况。再比如:在去年全国报道中,前方记者注重抓会场上的鲜活新闻,注重文风生动活泼,让时政新闻更有看透。如3月10日,《新闻联播》播放的《”特写:“一张纸,献爱心”》:今年在每个“”驻地都设有“一张纸,献爱心”的废旧报纸回收箱,这一举手之劳不仅可以“变废为财”,还能帮助特殊困难群体记者发现这个小小的爱心行动,来自一位委员的提案。报道篇幅不长,抓住了社会热点,小切口展示大主题。
2 加强重大主题报道互动
围绕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方针开展报道,一直是时政新闻的重要优势。各省城市台在重大题材的政治报道中,找准结合点,突出与受众互动。比如,不仅在策划时注重民生视角,小处落笔,反映重大主题,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2014年06月13日《福建卫视新闻》,播出《为大学生创业保驾护航 高校推出创业实践项目 学生自主经营》,用一个月的时间,遍访100名大学毕业生,同时省市相关领导分别来到招聘现场,倾听大学生和招聘单位意见,为求职者鼓劲。改报道活动不仅得到毕业生的积极响应,而且得到省市领导的批示肯定。
3 准确把握舆论导向
舆论导向理由主要体现在突发事件报道中,要争取抢先发声,在事件性新闻报道中把握主动,引导舆论。比如在云南鲁甸发生6.5级地震后,当地的时政新闻记者立即赶往灾区一线,克服交通不便、食宿艰苦等困难,以记者一路的所见所闻展现灾区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救援人员无私大爱。
时政新闻对突发事件报道不能只是停留在事件本身,还应发挥党的喉舌优势,对事件进行深度解读,就事件发生的内容、理由、背景,事件处理的原则、策略、措施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度解读,同时,注重做好反思性、服务性报道。通过解释性报道或评论回答读者关心的理由,对社会舆论进行引导,抢占制高点。2014年5月28日,6名教徒在山东招远一家麦当劳餐厅将一名无辜女性吴某殴打致死,引发全国震惊。山东省各级媒体的时政新闻栏目迅速赶到案发现场,全程报道事情始末,一系列报道不仅为受众解密了教,还对网上的不实传言进行了辟谣。
时政新闻报道题材主要为党建、、法治和社会等领域所发生的事件和带有苗头性的现象,提出一些政治领域中有深度、值得部门关注的理由,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我们应该突破传统政治报道表扬多、争议少的模式,更多地以探寻的态度,去分析新事物,辩证看理由,还原事实本身;不是非黑即白,而是有肯定、有争议,同时指出目前还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完善和提高的多方倡议,并邀请各领域专家对报道内容进行点评,增强稿件的深度和厚度。
综上所述,时政新闻报道要从单向传播到双向互动的报道思路转变,淡化政治气息和说教,增强吸引力,最大限度地在受众中引起关注。
参考文献
[1]丁和根.党新闻舆论监督观的历史生成与实现去向[J].南京大学学报,2003(4).
[2]沈国麟.制约沟通:美国政府的媒体宣传[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喻国明.当前中国传媒业发展客观趋势解读[J].现代传播,2004(2).
[4]刘华蓉.大众传媒与政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点赞:3554 浏览:8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