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让新闻“眼睛”亮起来

更新时间:2024-03-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新闻标题是对新闻内容加以概括或评价的简短文字,被称为新闻的“眼睛”。俗话说:“看书看皮儿,看报看题儿。”新闻标题是指引读者的“路标”。一个好的标题,能画龙点睛。因此,要格外重视报纸新闻标题的制作,着力在“平”、“活”、“美”、“跳”、“雅”、“说”、“问”上下功夫,增强标题的吸引力,让新闻的“眼睛”亮起来。
【关键词】新闻标题 “眼睛” 亮起来 吸引力
新闻标题是对新闻内容加以概括或评价的简短文字,被称为新闻的“眼睛”。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时代,新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人们对新闻的选择,首先是通过对新闻标题的选择来实现的。可以说,新闻标题已成为读者认识新闻内容、判断新闻价值的第一信号,成为决定是否进行深层次阅读的第一选择关口。
古诗云:“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鲁迅说过,记人,最好记他的眼睛。看人先看眼,看文先看题。新闻靠“眼睛”传神。俗话说:“看书看皮儿,看报看题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见,新闻标题的重要性。笔者以为,若想写好一篇新闻报道应首先从标题制作入手。

一、新闻标题不抓人“眼球”

简洁、准确、传神,是制作新闻标题追求的目标。但在新闻标题制作上,往往存在内容缺乏事实、思想缺乏观点、语言缺乏文采等理由。
1、内容缺乏事实
“某某市打击专项行动成效显著”、“某某区集中整治违法建设成效显著”,这是在一些党报上经常见到的标题。显而易见,新闻核心信息没有被提炼出来。若是将标题稍作调整,改为“某某市:一举捣毁4个窝点”、“某某区:第一批10个市级拆违重点全部拆除”,则新闻事实就点了出来。可见,新闻标题不能脱离新闻事实而独立存在,一定要凸现事实主体、把握核心信息,将新闻中的兴奋点提炼出来。
2、思想缺乏观点
“今朝“明珠”更靓丽——某某县巩固文明县城纪实”、“徜徉在如诗如画中——某某市美好乡村建设纪实”,这是成就性新闻报道常见的标题。就新闻标题的文采而言,无可挑剔;但读完整篇文章之后,不知记者所云,理由在于新闻没有思想观点。记得一位新闻老前辈曾说过,“新闻写到最后,最重要的不是文采,而是思想观点。”可见,标题应以思想取胜。
3、语言缺乏创新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作文如此,做标题亦如此。在报纸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标题:“将……进行到底”、“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样的标题缺乏个性,但大家还不厌其烦地去套用,结果只能是味同嚼蜡,索然无味。标题要有文采,有文采才能使标题“美”起来。一条“美”的标题,可以借助许多手法,如可通过比喻、对偶、回文等修辞手法,让文字形象、生动、醒目、活泼起来。常言说,“文察于目”,就是这个道理。

二、新闻标题的“亮眼”技巧

新闻靠“眼睛”传神。新闻标题要做好、做活、做出个性,应着力在“平”、 “活”、“美”、“跳”、“雅”、“说”、“问”上下功夫。
1、让标题“平”起来
新闻战线“走转改”,其中“改文风”怎么“改”?笔者以为要向着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向改。改文风,首先应该从新闻标题上改,要贴近大众取精华。
新闻标题的制作应尽可能地使用大众的语言,力求口语化、通俗化、生活化。2013年3月19日,《淮南日报》刊登了题为《8个亿12个建设项目没花一分“典礼钱”》的新闻,简朴的语言,直接揭示主题,极具冲击力。再如《楚天都市报》的一则消息,《雨,要停了!(主)今晚至明天转晴(副)》。这则标题很简单,读者看了再明白不过,而且更重要的是,标题给人一种平易近人的感觉,就好像熟人在路上碰到了打个招呼说:“喂,雨,要停了!”副标题在雨停的具体时间上给主标题一定补充。这些来自社会生活中的语言,朴实、自然,让人感到非常亲切。
2、让标题“活”起来
2005年3月11日,《羊城晚报》刊登了一则有关天气变化的新闻——《今晚北风拜访冷雨敲窗》,标题令人赏心悦目。仔细推敲,标题成功之处在于妙用两个动宾词组,辅之以拟人化的手法,使标题赋予了一种特殊的意境。整个标题化静为动,变死为活,增强了标题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新闻靠标题传神,而要使标题形象生动,常用的策略就是巧妙地使用动词。一个动词恰到好处地使用,能使一条标题顿时生色,能使一个人物栩栩如生,能使一个场景活灵活现,从而也使整篇新闻别具一格。2008年奥运会期间,中国女子体操队获得团体金牌后,《京华时报》做了这样一个标题:《凤舞九天初吻桂冠》。一个“吻”字,使标题立刻产生强烈的动感,可谓一字千金,恰到好处。
3、让标题“美”起来
2009年11月24日,《淮南日报》二版头条刊登了题为《为快速成长的“孩子”穿上一件合身的“衣服”——我市剖析》的新闻报道。标题的成功之处在于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手法,把乡镇比作快速成长的“孩子”,把新政比作一件合身的“衣服”,使得新闻标题立即“美”了起来。
比喻,是让新闻标题“美”起来常用的修辞手法,但不是唯一的手法,可综合利用引用、对偶、回文等修辞手法,在不生搬硬套上的基础上,进行多元素整合,能让读者感到语言之美和标题之“靓”。如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同志在深圳纪实》,这是新闻业界耳熟能详的新闻名篇。作者在此借用了唐朝诗人李贺的诗句,这个标题一语双关:既表达让新闻的“眼睛”亮起来相关论文由www.808so.com收集了诗人对无限春光的热烈欢呼之情,也表现了同志南巡讲话给深圳乃至全国带来了深化改革开放的春风,同时表达了人们对小平同志到来的喜悦之情。
4、让标题“跳”起来
文似看山不喜平。做标题太平稳了,吸引不了眼球,标题只有“跳”起来,才能夺人眼球。
例1:(副题)胡鞍钢:腐败损失有多大
(主题)每年一万亿例2:(主题)养老保险空账1990亿
例1、例2标题中的数字可谓是天文数字,直接揭示理由的严重性。标题中既要有数字,还要尽量转化为读者让新闻的“眼睛”亮起来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808so.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有生活经验的具体描述,如“北京市年生活垃圾为5亿吨”,就可转化为“一个北京人一天生产垃圾4.2斤”,这样的标题就会给人深刻的印象。
在新闻标题制作中,运用数字,让数字说话,是勾住读者第一眼的重要手段。同时,要注意选择角度。新闻标题新,也指角度新。2013年5月9日,《淮南日报》一版头条刊登了题为《民生,“美丽凤台”的幸福注脚》的新闻。该新闻重在报道全国文明县城——凤台县巩固文明创建新举措。文章没有面面俱到的写,而是突出民生创建思维。标题也是恰到好处,既彰显创建民生思维,也切合文明创建主题。
5、让标题“雅”起来
白居易有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能吟咏的标题,必先有情。清代袁牧在《读诗品》中讲:作者情生文,读者文生情。以情征服读者是文章所固有的特征。标题要有韵味,耐人琢磨,需借助古诗词这个“调味剂”,让标题“雅”起来,从而做出富于感彩的亮眼标题。
2010年6月11日,《淮南日报》一版刊登了笔者题为《 “人工湿地”:吐故纳新清如许》的通讯。标题巧用成语“吐故纳新”,巧吟朱熹《观书有感》中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诗,准确诗意地表达了“人工湿地”“吸入”生活污水、“吐出”汩汩清流的生态功能。
连战首访大陆时,有一家报纸标题是:“(引题)中国国民党主席率团抵南京,迈出历史性第一步;(主题)连战:返大陆兮恨太晚。”这个标题好就好在,让标题“雅”了起来。与其它标题不同点在于,使用了一个古汉语的叹词“兮”,令人耳目一新,有效地制造了一种情绪和氛围。再如《怎一个“俗”字了得——人大代表抨击媚俗文化流行》(《楚天都市报》),化用李清照词中名句“怎一个愁字了得”,真是用得巧,用得妙,将对媚俗文化的态度鲜明地表达出来,给读者带来很大的冲击力。
6、让标题“说”起来
2002年5月15日,《安徽日报》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山火问:我烧了三天,为何不管;乡长答:你过了地界,非我管辖”。一问一答,标题精彩生动,理由不言而喻。
在新闻写作中,学会用“问答式手法”,让标题会说话,往往事半功倍。2003年12月16日,《羊城晚报》有一条报道:在我国沿海主要省份中,广东省海洋产业总产值曾处于领先地位,但由于长期以来对海洋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对生态造成了较大影响,渔业资源不断衰退,部分海域趋于荒漠化。这条新闻,标题不太容易做得生动,如果用拟人化的手法说出来,就不一样了:“海洋问:‘我的鱼呢?我的鱼呢?’”让海洋来发问,并且连用了两个“我的鱼呢”,表达了诘问的急切。
7、让标题“问”起来
一般而言,读者都有一种打破沙锅问(纹)到底的好奇心。提出理由,就是直接抓住读者和吸引读者注意力的捷径,记者、编辑在制作标题时,通过设问,能对读者形成挡不住的“诱惑”。
2009年8月10日,《重庆晚报》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重庆暴雨考验着谁》。标题通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去了解暴雨究竟考验着谁?暴雨考验着政府的应急能力与服务精神、城市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及市民的文明素养。读者读完之余,豁然开朗。
由于标题要力求简洁,笔者以为,问句做标题多以不加问号为好。但不带语气词的是非问句做标题时,一定要加问号。例如:“他得了冠军?”这个句子是对“他得了冠军”这一说法提出疑问。如果不加问号,疑问语气就表现不出来了,会造成误解。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一个好的标题,往往画龙点睛。笔者认为,报纸新闻标题的制作应在重视日常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好的技巧,只有实干加技巧,方能做出清新亮眼、可圈可点的标题来。□
(作者单位:淮南日报社)
责编:姚少宝

点赞:23040 浏览:106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