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中学历史课改中理由

更新时间:2024-02-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毕业生求职无门,每年又有的企业老板感慨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北京、上海、广州的住宅中到处可见蜗居的待业大学生……各种现象表明,的教育已经出了很大的理由。人们习惯把理由的矛头指向高校。的确,高校诸多令人不愉快的理由。然而,扪心自问,高校学生的来源又是哪里,的中学教育又是否能够逃脱责任,的中学毕业生又是否全部合格?答案是否定的。
所幸的是中学教育早在年前就已经实施了改革。自古未有一成不变之。近些年中学各个学科进行的改革,就是尝试着对僵化的中学教育做一些转变。但是多年的尝试,在笔者看来,依然诸多不尽如人意的老理由。
1.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脱节
教师每天都和学生在一起,教师的工作对象也是学生,怎么能说与学生脱节呢?事实是此脱节非彼脱节。大家都有过开公开课的经历,每当公开课开设时,几乎每一位教师都会着急、抓狂,甚至是几天前就睡不着觉,即使老教师也不能幸免。接下来非常负责的、认真的老师就开始全面准备了。他们在网上找资料,包括课件、文字资料,向同行的教师请教,一次又一次地试讲,最后是比赛。整个过程下来认真的老师就会脱一层皮。但是想过没有,自己在做事情,学生在哪里呢?的工作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提前设定好的,甚至是说的每一句话。学生的学习就是老师把自己的备课成果灌输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教师的自说自话,完成教学任务而已,只不过这个教学任务完成得如此流畅,看起来完美无缺而已。不过这种教学策略算是很好的,起码是一节非常优秀的传统课,学生如果认真听课、勤奋复习、练习,考个高分应该不是理由。
2.教师与学生的过度交融
师生关系融洽,这原本是件好事,然而,过犹不及,任何事情都有个限度。师生关系过于融洽并不是个好现象,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如:学生起哄让教师讲某个理由,教师怕伤学生感情就被学生牵着走,表面上课堂气氛活跃,但实质上学生一无所获,这样的师生关系是不可取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既要放得开,也要收得住才行,要恰到好处。
3.教师的创新性较少
网络遍天下,四通八达,方便了的生活,也便利了的工作和学习。教师每天用电脑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教师同行之间也更加方便地相互借鉴。但是借鉴不可避开地就会带来抄袭。试问哪位教师没有过“粘贴”“复制”,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创新性丧失。比如一个课件,即使是公开课,也随处可见一点都没有修改的网上下载课件,至于教案,同一课题不同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相似度高达80%以上,这不得不值得思考。这种复制粘贴的课件教案只会降低教师的水平。
4.教师过分依赖于教材而不敢有所突破
历史教育在初中阶段比较简单,许多内容学生在小学时看《上下五千年》就已经了解,此时,教师如果再按照教材“一步步”地走下去的话,就会使原本生动有趣的历史变得毫无生机和活力。又如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摘选的是比较重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此时教师切不可只讲教材上的内容,这样会使学生的视野非常狭窄。另外有些教师在备课时过分依赖教参,殊不知教参有些已经过时、陈旧。
上述理由,笔者认为应该采取如下措施:
(1)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备课。如事先了解学生关于某一知识点的程度。“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历史教学这一战,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知识储备,才可能做到事半功倍。又如在组织课堂活动时要制约好课堂。中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积极性高,教师既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又要让学生有秩序地参与,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也可以让学生试讲,然后教师补充,从而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2)历史的拓展要恰到好处。《普通高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比较少,而且是较为死板的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深思历史理由,更深层次地去探索历史的奥秘,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历史教师的任务不单单是交给学生知识,更的是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感悟。此外对于知识的扩展,要根据学生的时间和兴趣而定,不能太深,否则学生会耽误时间,甚至是失去对历史课的兴趣。
历史的拓展要留有悬念,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求知。多给学生介绍一些历史类的通俗读物、纪录片,学生的知识面就会扩展,认知水平也会提高,同时教师的水平也会提升,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教学相长”。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既有成就也有缺点,应该非常清楚自己的缺点,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新的出路。鲁迅先生说过: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希望中学历史课堂改革这条路走得更加坚实。 WWw.808so.com 808论文查重

点赞:17715 浏览:80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