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在欧洲传播及其影响

更新时间:2024-03-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中国活字印刷术和造纸术为西方近代出版技术奠定了物质和工艺基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对中国传统出版业影响有限,但对西方近代机械印刷术却作用重大;而造纸术在西方的两次传播,对欧洲传统造纸生产原料、制造工艺和设备革新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欧洲实现了造纸技术的近代化。
关键词:印刷术;造纸术;技术传播
在电子媒介出现之前的十几个世纪,印刷媒介是人类最主要的信息传播载体,以印刷、造纸技术为核心的传统出版技术体系不但转变了传统社会的信息储存和传播方式,还对西方近代出版技术的发明产生了重大而直接的影响。

一、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的起源与发展

造纸始于汉代,至东晋时期纸已完全取代竹木简、帛等书写材料。唐代,人们已熟练掌握施胶、染色、加蜡和填粉等一系列造纸工艺,这一时期最具革命作用的技术突破是利用植物茎杆纤维制造“竹纸”,使纸的物理性能大为提高。宋元时期,人们开始利用自然动力和机械设备,如使用水力驱动的水碓进行打浆等操作;由于植物性“纸药”的发明,纸的品质进一步提高,在纸品厚度、密度和长度制约上实现了突破。之后,经历明清时期的集大成阶段,传统造纸技术体系得以完善:从技术操作看,浸解、洗涤、抄造、压榨、焙干等工艺流程已与现代造纸原理完全一致;在原料选取上,除了传统的破布、渔网、棉絮等,主要采用纤维长、胶质少的植物原料,包括麻类、棉花等韧皮植物,桑、楮等树皮,以及稻秆、麦秸、芦苇等草本原料,可谓成本低廉、品质上佳。直至20世纪末,这些材料一直为现代造纸工业所广泛使用。
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毕晟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开创了世界活字拼排制版之先河,极大提高了印刷效率,“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活字制版技术从根本上转变了雕版印刷的技术原理,使设备利用率和周转率显著提高,而原材料消耗大为降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对中国的影响非常有限,事实上,在近代机械印刷技术传入之前,雕版印刷技术一直占据传统出版业的主流地位。然而,活字印刷术却为西方近代机械印刷术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和工艺的坚实基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作用。

二、传统造纸术在欧洲的传播及其影响

自公元105年东汉蔡伦造出“蔡侯纸”,中国造纸术便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向西传播的顺序大致是印度、中亚、阿拉伯、叙利亚、埃及和摩洛哥,最后是欧洲和美洲。造纸术迟至12世纪才传入欧洲,源于阿拉伯人对造纸术长达四百年的封锁和垄断。据考证,阿拉伯人在12世纪才将唐代麻纸技术带到欧洲,1150年西班牙建立起欧洲第一家造纸厂,此后,法、德、荷、意、英等国也陆续掌握了造纸术。1568年法兰克福出版的《百职书》就纪录了当时欧洲的造纸技术,其设备和工艺与中国传统造纸基本一致。到16世纪,纸张已完全取代欧洲传统书写载体羊皮,普通百姓也有能力购买,从而推动了欧洲各国文化的普及和发展,进而为文艺复兴奠定了物质基础,“造纸一事,尤为重要,即谓欧洲文艺复兴之得力于纸,亦不为过”。此为中国造纸术在欧洲传播的第一阶段。
至18世纪,随着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传统造纸技术和生产效率已经无法满足欧洲社会的用纸需求,表现在工艺流程繁琐、设备陈旧、产量过低,且无法造出长幅平滑纸。为此,欧洲人再次将目光投向造纸业经久不衰的中国。据潘吉星的研究,在一个多世纪里,欧洲先后从中国获取了十多项先进技术原理和工艺,如原材料扩展、“纸药”原理和工艺、纸帘抄大幅纸技术、铜网抄纸和圆筒侧理纸工艺等。明清造纸技术体系的整体输入,弥补了欧洲传统造纸技术的重大缺陷,使欧洲中世纪造纸技术理念、工艺、设备以及原料采集实现了根本性转变,也拉开了欧洲近代机器造纸技术革命的序幕。这是中国造纸术在欧洲传播的第二阶段。
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欧洲人很快完成了造纸技术的机械化过程,自1798年法国人罗贝尔特发明连续抄纸设备即长网(长帘)造纸机后,改良抄纸机、圆网纸机、长网造纸机以及烧碱法制取木浆等技术陆续出现。其中,长网造纸技术将竹帘换成铜网,又增加了伏辊、压辊、烘辊及卷纸辊等,形成从纸浆到成品纸的连续性作业。1870年磨石磨木浆工艺获得商业应用,标志欧洲近代机器造纸技术体系的正式形成。
近代机器造纸技术革新之所以能够成功,归根到底依赖于来自中国的技术原理,它们是近代造纸机关键部件设计的技术基础:一是原料多元化思路;二是可卷曲纸帘抄大幅纸工艺;三是以圆筒形纸模在浆内旋转拉纸;四是以旋转圆辊对湿纸压榨去水;五是.以热源对湿纸强制干燥;六是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造纸。学术界的研究表明,18世纪以前的欧洲造纸技术无法为近代技术革新提供支撑,除机械打浆机以外,其他技术要素都缺乏近代作用。与此相反,清时期欧洲人从中国输入的十多项技术要素,近半成为近代机器造纸的核心或重要构成部分。其中,圆筒侧理纸工艺是制造长网机和圆网机的技术基础,而这一技术突破彻底解决了欧洲传统工艺改造理由,机制纸生产得以迅猛发展。
可以说,欧洲近代机器造纸技术体系是在中国造纸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18至19世纪中国造纸技术和理念的再传入,欧洲造纸技术革新就无从谈起。诚然,由于中国缺乏欧洲工业革命的基础,无法实现向近代造纸技术的转型。反观欧洲,当时已具备了技术革命的社会、技术和文化诸因素,一旦有了中国的造纸理念和技术,“近代化”就是应有之意了。

三、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及其影响

宋代毕晟首创的胶泥活字印刷术,是具有深远影响的技术革命,法国斯丹尼斯拉斯·茹莲认为:“印刷术中最重要的改良,都不及宋代的活字术”。从工艺原理上看,近代的铅字排版与胶泥活字印刷是完全一致的。活字印刷术发明后不久,即经西域传到波斯、埃及等国,旋又传入欧洲,大致在15世纪20年代。在此之前的宋元之际,即造纸技术在欧洲普及一个世纪之后,雕版印刷术才开始在意大利、德国传播,随即就出现了以图画为主的雕版印刷品。

点赞:32159 浏览:146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