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析《牧羊曲》传播文化作用及社会价值

更新时间:2024-03-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牧羊曲》是20世纪80年代流行的电影插曲之一,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一首老歌,也是当今大众喜爱的老歌,它的神奇在于唱出了少林的侠义精神、禅武精神,随同电影《少林寺》的国际化影响,使少林功夫走向了世界,使世界了解了中国的少林、嵩山。《牧羊曲》的开创性、传奇性、文化标志作用显而易见,在传播中它创造出了一个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真正彰显出了经典流行歌曲卓尔不群的文化作用与独特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 插曲;文化作用;社会价值;牧羊曲
音乐,尤其是歌曲的流行与传播,与其自身的旋律、节奏以及词曲所蕴涵的思想主题或某种整体性的社会情绪密切相关。影视插曲作为歌唱性的镜头语言,在本身具有一定艺术生命力与感染力的同时,往往借助影像故事表述过程中非线性镜头语言那更为直接的视觉冲击力与情绪感染力更易获得观众的认同与青睐。当一首优秀电视歌曲以好听好记的音调、朗朗上口的歌词恰逢其时地抒发或表达出某个时段的某种社会情绪,那么它的词曲就会与影片本身一起掀起某种文化风潮或形成某种社会文化现象,以流动的乐音为大众呈现出一个时代的文化指向和大众的精神渴求,彰显出经典流行歌曲卓尔不群的文化作用与独特的社会价值。
纵观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内地影视作品,在社会影响上能够达到上述传播效果的优秀配乐插曲可谓屈指可数。不过,老版电影《少林寺》插曲《牧羊曲》就是佼佼者之一。这首歌曲借助电影及自身的音乐传播创造了一系列的奇迹,形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与文化冲击波,具有非同寻常的文化作用。直至今日,无论是少林类型题材影视片的创作,还是游客到功夫之都登封市观光旅游,或是昼登禅宗祖庭嵩山朝拜览胜,夜观声名菲誉中外的大型实景音乐演出《禅宗少林》,因电影《少林寺》与插曲《牧羊曲》流传产生的文化涟漪,即与之有紧密关联的重大文化事件不胜枚举,甚至从嵩山历史文化建筑群以“天下之中”的名目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到风行海内外的“中国功夫热”“河南卫视《武林风》栏目热播”等社会文化现象之中,我们仍能管窥到电影《少林寺》及插曲《牧羊曲》的影子发挥着难以想见的隐性作用。因此,就历史价值、文化作用与社会传播效应而言,笔者认为《牧羊曲》是一首具有开创性、传奇性与文化标志作用的优秀影视插曲。
一、开创性
《牧羊曲》的出现与流行打破了20世纪80年代初内地流行歌坛港台歌星及港台流行歌曲占决定性优势的“一边倒”局面,使内地原创流行歌曲的民间传唱热度第一次超越了同时期流行的港台歌曲。
回顾三十多年来当代中国内地的流行音乐发展史,可以发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听到的流行音乐基本上都是从港澳台地区和海外华人文化圈流入的,在流行歌曲创作、表演、传播的各个环节,内地作为文化资源与文化积淀丰厚的发达地区却沦为原创性流行音乐作品的文化洼地,成为境外华人流行音乐文化产品的输入地,这种文化源流倒置的反常情况是毋庸置疑的不争事实。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打开了封闭的国门,为现代流行歌曲的流入与传播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空间,当听惯了慷慨激昂进行曲、铿锵有力样板戏的内地听众与以邓丽君为代表的港台流行歌曲不期而遇时,内地青年群众为那些妩媚、充满温馨生活质感的歌曲所彻底倾倒,内地的流行乐坛成为港台歌手的“星光大道”。正在港台流行歌曲“成功登陆”并大行其道形成大众文化消费趋势或流行现象之时,一首由内地作曲家王立平取材民族传统音调素材,紧密结合悠久灿烂的中原文化与壮丽秀美的嵩山风景,为电影《少林寺》创作的插曲《牧羊曲》,犹如这股港台流行音乐文化风尚中逆流而上的一叶扁舟,在当时的内地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为嵩山少林寺及少林功夫赢得海内外的盛名美誉插上了“乘着歌声的翅膀”,进而掀起了一场全民的习武风尚。
在人际传播与大众媒介传播交织而成的信息网络中,中岳嵩山与少林寺逐渐成为一处闻名世界的旅游与习武的圣地。因此,就影视歌曲传播流行所造成的文化影响力与经济社会效益而言,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内地没有哪首原创影视歌曲能与影片《少林寺》的主题插曲《牧羊曲》比肩。
二、标志性
在影片《少林寺》中以插曲的艺术面貌出现的《牧羊曲》,被民众接受、喜爱、广为传唱,最终成为一首感染青少年及全民习武思潮、影响大众文化存活状态的流行歌曲,标志着中国内地流行歌曲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电影插曲世俗化时代”,即电影插曲表达的思想主题不再以革命或党与国家、集体、人民的事业等泛化的政治意识形态为纲,而是反映个人化情感的流行音乐,充满着人情味和世俗性,《牧羊曲》因此成为内地电影插曲及流行歌曲创作主旨与所要表达思想主题的一个分水岭与界标,具有重要的文化标志作用。
这首由著名词曲家王立平先生创作的影视歌曲,将少林巍峨肃穆的古禅寺院、雄伟壮丽的中岳嵩山、引人入胜的少林功夫、真挚苦涩的僧女情恋等诸多新鲜元素融入音画同现的歌曲声中,于是那“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莫道女儿娇,无暇有奇巧……”的悠扬歌声犹如春风拂面,让听者耳目一新,循着中岳嵩山那迷人的风情与郑绪岚动人的歌声,听惯高音大喇叭的内地民众,自然愿意遁入歌亦迷人人自迷的忘情之境,引发了无数观众心灵深处青涩初恋的情感共鸣,形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流行风潮。
自此,中国内地流行歌曲开始放下了革命意识形态的政治重负,反映个人情感的流行音乐作为民众日常文化生活中的正当需要,伴随着一些文艺“卫道士”的批判普遍传唱开来。
三、传奇性
《牧羊曲》的歌曲及其依附的综合性艺术形态电影《少林寺》一道创造当代中国社会的许多文化奇迹,颇具传奇性。随着电影《少林寺》的热映及歌曲《牧羊曲》的社会流行,其社会价值与文化作用在广度外延与深度开拓方面有了更多、更大与令人意想不到的收获。
首先是电影《少林寺》创造的同题材电影的播映奇迹与商业神话。这部1982年秋季推出的功夫片在全国各地影院上演,场场座无虚席,1970年以后出生及之上年纪的很多观众都看过不止一次,创造了在今天看来难以超越的商业价值与社会文化的双重奇迹。在商业上,影片《少林寺》在当年一毛钱一张电影票的时代创下了上亿的票房,在济南,最高票价竟然炒到了10元钱,整整翻了100倍。按照当下最正常的电影票价换算,这部电影创造了相当于二百亿元以上的总票房,这不仅是中国电影票房难以超越的奇迹,在世界范围亦是一个鲜见的由电影艺术与商业票房塑造的 “摩天双子星塔”, 其具有的史诗性令后来者无不钦佩。

点赞:29357 浏览:133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