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更新时间:2024-03-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创新教育是培养民族创新精神的主渠道,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阵地,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培养人才的创新素质,激发学生所固有的创新潜质,转变学生观,就是要把学生看成具有独立意识的人;建立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创新能力;转变教学观念,确立素质和创新教育的基本教学思想;挖掘教材,不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教育 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则是培养民族创新精神的主渠道,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阵地,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如何将创新教育落到实处?如何培养人才的创新素质?从自己的教学体验中,我觉得从以下几点入手,可以激发并发展学生所固有的创新潜质。

一、 学生观的转变

要把学生看成具有独立意识的人,而不能当做装载知识的容器,接受命令的机器人。每个学生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主体,绝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怎么样,学生就会怎么样,学生既不是教师的四肢,也不是教师的头脑,可以由教师随意支配;学生既不是泥土,也不是石膏,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导,就要把学生当做具有独立意识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学生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教师不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且连自己的知识也不能强加给学生。强加,不但加不进去,而且还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窒息他们的思想,引起他们自觉或不自觉的抵制或抗拒。有一天下午在办公室里,一位同事严厉地对自己的孩子说“张萧栋(化名),快写生字,生字写完做数学,数学做完还有英语呢,别拖到下班了,我要回家,你的作业还没做完!”说完便急匆匆地参加教研会去了。同事走后,她的小孩在办公桌上使劲地摔着语文课本,痛苦地问我“阿姨,你说是谁造了这么多的字啊?!”我说“是老祖先”,他便烦躁又无奈地问“老祖先干吗要造这么多的字啊!”孩子被动接受学习任务和命令,在老师和家长的强迫下完成,他们的创造潜能怎能发挥出来呢?实现“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向“学生是知识的能动构建者”的转变,确立学生的客观主体地位,转变学生观。

二、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传统中的教师与学生是“管教与被管教”的关系,教师要求学生“听话”,甚至拿教师的“师道尊严”吓唬、震慑学生。时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每天面对学生,脸都吊困了”。面对学生是一副冷冰冰、凶巴巴、高高在上的样子,学生的行动处在被制约中,学生的情感处在被抑制中,怎能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创新素质呢?只有建立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和幸福感,这样才能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安全自由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才会大胆地做、大胆地想、大胆地说、大胆地画,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发挥创新潜能,培养创新能力。

三、 教学观的转变

转变教学观念,实现“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向“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的转变,确立素质和创新教育的基本教学思想。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深思、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现。

四、 挖掘教材,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文质优美,图文并茂,在编排上具有逻辑性、科学性。在教学中只有精心安排教学流程,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学习、复习,质疑、探究、发现,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WWw.808so.com 808论文查重

点赞:13320 浏览:57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