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移动互联网时代科普App与科学传播

更新时间:2024-02-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智能移动设备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保有量和使用率逐年增长,在很多区域已日渐普及,移动互联网时代也因此而迅速到来,从而转变了使用人群的生活方式、学习途径和工作形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网络使用方式实现了去空间化,推动了与之相匹配的智能设备第三方应用程序即App的开发。在多样化的App应用当中,科普App是具有传播科学知识、增强科学体验的工具性应用程序,它的出现成为人们日常学习科学的新途径。本研究对科普App进行科学传播的案例进行了分析,相关科研院所和科技团队所开发的专业性较强的科普App,以生动、现代而极具科技性与趣味性的形式推动了公众参与科学的实现、增强了公众探索科学的兴趣、提高了公众学习科学的积极性,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科学传播与科学学习的新形式。
关键词 科普App;移动互联网;科学传播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5-0153-03
1科普App产生的科技发展背景
1.1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
以移动电话为代表的移动终端设备已成为大众社会生活中日渐普及的通讯工具,从20世纪70年代第一部手机诞生至今的四十年间,手机的生产技术、使用性能和应用程序等经历了大量创新性的发展,更新迅速,功能性手机正在逐渐地被智能性手机替代。根据美国市场研究公司eMarketer的报告《全球移动手机用户:2014年上半年预测和比较》数据预测,2014年,全球智能受众数量将达到17.5亿,将近2/5的移动用户——将近1/4的全球人口——在2014年将至少每月都会使用智能手机。而2013年中国智能手机的保有量(中国地区截止2013年年底,市场中处于使用状态的智能手机数量)为5.8亿台,说明与全球移动通讯设备的使用趋势相同,中国智能手机的拥有和使用量日趋增加,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辅助性工具。
1.2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增长
包括智能手机在内的智能设备的应用转变了大众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人们的日常生活、娱乐、社交、交通、学习、工作等都因为智能移动设备的普遍使用而发生了转变。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也促使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电脑不再是人们使用互联网的唯一方式,移动互联网以新的形式转变了人们网络运用的方式。数据显示,截至2014 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3亿,占总网民数的83.4%
App(Application),即是在这一科技发展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智能设备第三方应用程序。App的种类和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领域较多,既有学习工作类的,也有娱乐游戏类的,满足不同智能移动设备用户的多样性需求。App的使用率也随着智能设备拥有量的增加而不断提高,美国Gartner Group的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移动App Store(应用程序商店)年度下载量约达1020亿次,较2012年的640亿次大幅增长59%,说明App正成为全球范围内影响人们生活世界的重要移动应用程序。App工具性作用的突显,促使了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业对科普类App的开发与探索,以推动科普App在科学传播中作用的发挥,开拓公众科学传播与科学学习的新途径。
2 科普App的类别及在科学传播中的应用
所谓科普App,即是以传播科学知识为目标,以提高用户科学兴趣为导向,主要针对移动互联网使用者而开发的第三方应用程序。科普App主要是为使用者和消费者提供科学类的知识和信息,通过比较新颖的形式设计和生动的用户体验,让使用者在日常生活的智能移动设备应用中加强对科学知识的了解和学习,增加使用者的科学体验,提高科学兴趣,从而达到推动公众科学素质提高的目的。近年来,随着智能移动设备用户数量的激增,人们的移动设备使用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由此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App适应人们对便捷化生活的需求,科普App就是为了满足人们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以更快速、更方便的形式了解科学知识与科学信息应时而生的智能设备应用程序。由于不同群体对科学学习的诉求有所不同,相关机构在开发应用程序时也针对不同背景的用户设计了不同类别的科普App,以满足不同的科学传播目的。
目前,一些科技机构在科普App的开发方面走在了科学应用开发的前沿,他们所推出的科普App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划分为不同的应用类别。从用户群体的不同定位出发,可将科普App概括地分为两个类别,一种是面向专业科技人员和科技爱好者的科普App,一种是面向普通大众的科普App,在此可将前者称为专业性科普App,后者称作通俗性科普App。不管是专业性的还是通俗性的科普App,都可根据它们的研发渠道不同而主要归为三种类别,第一类是依托科研院所开发的科普App,第二类是依托专业App 团队开发的科普App,第三类是依托网络媒介开发的科普App。
2.1 科研机构开发的科普App
依托科研机构开发的科普App,主要由科研院所的科学家或专业科技工作者研发设计,他们从各自机构的科技专业背景出发,根据科研院所所具有的科技研发优势和科技资源条件开发出具有专业学科特征的科普App,以此满足科技工作者和科技爱好者的科学需求。
国外有很多科研院所都开发出了专业性的科普App,如:美国宇航局(NASA)开发的Meteor Counter App(流星计数器),就是让用户运用这一App收集所在地区的流星数据,对他们所观察到的流星的时间、数量、经纬度、亮度等进行记录,并将这些数据上传到美国宇航局,推动他们的研究,同时达到与科学家的研究互动。有的大学也根据自身的研究特点和科研条件开发了相关的科普App,创立于美国纽约大学的Project Noah(诺亚计划)App就是一个代表性的案例。这款App的目标是力图将自己打造成记录全球所有有机体的研究平台,他们在这款应用中设置了两个主要的功能,一是让使用者将自己发现的新的植物或动物进行记录(包括图片、文字描述),并上传数据与科学家和其他用户分享,科学家和其他用户会帮助其鉴定这些新的生物物种,以方便使用者更好的了解所处地区的生物环境。另一个功能是Field Mission,各实验研究室会向NOAH提出他们所需要的数据要求,NOAH通过众包的形式让Project NOAH的用户去收集这些数据,并对完成任务者给予App应用中相应的奖励,目前该App已经统计了约663222的生物观测点[1]。由此可见,这类App的应用过程是智能终端用户与科学家共同探究科学的过程,让科技爱好者与科技工作者以不同的工作角色共同进入到发现科学的研究当中。

点赞:24012 浏览:107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