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从乃甲切木石窟看庆喜藏系金刚界坛城在后藏传播

更新时间:2024-02-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内容摘要:本文从西藏日喀则地区岗巴县乃甲切木石窟金刚界坛城窟中的石胎泥塑造像、定结县琼孜乡恰姆石窟中残留的金刚界诸神背龛入手,结合现有文献对位于康马县萨玛达乡江浦寺主殿二层金刚界大日如来殿中塑像所据文本的初步判定,以探讨庆喜藏系金刚界坛城在后藏的传播。
关键词:乃甲切木石窟;恰姆石窟;江浦寺;金刚界坛城;庆喜藏
1000-4106(2014)05-0010-10
收稿日期:2013-12-02
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7至13世纪汉藏与多民族文明关系史”(14ZDA11)
作者简介:王瑞雷(1983- ),男,甘肃省庄浪县人,首都师范大学汉藏佛教美术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汉藏佛教美术史研究。
开凿于11世纪晚期至12世纪中期的乃甲切木石窟,位于西藏日喀则地区岗巴县昌龙乡的纳加村[1],该地处于以楚坦尼玛拉雪山为轴心的朝圣古道上{1},东接亚东商道,西临上部阿里。自8世纪中期,印度高僧莲花生(Padmasambha)应吐蕃赞普赤松德赞(Khrisrongldebtsan)之邀到西藏传播密教,返回印度时曾途经楚坦尼玛拉雪山,并在此地修行弘法[2]。石窟坐落在苦曲藏布河北岸一座砾岩小山的断壁上(图1),现存5座洞窟,洞口皆朝南,距地面高约10余米,按从西到东的顺序排列,5座洞窟分别编号为K1—K5。其中K1、K2、K5窟均不完整,且窟内无雕像壁画。K3窟残存有壁画痕迹,但因烟熏无法辨识,K4窟(以下称为金刚界坛城窟)存石胎泥塑的早期造像。

一、乃甲切木金刚界坛城窟图像分析

金刚界坛城窟是乃甲切木石窟群中保存相对完好的一个洞窟。窟内呈圆角方形,纵深3.2米,宽3.7米,高3.2米。窟顶平整,绘有壁画,因日久烟熏已模糊。窟门高2.2米,宽1米[1]180。窟内四壁在1.5米以上部分均为石胎泥塑造像,造像细长弯曲的眼睑、方圆前突的额头、细小而棱角分明的鼻子、抿起弯曲的嘴唇以及扁平的头颅和其上高耸厚重的顶髻等,无不传递着印度波罗艺术风格的特征,而宽阔的双肩与收紧的腹部所呈现出倒立梯形的体形似乎也延续着早期上部阿里的造像特征。
石窟北壁(正壁)为大日如来(图2),狮子座,左手臂虽然残缺,但从遗留的痕迹看应结智拳印。身后有椭圆形的头光和后人加绘的背光。主尊右侧上方为羯磨,下方为莲花;左侧上方为金刚,下方为宝。
东壁分两区,东壁北侧的主尊为东方阿閦佛(图3),象座,右手触地印,左手禅定印。主尊右侧上方为金刚王,右手置于胸前,左手位于腰间残;下侧为金刚萨埵,右手持金刚杵,左手持金刚铃。主尊左侧上方为金刚爱,右手于胸前持物残,左手于胸前持弓;下侧为金刚喜,两手于胸前作金刚拳善哉姿势。
东壁南侧的主尊为南方宝生佛(图4),马座,右手与愿印,左手禅定印。主尊右侧上方为金刚光,右手于胸前持物残,左手扶左胯;下侧为金刚宝,右手上举于额部,持物残缺,左手扶左胯,持物破损。主尊左侧上方为金刚幢,右手于胸前朝下半握拳,左手举至左肩并持幢;下侧为金刚笑,左右两手置于胸前,持物残。
西壁亦分两区,西壁北侧为北方不空成就佛(图5),迦陵频伽座,右手于胸前施无畏印,左手禅定印。主尊右侧上方为金刚护,两手举至两肩侧作持铠甲状;下侧为金刚业,双手上举于头部,头部及双手持物残缺。主尊左侧上方为金刚牙,两手于两肩前朝内持金刚牙;下侧为金刚拳,双手于胸前,右手朝上,左手朝下,两手疑似相握五股杵。
西壁南侧主尊为西方阿弥陀佛(图6),坐具残缺,应为孔雀座,双手于腹前结禅定印。主尊右上侧为金刚利,右手于胸前持剑,剑的上段残缺,左手于胸前疑似持梵夹;下侧为金刚法,右手于胸前作揭莲花状,左手持莲。主尊左上侧为金刚因,右手疑似于胸前持金刚杵,左手扶腿;下侧为金刚语,两手于胸前持金刚舌。
南壁窟门上方分为两排,上排为站立的内外八供养菩萨(图7),头戴三叶宝冠,上身裸露,下着长裙,腰肢纤细,臀部较宽。下排为四摄菩萨,天窗左侧为金刚铃和金刚锁,右侧为金刚钩和金刚索。
从眷属的配置及坐具来看,该窟供奉的是金刚界诸神(图8)。本因造像破损严重,尤其是主尊及眷属的手部持物大多已残缺不建全成为断定该窟图像所据文本的一大难题,但庆幸的是围绕该窟金刚界坛城主尊大日如来四方的四波罗蜜菩萨是用四部中的三昧耶(图9;是指在金刚界坛城中,围绕在主尊大日如来四方的金刚波罗蜜、宝波罗蜜、法波罗蜜和羯磨波罗蜜菩萨不是以具体尊格——女尊菩萨形的形式出现,而是用金刚、宝、莲花、羯磨——物形代替)而非具体菩萨装的尊格形表现。因此,这一特征成为研究该窟金刚界坛城图像流派的突破口。
关于金刚界坛城,觉囊达热那他在《后藏志》中曾详述了其文本依据和著译源流,他指出:
一般而言,金刚界坛城的主尊是大日如来,另有三十七尊神佛,此系《摄真实性根本续》(De nyid’duspa’irtsargyud)四品中第一品规定。注释这一本续的曾有三人:善巧词、义者之阿阇黎庆喜藏(sLobdpon kun dga’snyingpo)的注释本分上下两卷,上卷在仁钦桑波时译出,下卷在尼泊尔大悲(Balpo thugs rjechenpo)和尚噶(Zangsdkar lo tsāba)时译出;善巧内容的佛密(Sangsrgyasgsangbo)和善巧辞令的释迦友(Shākyabshegsgnyen)的注释为《阿瓦热达》(Aba ta ra)和《乔萨罗庄严论》(Kosala’irgyan)。以上注释谓金刚界坛城的主尊大日如来。[3]{1}
8世纪的佛密、庆喜藏及释迦友被称为《真实摄经》{2}的三大注疏家。西藏的金刚界坛城图像除依据佛密的《怛特罗义入》{3}、释迦友的《俱差罗庄严真实摄疏》{4}、庆喜藏的《真性光作》{5}这三大注疏之外,另有庆喜藏的金刚界曼荼罗仪轨书《一切金刚出现》{6}、11世纪后半期至12世纪初印度密教成就者无畏作护的诸尊观想法《究竟瑜伽鬘》{7}及与此构成姊妹篇的曼荼罗仪轨书《金刚鬘》{8}。其中,在《怛特罗义入》中并没有对坛城中的具体尊格予以描述;《俱差罗庄严真实摄疏》除五佛之外对其他尊格的尊像也未详述;庆喜藏的《真性光作》和《一切金刚出现》给出了具体的尊容,并将围绕大日如来的四波罗蜜菩萨用四部中的三昧耶形式表示{9};而在《究竟瑜伽鬘》中则给出了四波罗蜜菩萨的具体尊形{10}。

点赞:35319 浏览:159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