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文章报国与张季鸾自由主义新闻思想

更新时间:2024-01-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在《大公报》史上,总编张季鸾不得不提,他的新闻评论一纸风行,成为《大公报》的灵魂人物。张季鸾作为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复杂的自由主义思想历程和显赫的新闻地位使他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研究他的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对于研究近代中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和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命运等课题都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张季鸾 文章报国 自由主义
如果用阶级分析的策略看,在阶级社会里,任何新闻机构都不可避开会带有阶级功利的色彩。就阶级属性而言,张季鸾可以看成是政治意识极为强烈的、纯粹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尽管声称主张"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主义",但在涉及到其阶级的根本利害时,他们总不免会左右摇摆不定。《大公报》公开反对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但又著论指责发动政变滥杀革命群众。《大公报》拥护过抗战,但也客观地报道了八路军的战绩,宣传过团结抗战的主张。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是张季鸾自由主义新闻思想的具体体现。

一、思想来源

1、张季鸾与自由主义的渊源
在欧洲,19 世纪后半叶,以边沁、密尔顿为代表的功利自由主义取代了洛克等人的古典自由主义。他们主张通过影响政府,在维护个人自由的同时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以求得个人自由与社会利益趋于一致,这与张季鸾的思想大致相同。
张季鸾的一生,以1926年创办新记《大公报》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他先后在《夏声》杂志、《民立报》、《民信日报》、《新闻报》等多份报刊工作过,虽以文笔好而声名鹊起,但事业多坎坷。邵飘萍在《实际应用新闻学》中写过:"《中华新报》为政学会之机关报,近亦注意于营业,其执笔之张一苇君,头脑极为清晰,评论亦多中肯,勤勤恳恳,忠于其职,不失为贤明之记者,且自身殊少党派之偏见,唯该报营业方面,似未得法,故销数仍未大增。"①这一时期,虽然张季鸾的自由主义新闻思想还未完全形成,但已开始萌芽,对于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以做到客观公正有了明确的认识。早在日本留学时,他的好友井勿幕邀请他参加同盟会,他就回答说:"我是一个文弱书生,立志要当好一个新闻记者,以文章报国。我认为,做记者的人最好要超然于党派之外,这样,说话可以不受约束,宣传一种主张,也易于发挥自己的才能,更容易为广大读者所接受。"②后一个时期,张季莺主持新记《大公报》笔政,在中国报坛上纵横驰骋15年,达到事业上的巅峰。这一时期他的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已成熟,并提出了"四不"主义的纲领,为自由主义报刊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针和操作原则。
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求学成长经历,张季鸾的思想是非常复杂的,传统和自由的交织和影响,使他的自由主义新闻思想鲜明而又独特。在《新民丛报》与《民报》论战时,张季鸾编辑报纸参与论战。这是他与自由主义的第一次接触,也立下了"言论报国"和"新闻自由"的志向。不到20岁的张季鸾,正是接受新思想与新事物的阶段。
2、《大公报》与自由主义的渊源
当时流行的报纸有两种,政党报纸和大众报纸。大众化报纸就是所谓的"廉价报纸",作为开现代报纸先河的角色,最集中地体现了西方报刊自由主义的那些普遍性的原则,而其中最引人瞩目的重要特征是:它们宣称自己不属于任何党派,是最具有独立品格和意志的、代表全体公民利益的民间报纸。
对于报纸的角色定位,是张季鸾首先要厘清的基本思想,也是转变"清末以来,言论衰微,未有今日之甚者"的根本之道。1926年,他往新记《大公报》的发刊词中写道:"报业天职,应绝对拥护国民公共之利益,随时为国民贡献正确实用之知识,以裨益国家。业言论者,。宜不媚强梁,亦不阿群众。"十年之后.他更叫确地概括;"夫报纸者,表现舆沦之工具,其本身不得为舆论。"③言下之意.就是报纸并非为一人之私有.而是服务于公共利益,并独立地提供新闻和言论。要实现这一角色定位,处方就是著名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四不主义。
张季鸾1936年发文纪念《大公报》复刊十周年时,对此有精练的概括:"同人自复刊以来,常以本报
之经济独€L荩酱ㄈ酥矣谥耙底悦?。④经济独立是报纸得以自存发展的重要基础。张季鸾在阐发"本社同人之旨趣"时.已论述了"不卖"原则对于报纸保持独立的重要性。1936年5月提及华北局势刘文章报国与张季鸾的自由主义新闻思想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808s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报纸影响时,他看到的是广告发行皆受重要影响,而且"纸面之整理.新闻之充实,皆不能如计画以行"。⑤

二、国家中心论与自由主义

张季鸾其实是一个矛盾共同体,在他的身上,充满着矛盾。主张"国家中心论"曾经是《大公报》的另一大所谓的"罪状"。他把捧上了的宝座,拥护以为领袖的国民政府为中心。其实,我们应该把"国家中心论"放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进行分析,它是在抗战救国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九一八"以后,尤其是在西安事变中,《大公报》宣扬的国家领袖地位,是在民族危机的背景下,激发民族主义,团结全国的精神和物质力量抗战建国的需要。在自由和权威的天平中,由于民族危机,《大公报》选择塑造权威人物带领救亡。
无论是拥护国民政府建设,还是拥护的国家中心地位,都有其历史合理性,即前者符合于国家统一的需要,后者符合于救亡的需要。加上当时的所有抗日力量都不能不拥有"拥蒋"的名义。八路军和新四军用的就是国民党的番号。但《大公报》并不是一成不变地死抱住"国家中心论"不放,"拥蒋"实际上包括了很大的"抗日"成分,具有民族主义的色彩。因此在历史的背景下,"国家中心论"与自由主义并不矛盾。
三、启迪
1.政治理想可以不同,施政理念可以不

一、但要兼收并蓄,兼容并包。这是有利于政权改善与巩固的事情,并不可怕。

2.报纸要固守新闻专业主义的底线。新闻专业主义的特征是:新闻从业者是社会的观察者、事实的报道者;他们只服从于事实这一最高权威,受制于专业规范,而不接受在此之外的任何权力或权威的制约;传媒是独立的公共舆论机关,具有社会公器的职能,新闻工作必须服务于公众利益。
3.在"客观"与"敢言"间寻求公正。张季鸾说:"尽可能地剖析事实,衡量利害,不畏强权,不媚时尚,期以工整健实之主张,化全国各种感情思想上之歧界"。只会抱怨社会是幼稚;一味提出改良主张是徒劳;而在抱怨社会的同时提出自己的主张才是智慧,张季鸾与《大公报》做到了。
注释:
①吴廷俊:《新记史稿》,[M].武汉出版社,2002年版
②方汉奇:《百年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③张季鸾《大公报一万号纪念辞》
④张季鸾《本报复刊十年纪念之辞》(津沪《大公报》社评,1936年9月1日)
⑤张季鸾《大公报一万号纪念辞》(天津《大公报》社评,1936年5月20日)
作者简介:闫淼,出生年月:1988年7月,工作单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方向:新闻学。

点赞:4400 浏览:10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