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方法论应用

更新时间:2024-03-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有人说建筑是一种纯粹的东西
有人说建筑绝不是一种纯粹的东西
象任何学派诞生一样,建筑论的矛盾感和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过.也许在某个以时间为记录符号,某个理论占领着主导地位,但其他的言论是不会绝迹的.不久的将来,会有代替它的另一个言论,或复古或创新,总之建筑理论界没有什么是永恒,正如没有一件建筑的美是永恒的.
建筑设计方法论是很矛盾的,从它诞生日就是注定的.设计方法论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50~60年代,其最初宗旨是寻求设计方法的科学化与现代化,以解决建筑师个人能力的局限与日益复杂的设计问题之间的矛盾.科学的设计方法在实践中没有得到成功,但对设计方法的研讨却引起了建筑师的注意.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这种研究得以成为设计方法论,成为现代建筑理论的一部分.
很简单的一个道理,方法论作用与建筑师,建筑师在方法论以一种无形的方式加于建筑,即使他可能还没意识到这一点,但他绝不能否认这一点.
究竟方法论是怎样加注与建筑的呢,100个建筑会给出100个答案.
如果真的要为我所认识的方法论下一个定义,我犹豫半天,还是没有答案.就我做过的小区规划来讲一讲自己对于方法论的一点理解.
小区是一个集多种特色于一体的建筑形式,规划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也很多.方法论中涉及的三种评价方法,在小区规划中都比较重要.譬如经济评价之于博览类建筑,环境评价之于用地紧张的商业类建筑,社会评价之于密度较大的宿舍类建筑等,明显地处于劣势的关系.决定这些的因素有很多,并不是建筑师忽略了这些,而是客观因素的影响改变一些东西.
当然,这些内容在设计的过程里还是组要被拿出来讨论的.作一个设计不难,做一个好的原汁原味的设计却一点也不容易.构思到实践的过程,受到的各种限制是难以想象的.把这些的限制加在建筑上,建筑的设计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变化,失去很多当初的构思.
任何一个建筑工程几乎都从任务书开始.首先接到地形和设计要求,将其反复地阅读几遍.小区的基地位于河西定淮门桥下,背靠秦淮河,紧邻龙江小区,与古林公园对望.基地面临城市干道,用地面积约20公顷.
分析任务书的要求,在脑海里形成一个大概的概念,即基本设计趋向.这一步的过程来自于建筑师设计方法的本性,即在分析过程中的建筑师的决策阶段,也大体上决定了规划的风格和雏形.当然,如果方案不能实施的话,则另当别论.
越成熟的建筑师主观意识越是自由,设计中更是游刃有余,在一定阶段后便拥有自己某一时间段的风格.这是在最初的决策阶段也能体现出来的一种隐形的东西.
在小区规划的实例中,我最初的构思就是将小区划分为几个版块,功能在其中一目了然.不同的风格,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归属.美的事物往往总是有联系的,地形的划分追求的是构图的美感.地形一旦被划分的杂乱无章,功能也不会安排的有理,这很显而易见.在地形的划分上,我确定了”局部包围中心”的构思,即将中心绿地、公共设施、活动场所搁置在基地三面主入口交叉的中心一个钟形的地段,居住区按各个不同的版块围绕中心布置,形成统一的整体.
居住区版块的划分首先必须考虑到层高和日照以及朝向的关系.基于南京的地理位置,南面采光一向是最好的.而高层和小高层的日照阴影比较大,所以需要尽量靠在基地的北部,以为其他的多层及低层建筑争取更好的朝向.这种布局考虑到光照的风向的有关具体问题,是生态建筑设计理论的一种综合性应用.生态意识在我国古始就有之,虽然不是很确切和清晰的一个概念,但譬如无所不在的风水理论和一些构造法则里都没有遗漏过对自然的一种尊重和协调.
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即是从环境和人的需要出发,进行建筑设计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是方法论的两大学派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都曾强调过的东西.
大致的功能版块划分后,接下来就是轻松而烦琐的工作.如何将不同的房屋类型摆在版块里是建筑师的后期工作.当然,这个阶段最必不可少的是一本小区规划的规范、一个计算器以及一把三角尺.不断反复的测量,按不一样的层高决定不一样的宅间距.每个版块里的绿化和环境也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如何整理得到既方便又美观的居住环境,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在此,建筑师不断加载自己的决策和主观,当然其还是要以客观条件为依据的,不能盲目地主观.
在这个阶段,我所做和和大多数人一样,尽量初期的构思和实际的应用联系到一体.拿组团E来举例,(如图3)因为地形的关系,这个组团是横向布置的体块,每个房型连接体之间的绿地都比较大.于是很适合解决车辆的停放问题,便在此处设置了较大数量的停车位,满足地面停车的需要.由于地形的关系,房子之间的绿地面积较大,不利于居民的行走,所以只有将绿地断开 ,分割成几个小块,这也是从人体心理尺度研究出发的一个问题的解决方式.
如此类推,按这样的方式解决好组团内部的问题后,模型就成为了下一个检验的手段.建筑不仅仅是平面的东西,在大众的眼里,它的立面和外观往往占着很大的一个评价标准.将建立好的平面附注于模型之上,可以发现很多问题.
建立模型以后,果然问题就出现了.本来别墅区是与高层紧邻的两个版块,但建立以后发现由于层高的关系连接的地方显的很突兀,缺乏一种过渡,在整体的模块上没有和谐的感觉.但整体是无法变动的,只有另找方法.寻来寻去,似乎可以移动的只有别墅区与小高层之间的一块绿地了.将绿地调整到高层与别墅区的连接处,再建立模型,再不断做调整,直到整个小区的体块进入一个相对和谐的地步.整个过程耗费的时间是比较久的.(如图4)
人的行为与环境基本要处于一种相互适应的、平衡的、具有格式塔质的关系中.建筑师对于这一点赋有相当大的责任.一旦在建筑设计中忘记这样的过程,后果会带给人相当大的不便,甚至会影响到别人的生活.成功的设计在环境方面考虑的东西是相当多的.适应性是方法论里的一种以人中心、环境为焦点,以关心人的行为、心理、生理及精神的设计理念,是现代设计理论的一种主流,明显属于经验主义的分支.
经验主义的流行并不意味着理性主义的没落.在现代建筑理论发展的这个世界,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有越来越多的趋势表明它们想要”结合”在一起.
在小区规划的设计里,思维的方式仍旧采用理性主义的分析方式,没有精神的建筑是空洞的建筑,引不起人类的共鸣,也绝对不会是好建筑.其实在构图阶段这种理性的思考分析的方法已经在过程中得以体现.第一代方法论学者对设计问题进行”分析---归纳”的模式一直沿用至今.可见,理性主义的长盛不衰.构图是一种纯认知的东西,基本与物质一词无缘,也是理性主义在小区设计里的体现.
就象有人曾经给世界级的建筑大师做过一个总结调查:
1大多是开业建筑师,做过实际工程多项,未做过实际工程的顶多成为建筑教育家
2大多参与过一些国际知名竞赛,以实际工程的居多,概念性的较少
3多有一些其他建筑师少有的业余爱好,哲学、音乐、艺术、影像、甚至收集,之后将多学科知识相融合,成为全方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4理论水平均较高,至少都能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光做工程不说想法的一个没有。
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设计师共同关注的东西.没有哪个设计师可以阐明自己仅仅受理性主义的影响或经验主义的熏陶.
做完小区的规划,回头来看,可以总结的东西很多.
评价建筑的因素有⑴ 财务评价⑵ 国民经济评价⑶ 社会影响评价⑷ 环境影响评价.本文仅仅从简单的环境评价入手,探讨了方法论在实际过程中的应用.其他三方面对于一个整体的建筑形式也很重要,特别是小区如此类的建筑形摘自:毕业论文下载www.808so.com
式.
方法论研究的真正目的在于获得准确而实用的信息,反馈到实际的设计工作中去,使得生活在这个建筑里的人得到收益,这才是最重要的。

点赞:9638 浏览:42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