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知识管理活动影响动因探寻

更新时间:2023-12-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收稿日期:2013-11-20
作者简介:黄曦,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财经学院讲师,硕士;余乐,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财经学院副教授,硕士。(广州/510091)
*本文系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十二五”第一批科研项目“整体视角下高校知识管理实施策略研究”(2012KY06)的研究成果。
摘 要:文章对A大学知识管理活动的影响动因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影响高校知识管理活动的20个因素。研究结果显示这20项因素可以归为4类:文化因子、制度因子、技术应用因子和硬件投入因子。
关键词:知识管理;高校;因子分析一、引言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被看作组织发展的关键资源,因而知识管理被组织视为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内容。作为知识密集型组织的高校,被视为知识的生产源、集散地和需求者,高校的发展急需要知识管理的支持。因此,高校实施知识管理是一个发展的必定趋势。高校知识管理是在现代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和知识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延展而来的一个课题,它关乎高校如何有效的获取、共享、创新和运用知识资源,从而不断优化升级高校的价值链;通过知识管理使高校能够发挥知识的杠杆作用,使其他资源能更发挥各自的效力。总之,对于高校而言如何实施知识管理是其面对的一个重要的也是现实的课题。为了更好地实施高校知识管理,有必要了解影响高校知识管理活动的动因。影响高校知识管理活动的动因是什么便是本文要着重研究和探索的。

二、文献回顾

高校知识管理其实就是高校管理者对存在于高校内部和外部的知识的管理与利用。其管理对象包括高校的内部知识也包括高校与各种外部机构产生关系而相关的知识。[1]高校知识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将各种知识和智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最终实现将这些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竞争力。[2]高校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知识共享,通过共享知识利用集体的智慧来提高高校创新力。[3]从流程上看,高校知识管理是高校对知识识别、获取、存储、整理、加工、学习、开发、传授、转让、生产、创造过程,以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流动,以便提高高校发挥集体智慧水平和创新的能力,以适应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4]高校知识管理的内容十分庞杂,一般作用上讲,高校知识管理内容主要包括:知识资源的积累和扩充;知识共享和交流的知识管理平台的建立;知识共享和交流的文化氛围的培育;知识交流共享的激励机制的建立;知识资料的有效利用和不断创新。[5]从功能上看,高校具有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三大功能,因此在知识管理内容方面包括对教学过程的知识管理、科研过程的知识管理和服务社会过程的知识管理。[6]从知识分类上讲,高校知识管理的内容涉及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知识。[7]
对于知识管理的研究视角很多,有侧重技术管理研究的,有侧重行为管理研究的,也有两者兼顾的,因此就有了知识管理的技术学派、行为学派和综合学派。[8]而对于什么成为知识管理活动的影响动因的研究中,汪克强、古继宝认为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管理技术是知识管理系统的三大支持系统。[9]庄越、王开明认为知识管理成功在于:营造企业知识环境,创建企业知识库,开放的企业文化和全新的价位观,领导层的支持和管理目标的明确。[10]王春总结出了知识活动机制的三要素即信息技术、企业文化、组织结构。[11]徐英分析总结了影响知识管理效果的知识管理构面主要有:领支持力、人力资源、组织结构、基础设施和组织文化。[12]
已有文献重点阐述企业或一般组织的知识管理影响因素,而本文重点希望探索高校知识管理的影响动因。本文调查A大学的教职员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高校工作者的知识管理活动的认知,希望通过本研究发现高校知识管理中的影响动因,并为其改善提供建设性意见。

三、研究策略与过程

1.问卷设计
为了探索高校开展知识管理活动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参考了刘武成[13]、徐英[14]、王春[15],以及韩维贺等人[16]在量表设计方面的成果进行了问卷设计并展开实证分析。问卷是采用具有较佳内部一致性的李克特5点量表法(Likert-type Scale),将高校知识管理活动影响因素的问卷设计为包含20个条目的量表,如表1所示。表1 高校知识管理实施情况调查问卷
2.问卷调查
笔者于2012年9月-10月对来自A大学的教职员工发放问卷157份,收回问卷147份,回收率为93.6%,剔除问卷中题项选择有缺失的的问卷后有效问卷142份,有效问卷率为90.4%。统计研究工具为SPSS13.0。

四、实证研究

1.样本分布与特征
本文对被调查者的性别、学历、职称、职位、所在部门、工作年限以及对知识管理的了解程度进行了频数统计。按照有效数占总数的百分比统计显示:被调查者男性占38%,女性占62%;被调查对象的学历基础是大专占6.3%,本科占56.3%,硕士占35.9%,博士占1.4%;被调查者的职称分别是正高占2.1%,副高占19.7%,中级占33.8%,其他占44.4%;被调查者的职位分布是教职员工62%,中层管理人员占13.4%,基层管理人员占24.6%;被调查者所在部门的分布是教学部门占49.3%,教辅部门占22.5%,管理部门占28.2%;被调查者对知识管理的了解程度分布是21.1%比较了解,66.9%一般了解,12%根本不了解。
2.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2是关于量表条目的描述高校知识管理活动的影响动因探寻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808s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性统计结果,它按照均值进行降序排列。其中“学校为教职工均配备计算机”和“学校有基于互联网或内部网的论坛”的均值高于4,这两项属于知识管理的硬件投入因素,说明被调查者认为这方面是影响A大学知识管理实施的最重要因素。而除了“学校设计专门的流程推动部门的知识交流”以外的17项的均值都在3.0-4.0之间,说明这些项目被访者认为比较重要,它们反映了学校文化、制度、技术和硬件因素。而“学校设计专门的流程推动部门的知识交流”的均值只有2.93,说明被访者认为此项没有那么重要。而从条目标准差来看,0.8以上的分值分布比较散,说明大家对于不同影响因素的认知存在偏差,这也说明了即使是高校工作者也对于知识管理没有达成一致的认识。表2 量表条目的均值与标准差3.信度分析
为了了解问卷的可靠性与有效性,要做信度检验。在李克特态度量表法中常用的信度检验策略为“Cronbach α”系数及“折半信度”(Split-half reliability);在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或相关期刊中,α系数的使用率甚高。[17]因此,本论文为了验证样本数据的可靠性与有效性,利用Cronbach α系数进行信度检验。
根据大多数学者的观点,一般认为总量表的信度系数如果大于0.9,则表示该量表的信度甚佳;若在0.8一0.9之间是可以接受的;如果在0.7一0.8之间就应该进行较大的调整;如果信度系数小于0.7,就必须重新设计。但如果是针对总量表中的分量表而言,其信度系数最好要大于0.7,不过在0.6至0.7之间,也还可以接受。[18]本研究中各条目间的总的Cronbach α信度系数为0.93(见表3),大于0.9,说明量表信度非常好。
4.效度分析
内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是指测验或量表内容或题项的适当性与代表性,即测验内容能反映所要测量的心理特质,能否达到测量所要测验的目的或行为。[19]内容效度采用逻辑分析与统计分析结合评价。从逻辑分析来看,内容效度高低取决于题项取样的代表性程度,这主要是依赖专家对取样适应程度的分析而定。如果专家评价认为量表题项对于欲测量的构念有很高的代表性,就可以认为量表的内容效度高,反之则低。[20]本研究采用“量表评定法”来验证内容效度,邀请2名管理学博士、1名统计学博士和1名管理学教授试填,20题项都得到80%以上的同意百分比。而且从调查结果来看,66.9%的测试对象对知识管理有一般性的了解,21.1%的测试对象对知识管理是比较了解的。统计分析采用单项与总和相关分析法来评价,也就是计算每个条目得分与条目总分的相关系数,根据相关系数显著性来进行判断,相关系数的显著程度越高,量表效度越好。[21]如表3所示,对各条目和条目和进行相关分析发现,量表中的条目与条目和都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逻辑分析和统计分析都表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表3 条目与条目总和的相关系数
5.因子分析
为验证20个条目能否进一步转化成具有概念化作用的因子,本文采用基于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的因子分析策略,因子旋转方式采用最大方差旋转法(varimax),并将特征值大于1作为因子提取的标准。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需要使用KMO(Kaiser-Meyer-olkin)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来检验数据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结果显示:KMO值为0.9(大于0.8很适合),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统计量为1757.818,相应的P<0.0001, 说明量表收集的数据可以进行因子分析。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进行分析,结果提取如表4所示的四个因子作为进一步概括不可观测的“潜在变量”即“A大学知识管理活动的影响因子”。[22]表4 量表条目的因子分析
(续表4) 注:因子提取策略为主成分分析法,因子旋转方式采用最大方差旋转法。
这四个因子分别被解释为制度因子、文化因子、技术应用因子和硬件投入因子。这四个因子概括了20个理由的量表。制度因子主要包括:P6.学校各部门能有效的协调,P7.学校的管理层次扁平化(即层次少),P8.学校有取得和发现知识的流程,P9.学校的组织结构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共享,P10.学校设计专门的流程推动部门的知识交流,P11.学校有针对不同层次教师的在职学习培训制度,P12.学校建立有效的岗位轮换制度,P13.学校建立对创造性贡献的奖励制度,P14.学校有推动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被这些条目解释的制度因子主要体现在知识管理制度与组织结构对知识管理的支撑作用。文化因子主要包括:P1.学校倡导学习,P2.学校鼓励创新,营造开放和信任的工作环境,P3.在知识共享中教职工高度参与度,P4.学校尊重教职工的不同倡议,P5.学校赞赏团队精神。被这些条目解释的文化因子说明被调查的教职员工认为组织文化是影响知识管理的重要支撑因素,知识管理必须依赖文化才能从根本上得以构建。技术应用因子主要包括:P18.学校建立了知识库,以满足员工的知识需求,P19.学校建立了知识地图,以展示知识资源的联系,P20.学校采用知识挖掘、检索分类技术。被这些条目解释的技术应用因子说明被调查的教职员工认同技术是知识管理活动的工具和实现手段。硬件投入因子主要包括:P15.学校为教职工均配备计算机,P16.学校有基于互联网或内部网的论坛,P17.学校有先进的信息系统来辅助员工的工作。被这些条目解释的硬件投入因子说明教职员工们认为学校必须有一定硬件投入才能实现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最终的知识获取、传递、共享与应用。
这四类因子共解释了总方差的67.327%,其中制度因子解释了总方差的20.6%,文化因子解释了总方差的18.618%,技术应用因子解释了总方差的17.094%,硬件投入因子解释了总方差的11.016%。至此问卷设计时进行的A大学知识管理实施过程中的影响因子的分类假设基本得以验证。

五、研究结论

在前人的理论研究和量表设计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影响高校知识管理活动的20个因素。通过对A大学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这20个因素可归为4个因子,本文将其命名为:文化因子、制度因子、技术应用因子和硬件投入因子(如图1)。这几个因子共同影响着高校知识管理活动的进程,高校要更好的开展知识管理活动需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图1 高校知识管理活动影响动因
首先,要营造大学应有的知识共享与创新的文化氛围。高校理应营造起一种“尊重知识、共享知识高校知识管理活动的影响动因探寻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808s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的文化氛围,实现“知识共享”和“利益分配”的有效结合,只有这样知识共享行为和知识创新才能在高校中真正实现。[23]为了营造这种文化需要学校领导的支持;要推动学习型组织文化的建设;在高校中普遍营造团队合作、相互信任的氛围;同时要推进学术批判,学术宽容,鼓励学术争鸣。其次,应该建立起支持共享文化实现的制度平台。在高校中,科研工作和知识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是需要研究人员和高校教师们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才有可能完成的。这些付出甚至不能仅仅用薪水来补偿,而知识共享却可以轻松的实现“免费搭车”。所以如果不在制度上明确规定如何补偿有关人员的付出,那么知识的传播和共享就只能被“待价而沽”。从实际情况来看,高校往往重视特殊人才的发展,这个无可厚非;但忽视对知识共享行为的激励却极不利于高校的长远发展。[24]那么在组织制度方面,需要建立柔性化、扁平化和网络化的学习型组织来推动知识的交流与创新。同时成立知识管理专职机构,设立知识主管,使知识管理这个系统工程能有专门部门和专人管理。而在组织机制方面,要将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知识共享收益机制、知识垄断的限制机制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结合起来,保障知识工作者的利益和激发他们的工作动机。
第三,应该建立知识管理的硬件及软件支持系统,并强化技术应用。知识管理的实施必须有先进的知识管理系统来支撑,包括各种软硬件的投入和技术应用与推广。知识管理涉及知识的识别、获取、组织、存储、共享、应用等环节,这些环节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和技术推广应用。例如,建设数字化校园;建立规范方便的知识共享操作方式;发展校外知识网络;引进针对知识管理不同流程的技术手段和方式(如数据挖掘技术、群件技术、文献管理技术,存贮结构技术等)。[25]
参考文献:
[1] 丙国强,邱鸣.大学知识管理中的观念创新[J].江苏高教,2001(5):25-27.
[2] 周九常.试论高等院校的知识管理[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1):1-4.
[3][5][23] 张旭.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808s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论高校实施知识管理的有效策略[J].理论导刊,2007(10):112-113.
[4] 刘萌芽,李妮.论高校的“知识管理”[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3):44-46.
[6] 庄薇.我国高校知识管理的实践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8.4-6.
[7] 汪怿.大学知识管理初探[J].辽宁教育研究,2005(3):27-29.
[8] 徐向艺,辛杰.企业知识管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50.
[9] 汪克强,古继宝.企业知识管理[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5.21.
[10] 庄越,王开明.企业知识管理成功因素研究[J].价值工程,1999(S1):154-158.
[11][15]王春.基于知识管理的新服务开发影响因素分析研究[D].重庆: 重庆大学,2007.43.
[12][14] 徐英.中小企业知识管理影响因子实证分析与应用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
[13] 刘武成.工程设计项目知识管理影响因子实证分析与应用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9.
[16] 韩维贺,李浩,仲秋雁.知识管理过程测量工具研究:量表开发、提炼和检验[J].中国管理科学,2006(5):128-136.
[17][19] 吴明隆.SPSS统计应用实务问卷分析与应用统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63.
[18][20] 侯俊东.非营利组织感知特性对个人捐赠行为影响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86.
[21] 柯惠新,黄京华,沈浩.调查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法[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363.
[22]余乐,黄曦.物业服务企业知识管理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财经大学学报,2012(2):79-85.
[24] 夏桂华,金涛.知识管理在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
[25] 蒋云尔.企业知识管理基本要素的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2.68.
(责任编辑 刘第红)

点赞:6240 浏览:2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