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职语文教学中积极心理运用

更新时间:2024-01-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感恩宽恕教育,让学生体验语文课的平静与满足

传统心理学可能会鼓励教师追寻学生的童年学习阴影,以期通过新的诠释来转变目前状况。积极心理学不提倡揭伤疤和把过失都归结到童年,而是提倡用积极的态度,用欣赏、感恩、宽恕的方式让人体验平静与满足,从而淡化怨恨、愤怒和敌意。
从感恩开始。学期第一节课我会安排学生写一封感谢以前语文老师的信,让学生增强对语文课的美好记忆,并通过表扬学生的字体、格式、语言、故事、情感来再次强化对教师的感恩和语文课堂的美好印记。感恩的课堂也总会有感人之事,同时学生的情感也会受到熏陶感染。语文课堂感恩,是让学生明白,除了考试、不及格、责骂,还可以有语文课堂应有的愉悦感,让学生回忆初学语文的美好记忆。
学会欣赏。学生觉得自己读不懂课文,做不出练习,写不出作文,那语文能从哪里体现学生的价值呢?我的做法是布置学生写一首诗,会让学生惊讶,但学生交上来的作品往往会叫我更惊讶。学生是有自己要讲述的内容,有自己的审美形式的。评讲时不吝惜自己的赞美,让学生欣赏自己的语言,告诉他们如诗的年华就会有如诗的语句,学生会在语言运用中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拉近与课本课文的距离。
要学生开启心锁,抚平学生内心对语文课的敌意,宽恕是最重要的一环。没有真正的宽恕,学生的痛苦记忆随时引爆,愤怒、敌意、怨恨会随时涌出。宽恕以前有敌意的人有一定的难度,积极心理学倡议用REACH模式——即客观回忆、移情解释、利他助人、承诺宽恕、保持宽恕的五步模式。宽恕教育难度较大,可以引导学生从宽恕父母亲或宽恕身边同学的小错误开起。以下是引导一个学生宽恕语文教师的例子:
学生陈某读小学三年级时,语文作业写得潦草被老师撕烂了他的作业本,并骂他没用。
教师的引导过程是这样:
1. 客观回忆:前一天我忘记做语文作业,早上我匆忙写了交给老师,老师很生气,撕烂了我的本子,并骂我没用。
2. 移情解释:老师希望我是个优秀的学生,但他看见我表现这么糟糕,忍不住生气,他想我成为个有用的人,但我不符合他的标准。他撕烂了本子,希望再也见不到这种作业。
3. 利他助人:老师说过对不起,但我一直没原谅他。我也曾经撕烂别人的本子,但别人原谅了我,我骂过别人,别人也原谅了我。如果我原谅了老师,也许他不会再乱发脾气,也许他会更加和蔼的对人。
4. 承诺宽恕:告诉妈妈自己宽恕了老师当时的过错,并写在一张纸上。
5. 保持宽恕:每次有怨恨记忆出现时,读一遍自己写的宽恕承诺。

二、建立正确思维模式,帮助学生找到乐观与希望

如果说外加的痛苦是厌学的起源,那么学生错误的思维模式则是厌学的发动机,源源不断的提供厌学的动力。马丁·塞利格曼的“手指穿梭箱”实验表明,“习得性无助”是“结果不可制约”的思维结果。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乐观的思维模式,需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测试、分析和和引导消极思维的学生自我争辩。
帮助学生测试。许多学生不清楚自己是个乐观的人还是个悲观的人,我们可以借助积极心理学塞利格曼的《乐观测验》[3]表来测试。在我帮学生测试的过程中发现,许多看起来乐观的人却不一定具有真正乐观的思维方式。
学生明白自己的思维类型之后,进一步是帮助学生分析乐观思维与悲观思维的区别。悲观的思维方式与乐观的思维方式最大的区别是:乐观者会认为发生在自己身上好的事情是永久的、普遍的,是自己的能力体现,而挫折是暂时的、特定的。悲观者刚好相反,认为好的事情是暂时的、特定的,而所遇的挫折则是永久的、普遍的,是自己无能的体现。例如班上篮球队输了比赛,叫学生总结,我会引导学生分清——“都是矮个怎么打”是悲观的思维,“我们缺一个高中锋”是一种乐观思维。
如果学生认清自己的思维方式是悲观的,并有转变的想法,我们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自我争辩。例如一次我布置的作文题是写一封感谢信,一位学生说我从来不会写作文。我引导他找证据,他写过的格式合格的请假条,基本通顺的检讨书,都是作文成功的表现。这次作文他觉得不会写,是因为理解不到题目的要求,以为要写范文一样多字数,自己无法完成,其次还不知有谁可以感谢。我引导说,我教你写作文这么辛苦,你就感谢我吧,字数不论,写得不好,不会伤害你,也不中职语文教学中的积极心理运用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808s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会伤害我。学生交的作文只有一句话“感谢老师教我写作文”,对其他同学来说是不及格的作文,但对他而言,却从“不会写”到“我会写”走出了重要的一步。

三、找到挑战目标,帮助沉浸心流享受

帮助学生找回平静满意的感觉,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接下来是要在行动上让学生沉浸在语文学习的快乐中,从而让学生实实在在的脱离厌学情绪的羁绊。
我们提倡的“快乐教育”,实际上没有从心理学区分开“快乐”的不同含义,积极心理学认为“愉悦”和“心流”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快乐”。吃雪糕、听音乐、洗澡、看电视是身体的愉悦,演讲、画画、攀岩、登山是高层次的“心流”享受。愉悦感会碰到习惯化的难题,例如教师讲相声、讲故事、播放视频会让学生产生愉悦感,但次数多了,学生习惯了,愉悦感程度会不断降低,需要教师有更精彩的表演来满足,教师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需求,就会让学生和教师本人都陷入消极。“心流”是美国心理学家希斯赞特米哈伊提出的概念,就是“什么时候时间为你而停止?什么时候你发现,你现在做的正是你一直想做的,而且是你希望永远不停止?”是一种全身心投入和陶醉的状态,这种状态比起普通的愉悦感是更高级的心理满足。
语文课堂中,从育人目标出发,我会想方设法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是什么。兴趣是一个人毕生的最大财富,也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源泉。把语文学习过程结合在学生的兴趣上,就有可能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并体验到沉浸“心流”的满足感。例如汽车修理班,大多数学生都对汽车有比较浓厚的兴趣,我会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些感兴趣的汽车历史文章为学习资料,请学生们自己在课堂上介绍汽车史名人,如奔驰先生、福特先生、保时捷先生等。在语文课堂举办小型的辩论会,如“日系车好还是欧系车好”。应用文写作过程则模拟汽修4S店的管理规则,要求学生写相应的维修项目单、维修工作单、客户调查表等等。课堂结合学生的兴趣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责任编辑 龙建刚

点赞:4027 浏览:10626